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低水平内卷”,云计算步入“黄金时代”

原创 Alter聊科技 2024-06-21 15:20
2024年注定是云计算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云计算行业被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降价”,在市场增速放缓,甚至有企业高呼“下云”的背景下,云厂商纷纷打出了“价格牌”,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到了“低水平内卷”的境地。

进入2024年后,在大模型的促进下,千行万业的智能化转型愈演愈烈,而云化算力作为灵活高效、性价比极高的算力资源获取方式,正在成为各AI厂商新的算力底座。如果说芯片是智能时代的“石油”,那云化算力就是AI发展的“新能源”。

新旧业态的转变,对云计算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舆论层面,属于云计算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01 

云计算的“第二增长曲线”


生成式AI正在席卷千行万业,想要拿到通往新时代的船票,“上云”可以说是第一选择。生成式AI需要云计算,也为云计算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直接的例子就是坐上OpenAI“副驾驶”的微软。

4月25日,微软发布了2024财年第三财季的财报,微软云业务的整体收入为351亿美元,同比增长23%;智能云业务部门收入达到26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Azure和其他云服务的收入增长31%,AI对Azure的收入贡献提升至7%,高于2024财年第二财季的6%和第一财季的3%。

人工智能释放出的增长推动力,让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普遍对微软持有乐观态度。券商Wedbush的知名科技分析师Daniel Ives直言:“未来6到12个月内,人工智能用例可能会在整个企业领域呈爆炸式增长。我们将此视为微软的’iPhone时刻’,人工智能将改变微软未来几年的云增长轨迹,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一个礼拜前结束的WWDC 2024,进一步印证了这样的趋势。



从苹果公布的AI战略来看,全场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和ChatGPT的整合:用户可以呼唤Siri,以及在全系统的写作工具中调用ChatGPT,实现聊天机器人、图像生成等功能,且这些需求会上传到OpenAI的数据中心,在云端完成。也就意味着,AI推理将长期以“云端为主”,至少是三到五年中的常态。

事实上,国内市场也早有准备。

比如华为云在2023年9月上线的昇腾云服务,除了满足基础的AI算力需求,还提供了高效长稳的大模型训练环境和完备的工具链,千亿参数行业模型的端到端开发,从过去的5个月缩短到了1个月。

同样做出选择的还有大模型厂商。有别于2023年初疯狂囤芯片的景象,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厂商开始在云上训练和推理。比如估值超过25亿美元的MiniMax,没有购买任何GPU,而是以相对便宜的价格租赁云算力。

不只是云厂商和大模型厂商,走在AI第一线的大中型企业,也已经将AI和云作为战略方向。

借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闯的说法:“预计未来5年智能网联汽车将超过90%的渗透率,将累计上万PB的数据量。汽车行业的数据价值挖掘不充分,所以奇瑞认为以AI推动的创新是必然之路,基于云服务的自动驾驶数据闭环平台,围绕算力、算法、数据构建了端到端的AI底座。”

如果将资源上云、应用上云看作是云计算的“第一增长曲线”,急剧增长的生成式AI需求,将为云计算带来“第二增长曲线”,在基础资源需求逐渐饱和时,为云计算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量市场。

 02 

云上AI成为“最大公约数”


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满足算力需求的方式有很多,譬如自建算力中心的方式,为什么大大小小的企业要选择云上AI算力呢?

似乎有必要回顾下互联网的商业简史。

在PC互联网初期,一台服务器就足以撑起一个网站。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进一步扩充了网民群体,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月活上亿的超级应用。正是在这一时期,云计算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提供了一种比传统机房更灵活、更弹性的资源获取方式。

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以终端为中心”的,智能手机的保有量某种程度上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上限。而生成式AI的特征是“以智能为中心”,借助自然语言的交互范式,手机、电视、汽车、空调等任何终端都可以是交互入口,算力需求注定会爆炸性增长。



“计算”量的指数级增长,也带来了建设周期、运维、散热等一系列挑战。

以大模型训练为例,通常需要数千张GPU,基于TB级别的数据,耗时几个月进行训练。一旦出现硬件故障、电源中断、数据传输问题,训练过程可能会被打断,导致长时间的等待和之前计算资源的浪费。

无法绕开的还有算力中心的散热问题。AI服务器的功率密度远超通用服务器,单机柜的功耗是过去的6-8倍。在“绿色数据中心”的政策限制下,需要专用的液冷系统进行散热,以降低PUE(能效比)。

两相比较的话,云计算有着近乎“降维打击”的优势。

比如在算力交付方面,华为云芜湖数据中心在全球首创了机房产品化交付模式,将电力、AHU制冷等模块化,把电缆管道预制化,可实现极速交付,并将交付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降低了90%;在运维层面引入IOT技术,实现了告警秒级上报、故障分钟级定位;在散热方面,华为云首创了云服务感知能效调优技术,AI智能调优精度高达99.5%,可使PUE降低8%到15%……

