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依靠阳光,不同植物所需光的类型具有一定差异性。LED因其具有波长可调节、光电转换效率高、寿命长等优势,可以模拟出更有益于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加速其光合作用过程。植物照明产业应运而生。
近日,天津三安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安光电”)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河北工业大学、北京赛科康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研发的“砷化镓LED外延、芯片绿色制造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2023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植物照明芯片技术是这一课题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660—700纳米波段的光,是以砷化镓为衬底长出外延层,形成铝镓铟磷结构发出的——这种技术上世纪70年代就被提出了,但由于外延层发的光大多会被砷化镓衬底所吸收,光电转换效率只有45%左右。”三安光电总经理蔡坤煌介绍。
“2017年,大家想到,要是把吸光的这一层拿掉,不就可以将光萃取出来了吗?”蔡坤煌说。
一项激动人心的研发随之开始。
蔡坤煌表示:“我们想到了两种办法,在外延层的上面再加一块透明材料作为衬底,或者加上一块以硅为原料的反射镜,然后将衬底、外延层以及最上面的一层材料整体反转过来,再用化学方法去掉吸收光的砷化镓衬底,达到提升光电转换效率的目的。”
创新,比的是方法,更是作为。技术原理说来简单,但实施过程往往极其艰辛。
“在此之前,几乎没什么范例可以参照,我们做了很多摸索。比如去掉砷化镓衬底,用什么化学溶液?用什么设备?当我们确定了一款化学溶液,又面临选择哪一个品牌的问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一遍遍实验,才能找到最优方案。”蔡坤煌说。
要攀登高峰,需要持续的科技攻关。从2017年提出设想时的45%,到2022年提升至75%,再到眼下的84%,光电转换效率一路提升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不耍小聪明”的“每一步”;是同样一年时间里,“别人做12轮实验,我们做36轮的拼尽全力”。
照明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缩影。
“以前一提起LED,大家就知道和照明相关,例如广场上、演唱会上的显示屏。如今LED已经延伸出更多有价值的应用方向。”蔡坤煌说,“照明+农业”的跨界融合模式催生了一个庞大的新兴市场,在粮食生产、果蔬培育、花卉种植等多个领域,以植物灯为核心技术的产业应用方案正在越来越普及。随着产业发展不断提速,畜牧业、渔业等多个新赛道也在实现新突破。
在节能降耗、减污降碳方面,砷化镓LED照明产品也有亮眼的成绩。
蔡坤煌介绍:“通过采用无砷化技术,我们初步统计:近3年含砷废水排放大概减少了16万吨,同时由于转换效率的提升,整体能耗降低,近3年我们终端客户从中产生的经济效益约为26亿元。”
“企业的生存根本要靠技术创新来驱动,想要赢得市场,关键在于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蔡坤煌说,“未来,我们这一束‘光’,还将照亮更多领域、更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