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业罕见的信心低迷,大家闲聊的次数比较密集,FA和FA之间也不计嫌隙,互相抱团取暖来惺惺相惜。
春江水暖鸭先知,跟投资人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不同,FA对接的是全行业所有投资人,是最先能感受到行业冷暖的,因此也是最先下狠手裁员的,根据聊的几个机构情况,都是一半一半的在优化,手起刀落,毫不犹豫。
欢迎这段时间大家多找FA朋友们聊聊天,做好心灵按摩工作,对彼此都有好处,毕竟五星级评论家麦克阿瑟将军说过,“近朱者赤,近FA者发”。
最近和几个FA朋友闲聊,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模式——“沉浸式FA”,而且感觉似乎还挺普遍,很多原来在成建制精品投行里一个萝卜一个坑的FA,都离职开始这么操作了,有点儿像我之前讲的Solo FA(个体户FA)的意思。
当然,这个词是我发明出来的,所谓“沉浸式FA”,就是FA不再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出现,原来是有一搭没一搭拉皮条、拼缝儿,现在是肉身入局,常驻项目公司,以项目方身份对接投资人。
简直就是企业融资的代理人。
和全职加入公司负责融资不太一样的是,“沉浸式FA”依旧是FA,跟律师一样,最后拿到的也是风险收益,以融资结果说话。
和常规FA不太一样的是,“沉浸式FA”模式下,FA不再是搂草打兔子一般,并行处理几个项目,而是同一时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一个项目上。
聊过的几个这么操作的FA朋友,多的有四分之三精力投入在一个项目上,少的也有二分之一精力。剩下的时间,要么维系一下老项目,要么开拓一下新项目。
这个时候的FA,承担的是企业董秘的角色,甚至还有一部分创始人和财务总监的角色,乃至销售总监的角色,熟悉了公司的产品和业务后,没准儿还能帮企业搞搞主营业务,促成几个单子。
总而言之,名义上都是企业融资负责人的身份。驻场办公,让FA更容易深入了解项目,以企业名义,让FA更了解融资细节,推进融资进度。
我们都知道,虽然传统FA模式有轻有重,有深度介入重服务的,也有转发bp搏概率的……但说实话,大部分项目融资成功,融资节奏其实是很难把控的,最后融资成与不成,受太多因素制约了,所以也就导致或多或少都有搏概率、拼运气的成分。导致大部分项目融资,融着融着就疲沓了,特别是行业低迷时期。
当然了,“沉浸式FA”模式大部分都是Solo FA在采用,个体户嘛,机制比较灵活,不受大FA机构的条条框框束缚——这个不符合标准,那个推起来不值当……Solo FA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挑选优质项目,然后把精力all in进去。更加追求项目融资成功率,因为一旦融资不成功,一切付出都会是沉没成本,对单个个体来说,风险系数更高,所以更有动力和压力推进项目融资,干起活来拼命三郎,缝纫机都能给你踩冒烟。
这种模式看似非常累,实则一点儿也不轻松。所以,愿意以这种模式接活的FA,肯定是真爱。
“沉浸式FA”模式的出现,不管是行业趋势,还是行业低迷下的被动选择,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这种趋势下,对于FA这个本不富裕的行业更加雪上加霜,本来就是散装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个人在精品投行里摸爬滚打个几年,手头上掌控的资源稍微多一点,都有念头自立门户撑起一摊,所以就导致FA机构林立,大大小小的,还有不计其数的Solo FA……
如果“沉浸式FA”又成了一个新趋势,会不会更加分流原来FA机构的资源呢?进一步加剧行业的“散装化”?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聊一聊。
不过对于融资企业来说,是好事儿。
不是精品投行用不起,而是“沉浸式FA”更有性价比。想融资的老板们,“沉浸式FA”其实是一个更稳妥的选择,也不要抱怨投资圈骗子多,说实话,我见过很多调子起的很高的老板,既要又要还要,要估值高、头部机构、两个月交割……这种的要求,也只能骗子才能满足。
所以愿意放平心态,踏踏实实融资,对“沉浸式FA”感兴趣的老板们,可以联系我,我这里有FA联盟,友情帮忙对接一些FA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