重症监护中婴儿患者的健康监测非常困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柔软、非侵入性地可穿戴系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期,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Th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在Communications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kin-interfacing wearable biosensors for smart health monitoring of infants and neonates”的综述性论文,总结了新生儿可穿戴生物传感系统的最新进展和不同方法,重点介绍了智能皮肤接口可穿戴设备,指出了目前已开发的可穿戴系统的弱点和不足,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指导方针。
将传统监测实践转化为可穿戴设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为婴儿患者群体设计可穿戴系统时,需考虑其体型小、需要接受多种监测且需要经常进行抽血检查的特点。因此,在实现技术现代化和可穿戴时,关键设计考虑因素包括小而保形的形状因素、与皮肤温和生物相容的粘附性能,以及使设计对护理人员看起来良性,同时保持良好的信号质量和有效操作。
可穿戴电子产品的材料和设计选择
心电图(ECG)是监测心脏功能的关键信号,可得出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心律和呼吸率(RR)。通过调整电极放置确保精度,Pan-Tompkins算法可从ECG信号中提取实时心率。Chung等人应用一体化EES系统模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生命体征监测,但该系统机械脆弱、昂贵且不适合一次性使用,NFC通信协议操作距离有限。Kim等人优化了EES的构造策略,提高了系统的耐用性,其新生儿心电图监测设备可连续监测数小时,还有蓝牙SoC可远程遥测。纺织电极在无导电凝胶的ECG记录中受欢迎,但需施加恒定压力。这些设备系统可通过无线通信和机器学习执行实时HR、RR、HRV和心律测定,但需谨慎处理数据传输不一致问题。
生物电位传感的机制和装置
新生儿非侵入性薄膜生物标志物传感可取代传统侵入性抽血,对健康预诊断、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可穿戴设备在检测汗液、唾液和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取得进展,如检测葡萄糖、钠、钾、苯丙氨酸等。然而,这些生物流体和血清离子浓度之间缺乏明确关系,非侵入性诊断能力有限。未来,新生儿应用的可穿戴分析物检测设备有望增长。
电化学传感装置
上传到单个数据汇的多信号系统同步记录,可在信号间形成比较关系,计算新的生理指标。例如,Chung等人的双峰心电图和PPG测量系统,能识别心电图R峰值到PPG谷值基准的时间,得出脉搏到达时间(PAT),并证明1/PAT和收缩压(BP)的线性关系。他们还改进设计,增加高灵敏度三轴加速度计,测量地震心电图(SCG),得出脉搏传导时间(PTT),结合血管假设得出血压替代值。该系统符合血压袖带要求,但血压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需常校准。数据时间同步不可靠,依赖时序差异度量时,滞后和不精确时间戳会导致关系数据不佳,Chung等人通过传输本地时钟信息解决该问题。心电图和SCG组合可用于估计每搏输出量。Yoo等人创建多信号系统,结合惯性测量单元(IMU)与麦克风,监测心肺和胃肠道事件,绘制时空图,实现声音分离和音频重建。多个相同传感器的同时跟踪也有优势,如用于脑瘫检测和重建3D身体运动。
多信号传感的机制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