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话题
好吧,高速先生承认这个PCB设计方法的确有点意思,但是不多!
(戳标题,即可查看上期文章回顾)
Q
大家觉得这个理论上很棒的方法,如果实际加工出来会怎么样呢?问题非常开放,没有对错,希望大家踊跃回答哈!
感谢各位网友的精彩回答,高速先生和大多数网友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理论很完美,做出来可能意义不大,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要做出来和理论一样,首先是线宽线距的设计和加工的误差,如果有一定的偏差的话,那么做出来的效果就会慢慢打折了;
2,另外就是玻纤布的偏差,大家可以再回去看看文章中的有一张描述玻纤经纬向数量的计算,它其实是以在单位inch里有几行几列玻纤数来定规格的,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满足有那么多行列的数量ok,认为就合格了,没有说一定是完全按照等间距来制作的哦,只是我们的认为而已。这样的话,其实本质上间距就不一定和线宽是一样了。
3,哪怕前两点你都控制得很好,但是你的产品叠层厚度不同,你硬要做成这种间距的差分线,也不可能实现,要么阻抗没法控制,要么板子密度很大,不可能有那么宽的间距等实际原因;
当然应该还能说出个4,5,6点出来哈,反正目前的结论就是可行性非常非常一般,大家可以再仔细回味和思考下哈!
(以下内容选自部分网友答题)
理论上很完美,但在实际工程中,查分对都是固定的线宽固定的间距很难保证,受限约束较多。再就是材料本身的实际情况公差啥的可能与理论也有一些差距。设计自由度大大受限。
@ 杆
评分:2分
为了差分p n阻抗一致,想让p n参考的玻璃树脂材料一致,在制板过程中,那是不可能。还是用十度走线法吧,让p n阻抗在一定范围内尽量接近。也可以增加玻璃纤维布的纹路密度,增加走线宽度。
@ 欧阳
评分:2分
玻璃纤维的ER值比空隙数值的更小,参考介质的延时不一样,所以PN走线虽然等长,但是不等时,所以还是需要10°走线避免参考不一致导致PN信号传播的时间延迟!
@ 宇宙先锋
评分:2分
Case1:线宽5mil,线间距12mil,中心间距17mil,我猜可能用的少是因为这种配置pitch=17mil,很费PCB空间的,而且这只是针对走线是经向,万一走线是纬向就不适用了。
@ Alan
评分:2分
看上去很完美,实际操作起来,工厂做不到,就算花时间和人力能做到,也只针对极少数差分对,无法cover全局差分对信号。
解决方案一:加工板材时,板材整体旋转一个角度,(10-15度之间都行),虽然成本高那么一点,但是对于需要走高速信号的方案来说,能解决问题,拿点钱不是事儿。
解决方案二:pcb设计时,高速差分对走成10-15度,不过这一点增加了pcb设计难度
@ Ben
评分:2分
实际加工出来至少会有较大的幅度抖动,因为走线蚀刻存在公差,不仅存在差分线的两根线上,还存在同一根线的不同位置。而且这样设计的话线宽+线距之和会较大,会暂用较多的布线空间,所以实际工作中较少应用。
@ 涌
评分:2分
实际加工会有公差,加上线宽的公差,case1的结果又达到了case1 的效果了;另外考虑失败的成本因素,不如旋转或者夹角走线
@ 星空
评分:2分
设计中无法用一个线宽线距满足所有的差分,再者无法避免差分线绝对等长等距 比如绕等长,还有涉及到材料、加工必有公差,可能设计的很完美 加工出来就不一定符合预期了。还有限制太大 设计自由度不够高 还不如10度线省心。
@ Larson
评分:3分
我觉得玻纤布的纤维间距只是个理论值,或者平均值,没法做到百分之百精确或网眼形状无法控制,如果在物流过程中,或者加工过程中出现一点偏移,都看过纱布拉伸后的样子,网眼不再是正方形。pcb加工中肯定会有挤压,精确的设计的指标将正好起到反作用,设计中大概是要遵循大概率事件才能保证稳定吧,还有四十五度角走线什么效果,还需要分析
@ 太阳
评分:3分
实际的pp和core里面的玻纤布的中心间距也不一定是均匀的,还有就是一块板子上面通常会用到很多种阻抗,对于大量应用的阻抗来说,十几mil的间距太大了,一方面是占用的布线面积大,另一方面松耦合也会导致串扰变大
@ #%¥&×-@?
评分:3分
理论上1080PP的最小宽度0.21 gap0.22.材料在加工的时候这个0.21和0.22肯定是有加工误差的,PCB在层压的时候也会有上下之间的误差,然后走线宽度的加工和蚀刻也有误差。 几个误差加起来就很难实现理论上的仿真了。
@ 莫克
评分:3分
PP、Core在加工、应用中并不能在仿真中这么完美吧?同一条玻纤在实际中的粗细、走向都会不均匀。然后这种应用理论也就只能存在于字面和仿真软件中了。
@ 木卜之声
评分:2分
虽说这种一种好办法,但是考虑到pcb实际情况,少对的差分线这样布线还行,要是几十对的差分在这么有限的pcb空间这样处理恐怕不太现实,而且走线也不可能一条直线走到接收端必定歪歪扭扭。所以这种解决玻纤效应使用场景很有限。
@ IAM
评分:2分
可能是线宽线距限死了,难以适配一些层叠生产要求和导致成本变化等
@ Miracle-
评分:2分
1.加工板材时,板材整体旋转一个角度,(10-15度之间都行)2.实际工程中,查分对都是固定的线宽固定的间距很难保证,受限约束较多。再就是材料本身的实际情况公差啥的可能与理论也有一些差距。设计自由度大大受限
@ Sarah
评分:2分
在公众号首页输入关键词:2024积分
来看看你有多少积分了~
扫码关注
微信号|高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