身为“局内人”的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对此有着深刻认识:“下一步我们还有更多任务要开发,更多算力要用,在我们自己建算力集群之后,我们发现在华为云上做训练推理建设比自己做更轻松、效率更高,更能满足短时瞬间的规模化算力应用之后,释放波峰波谷(减少能耗闲置,算力削峰填谷),对整个行业都是效率最高的。

大模型及相关应用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软硬件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性创新才能应对。云上AI算力作为一种高效、灵活、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无疑是打破算力瓶颈的最优解,并因此成为产业上下游的共识。

 03 

下半场将比拼“算力服务”


云计算价值和演进方向的悄然变化,意味着游戏规则也将同步更新:不再是拼价格的“低水平内卷”,而是进入比拼“算力服务”的新赛段。

其中的一个关键赛点在于,能否提供“无处不在”的算力服务以及全栈AI能力。

为何不少企业倾向于自建算力中心,原因之一就是对时延的苛刻要求。大模型训练时常常需要几个TB的数据传输,没有哪家企业甘愿被带宽和时延卡了脖子。况且大模型将有90%以上的算力需求用于推理,如果时延过长,将导致推理过程的延迟,直接影响响应效率和用户体验。

这也就成了云厂商们“卷”的新方向。

譬如6月14日正式开服的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不仅标志着华为云全国存算网布局的全面完成,还画出了一个覆盖华东、华中等算力高地的10ms时延圈,时延圈内的对时延要求非常高的AI推理、电商、游戏等行业,都可以一键接入。



除了在物理上降低时延,通过多级恢复机制、完备的工具链等保障服务的连续性、稳定性,也是保障算力服务“无处不在”的思路。

以昇腾云服务为例,为大模型和AI应用的开发运行提供了资源获取快、模型迁移快、故障修复快等六大AI支撑能力,实现了模型训练一键接入多个算力中心、出现故障可以在10分钟内恢复、推理服务就近接入相应的AI算力中心等服务,保障AI企业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即开即用的澎湃算力。

另一个不应忽略的赛点是“解决行业难题”的能力。

拥有全栈AI能力的华为云,可以说是最早给出答案的云厂商之一。

而对于庞大中小企业的需求,华为云的全栈AI能力可提供从云化算力、模型开发、模型托管到生态的全栈服务,提供ModelArts Standard(一站式AI开发服务)、ModelArts Lite(高性价比算力服务)等多种模式,帮助企业实现训推一体。

也就是说,华为云打造的“AI基建“能力覆盖了模型开发的全流程,企业无需投资通用AI技术,省去了在山路上摸爬滚打的时间可以直接上AI高速公路。

简单做个总结的话:相比上一次的红利期,生成式AI浪潮催生出的“蛋糕”更大,对云厂商的筛选也将更为严格。既需要先进的存算网络,有能力保障不断增长的算力需求,也需要在技术和模式上同步创新,真正帮助企业“解难题,做难事”,让AI重塑千行万业。无数个带着问题和需求上云的客户,将加速向技术派云厂商转移。

 04 

写在最后


回到文初的话题,为什么说云计算的“黄金时代”才刚开始呢?

就现阶段而言,云计算的增长引擎已经从价格渠道逐步向需求驱动、价值驱动转变,势必会倒逼云厂商改变市场策略,将资源投入到核心领域,继而从“低水平内卷”重回理性增长的轨道。

把视角再放长远一些,AI对云计算的“颠覆”才露出冰山一角,过去的云服务是以功能为中心的,譬如CRM、客服系统、OA等等。未来将是以场景为中心,基于大模型的能力,打破功能上的边界,深入场景解决问题。彼时,云计算将渐渐剥离资源属性,成为智能世界的“底层系统”。


往期推荐


01

26岁的“天才少年”,带队面壁打通高效大模型之路

02

大模型的现在进行时:走出对话框,走向产业端




主理人 | 张贺飞(Alter)


