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车企纷纷公布一季度汽车销售业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捷报频传,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209万辆,同比增长31.8%,延续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传统车企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安、长城等增长势头迅猛,赛力斯、理想等新势力车企均创下同期新高。
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占有率达到31.1%,其中3月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41.6%,创下历史新高。
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爆发式增长,智能线控底盘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汽车“新四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智能线控底盘以线控结构取代传统底盘中的机械联结和机械能量传递,具备响应速度更快、控制精度更高等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刚需产品。
其中,最为核心的线控制动技术,既能够通过控制电机来实现制动助力,又能够以高效率的制动能量回收,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也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核心功能模块,拥有更好的刹车性能、更快的响应时间以及实现更高级别的制动冗余等优势,目前已经率先成为愈来愈多智能电动汽车的全系标配产品。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线控制动(One/Two Box)交付新车795.77万辆,同比增长60.31%,搭载率升至37.68%,其中新能源汽车线控制动装配率超过73%;而2024年1-2月新能源汽车装配率则已经超过80.71%,搭载率持续提升。
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驶入了高增长的快车道,另一方面,中国乘用车市场已经来到了L2及L2+规模化普及、L3/L4级小规模落地的关键节点,包括小鹏、蔚来、理想、华为等主机厂已经进入了城市NOA的规模化竞赛周期。
业界普遍认为,线控底盘将成为未来智能电动汽车的标配。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从L2级智能驾驶开始,智能汽车对车辆拥有横向及纵向同时控制的需求;而在未来,智能汽车还需要在横向、纵向、垂向上实现三方向的协同控制,智能线控底盘无疑将是未来的主角。
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双轮驱动之下,线控底盘的春天悄然到来,一个千亿级的蓝海市场即将爆发。
车企持续加注
过去几年,中国各大自主品牌车企持续加码智能底盘赛道。《高工智能汽车》了解到,奇瑞、长城汽车、比亚迪、吉利等十多家车企都在智能底盘赛道进行了深度布局。就在近半年,就有多家车企围绕线控制动领域进行布局。
《企查查》App显示,长安汽车参股的重庆长信智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就投资了拿森科技。
近日,利氪(广州)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变更多位股东信息,其中之一为奇瑞汽车旗下安徽省国海瑞丞芯车联动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这也是奇瑞继投资伯特利之后,又一次在线控制动领域进行投资布局。
整体来看,比亚迪、长城、上汽等主机厂主要通过旗下子公司进行智能底盘的自研布局,吉利不仅与伯特利成立了合资公司(浙江双利)布局智能底盘产品线,旗下有着紧密关系的耀宁科技集团,其子公司——威肯西科技也在大力布局该领域,而长安、奇瑞、北汽、一汽等主机厂则倾向于投资或者参股智能底盘赛道的领先企业。
可以看到,智能底盘已经成为了各大自主品牌车企竞相布局的重要赛道。
与此同时,国内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拐点周期,有望进一步推高线控底盘的渗透率。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智能线控底盘将在未来几年成为智能化赛道的新爆发点。
一方面,伴随着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加速迈入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时代,智能电动汽车将从单一功能升级的1.0时代,迭代升级到新技术加速融合的1.5时代。届时,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将深度融合发展,而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悬架等智能底盘的核心部件也将在未来几年产生巨大的协同作用,带动底盘域、中央控制域等配套产品的规模化上车。
另一方面,以NOA为代表的高阶智能驾驶已经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并且正在从豪华车向中低端车型渗透,业界对于驾驶体验升级、续航优化等需求更加明确,也会进一步加快智能线控底盘相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出口市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进一步推高了自主品牌在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2%)。
底盘是汽车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也影响着车辆的操控性能和乘坐舒适度。因此,智能底盘作为高阶智能驾驶落地的基础,实现自主可控对于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具备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事实上,从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也可以看到,每一个汽车强国的背后都有着一批世界级汽车底盘巨头。比如德国的博世、大陆集团、采埃孚;日本的日信、爱德克斯;韩国的Mobis、万都等。
因此,《高工智能汽车》认为,依托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以及在“卡脖子”技术上实现国产化的决心,未来势必会产生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线控底盘本土供应商。
新格局“初显”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过去的2023年,虽然博世、大陆、万都、采埃孚等外资供应商依然占据着线控底盘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本土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已经得到了快速提升。
比如在线控底盘最为核心的技术——线控制动领域,伯特利、拿森、同驭汽车、利氪科技等本土厂商都已经实现了产品的前装规模化量产,本土供应商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2022年的8%提升到了2023年的20%(不含主机厂自研部分)左右。
目前,线控制动主要有One Box和Two Box两种技术方案,从车企新车的搭载情况来看,One Box搭载率大幅提升。由于One Box集成度更高、成本低、能量回收效率高,且在体积、重量等方面占据优势,One Box备受车企青睐,已成为新能源车企线控制动技术方案的主流选择。
正是如此,近两年,大批企业纷纷涌入One Box赛道,粗略统计已经超过30家。不过,尽管国内涉足One Box赛道的玩家众多,但由于技术门槛较高,各家的研发和量产进度却并不一致,目前仅有极小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量产。
据了解,由于线控制动One Box产品集成了ESC(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产品在量产之前,主机厂都会在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信息》上进行公告。《高工智能汽车》从工信部披露的各批次新车目录了解到,多家自主品牌车企引入了国产线控制动供应商,主要供应商为伯特利、弗迪、菲格及利氪。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制动系统产品在进入整车厂的配套体系前,一般需要经过第三方检测、小批量试装、反馈改进等多个装配认证环节,不仅成本较高,开发周期也往往较长。比如,乘用车大约需要1至3年时间。
作为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基础,智能线控底盘与智能驾驶的融合度正在日趋增高,车企以及智驾系统供应商也对线控底盘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更看重供应商本土开发、系统解决方案及联合开发能力。
在此背景之下,2021年起,比亚迪、奇瑞、零跑汽车、长城汽车、吉利、哪吒等自主品牌车企的相关车型已经率先搭载国产线控制动产品。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已经成为国产线控制动市场的主力军,合计搭载线控制动新车占比超过了55%。
业界认为,在降本增效、国产化等因素叠加影响下,本土供应商有望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未来五年,本土线控底盘企业市场份额有望超过50%,占据线控底盘的主导地位。
很显然,整个智能底盘市场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变化,中国本土供应商成为了智能线控底盘市场不容忽视的力量。有业内人士直言:“未来,中国本土品牌智能电动汽车销量的持续走高,以及各个车厂车型的销量变化,都将进一步推动线控底盘市场格局发生改变。”
从这一点来看,具有先发量产优势且拥有多家车企背书的线控制动厂商,无疑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率先锁定了国内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