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航天科技集团数据,中国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超过900颗,位居世界第二位,在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服务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比如日前的洞庭湖决堤事件中,从堵口到排水,在抗洪救灾的各个阶段,卫星图像信息都为救灾指挥决策和灾害救助提供了重要支持,天对地的光学遥感图像直观、完整地展现了灾区的全貌,提供了空中大幅度的影像资料,以及水流流速、流态、水位等信息。
这轮强降雨中,湖南省平江县也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汛情,全县1400多个基站通信中断。
当地调派了卫星通信无人机,结合中星26号卫星链路接入通信网络,为9个乡镇、社区的12万余人提供应急通信保障。
目前,基于卫星通信、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已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
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已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超过了6000亿次。
之前的7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遴选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拟遴选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城市,开展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工作。
试点内容为:围绕大众消费、工业制造和融合创新三个领域,结合当地北斗产业基础、城市发展特点和建设情况,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加快提升北斗渗透率,促进北斗设备和应用向北斗三代有序升级换代。通过“北斗+”“+北斗”与区域特色、产业基础相融合,持续开展北斗特色和创新应用,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构建新的产业链。各试点城市至少选择一个领域开展试点工作。
(一)聚焦大众消费领域,提升北斗应用感知度和普及率
试点城市以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共享出行、低空应用无人机等领域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研制和生产北斗产品,持续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分区域有步骤开展大众消费领域搭载北斗应用,建立动态监管和反馈机制,持续跟踪和改善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结合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入拓展北斗在大众消费领域应用深度和广度,培育北斗大众消费应用新模式新业态。
(二)聚焦工业制造领域,加速北斗行业应用赋能
试点城市应结合地区特点和建设情况,加快在汽车、船舶、航空器、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推广北斗应用。鼓励依托车联网、智能网联相关平台建设,全面扩大重点营运车辆、公共领域车辆、商用车和乘用车北斗搭载比例。鼓励引导内河、沿海、远近洋等区域航行的船舶加速装载北斗。鼓励加大对航空器领域相关企业扶持,加快开展北斗导航、短报文等适航设备研制攻关和应用。鼓励挖掘机器人领域北斗应用新场景。围绕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要素比较优势,拓展北斗赋能工业制造领域新场景应用。
(三)聚焦融合创新领域,不断挖掘“北斗+”应用新场景
试点城市结合其产业能力、地域优势、行业特色等基础,积极探索产业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创新,打造建设一批创新应用平台,在各行各业培育形成一批“北斗+”融合创新应用。引导企业开展北斗与5G、高分遥感、惯性导航、高精度视觉、短距互联、超宽带(UWB)定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推动北斗系统在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应用,促进北斗应用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海洋、精准农业等新场景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