前媒体人、公关,现专职科技自媒体


钛媒体、36kr、创业邦、福布斯中国等专栏作者


转载、商务、开白以及读者交流,请联系个人微信「imhefei」

Alter聊科技 探究产业兴衰,专注商业解读。
评论 (0)
  •   北京华盛恒辉基于GIS的电磁态势可视化系统软件是将地理空间信息与电磁态势数据相结合,通过图形化手段直观展示电磁环境态势的系统。这类软件在军事、通信、无线电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能够辅助用户进行电磁频谱分析、干扰监测、态势研判和决策支持。以下是关于此类系统的详细介绍: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态势可视化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态势可视化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态势可视化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系统功能   电磁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2 11:44 78浏览
  • 4 月 19 日,“增长无界・智领未来” 第十六届牛商大会暨电子商务十大牛商成果报告会在深圳凤凰大厦盛大举行。河南业之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利强——誉峰变频器强哥凭借在变频器领域的卓越成就,荣膺第十六届电子商务十大牛商,携誉峰变频器品牌惊艳亮相,以十几年如一日的深耕与创新,书写着行业传奇。图 1:誉峰变频器强哥在牛商大会领奖现场,荣耀时刻定格牛商大会现场,誉峰变频器强哥接受了多家媒体的专访。面对镜头,他从容分享了自己在变频器行业二十年的奋斗历程与心路感悟。谈及全域营销战略的成功,誉峰变频器强
    电子与消费 2025-04-22 13:22 100浏览
  •   卫星通信效能评估系统平台全面解析   北京华盛恒辉卫星通信效能评估系统平台是衡量卫星通信系统性能、优化资源配置、保障通信服务质量的关键技术工具。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低轨卫星星座、高通量卫星和软件定义卫星的广泛应用,效能评估系统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下从技术架构、评估指标、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五个维度进行全面解析。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卫星通信效能评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卫星通信效能评估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卫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2 16:34 77浏览
  •   北京华盛恒辉机场保障能力评估系统软件深度解析   在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场保障任务愈发复杂,传统人工评估方式已无法满足高效精准的管理需求。机场保障能力评估系统软件作为提升机场运行效率、保障飞行安全的关键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机场保障能力评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机场保障能力评估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机场保障能力评估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系统功能模块   数据采集与整合模块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2 10:28 94浏览
  •   电磁干扰抑制系统平台深度解析   一、系统概述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干扰抑制系统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电磁环境愈发复杂的背景下,电磁干扰(EMI)严重影响电子设备性能、稳定性与安全性。电磁干扰抑制系统平台作为综合性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多元技术手段,实现对电磁干扰的高效抑制,确保电子设备稳定运行。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干扰抑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干扰抑制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干扰抑制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2 15:27 94浏览
  • 据国际精益六西格玛研究所(ILSSI)成员大卫·哈钦斯(David Hutchins)的回忆,在“六西格玛”名称出现前,摩托罗拉组建了约100个质量改进团队,接受朱兰博士制作的16盘录像带培训,名为《朱兰论质量改进》(Juran on Quality Improvement),为了推广这种严谨的分析方法(朱兰博士视频中的核心内容),摩托罗拉前首席执行官鲍勃·加尔文创造了“六西格玛”这一标签,用以表彰这种“最顶尖"的方法。大卫·哈钦斯(David Hutchins)是朱兰博士的好友,也为他的工作做
    优思学院 2025-04-22 12:03 73浏览
  • 引言:工业安全与智能化需求的双重驱动在工业安全、环境保护及家庭安防领域,气体泄漏引发的安全事故始终是重大隐患。随着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及语音交互的快速发展,气体检测报警器正朝着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的方向演进。WT588F02B-8S语音芯片,以“离在线语音更换+多协议通信”为核心优势,为气体检测报警器提供了一套高效、灵活的低成本语音解决方案,助力开发者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产品功能与市场需求1. 核心功能:从监测到预警的全流程覆盖实时气体监测:支持一氧化碳、臭氧、硫化氢等多种气体浓度检测,精度可达p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22 09:14 72浏览
  •   电磁兼容(EMC)故障诊断系统软件解析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软件是攻克电子设备电磁干扰难题的专业利器。在电子设备复杂度攀升、电磁兼容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该软件于研发、测试、生产全流程中占据关键地位。以下为其详细介绍: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软件核心功能   干扰与敏感分析:深度剖析电磁干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2 14:53 89浏览
  • 近期,金融界消息称,江西万年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基于预真空腔体注塑的芯片塑封方法及芯片”的专利。此项创新工艺的申请,标志着万年芯在高端芯片封装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半导体产业链提升注入了新动能。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预真空腔体注塑的芯片塑封方法,方法包括将待塑封的大尺寸芯片平铺于下模盒腔体内的基板并将大尺寸芯片的背向表面直接放置于基板上以进行基板吸附;将上模盒盖合于下模盒形成塑封腔,根据基板将塑封腔分为上型腔以及下型腔;将下型腔内壁与大尺寸芯片间的空隙进行树脂填充;通过设置于
    万年芯 2025-04-22 13:28 74浏览
  •   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平台深度解析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兼容(EMC)故障诊断系统平台是解决电子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性能异常的核心工具。随着电子设备集成度提升与电磁环境复杂化,EMC 问题直接影响设备可靠性与安全性。以下从平台架构、核心功能、技术实现、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展开全面剖析。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2 14:29 87浏览
我要评论
0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