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潘言 来源 | 零壹智库
相对银行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科技投入不足,信息化能力较弱,要实现银担合作的长期可持续,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来补足短板,将自身的优势融合到数字化业务之中。
近几年,由于宏观经济的持续调整,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着迫切的融资需求,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被提到了史上最重要的位置。
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各类金融政策中一以贯之的重点。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中,就多达11次提及了小微企业,要求通过风险分担等多举措加大信贷力度,降低小
微融资成本。
政策强力支持的另一面,却是供给难。小微信贷一直被视为世界性、长期性的难题。在疏解小微信贷难题的各种实践中,增信分险是直接有效且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在提供增信分险功能的机构中,融资担保公司最具代表性。作为连接银行与企业的桥梁,融资担保既能为银行分担风险,又能为企业提供增信。
在过去的五年中,“银担合作”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加之模式创新和科技的驱动,已成为疏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推手,撬动出小微信贷的新乘数效应。
担保是现代金融的延伸,是主流金融的重要补充。融资担保业发展至今刚满30年,其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一路同行,也得益于小微企业群体的壮大和发展。担保业的初心,就是为了疏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服务实体经济。
经过长期磨砺和发展,融资担保行业进入了“回归主业,高质发展”的新阶段,而近些年小微信贷的旺盛需求和供给难题,正为融资担保业带来了高质发展的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融资担保法人机构4367家,直接融资担保在保余额48164亿元,全行业支持小微企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担保业务占在保余额比例超过50%。
一、银行小微信贷面临商业可持续困境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专利发明、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但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又是最脆弱的。近几年以来,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叠加百年不遇的突发疫情,让小微群体的经营雪上加霜。
小微企业规模小,抵押物不足,发展前景不确定,财务制度和企业治理不完善,这决定了其在获取银行信贷资源上处于天然的弱势。但保小微就是保经济、保就业、保民生。这一点,从金融政策的强力支持上就可见一斑。
从2018年开始,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组合拳迭出。
2018年2月,原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贷款增速、资产质量、综合成本等“两增两控”新目标。
2019年3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对“两增两控”目标进一步细化要求,并首次提出五家大型银行要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0%以上”的指标。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小微金融的政策力度空前。
当年6月,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等多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以及《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三份文件,以本金奖励、购买贷款等方式真金白银支持小微信贷业务。
同时,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小微信贷业务提出明确指标要求,全国性银行要实现小微企业贷款“量增价降”。大型国有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全国性银行要确保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明显扩大,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表1:近几年来小微信贷主要支持政策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之后的几年,小微信贷一直是金融政策的重点,成为银行必须完成的长期任务。
但这道题并不好解:银行需要实现小微信贷的“量增价降”,既普(扩大放贷规模和覆盖度),要惠(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又要严格控制不良风险,这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三角”。
银行如果不能找到小微信贷问题的良性破解之法,不能找到一种商业化的、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即使短期完成了指标要求,积累的后遗症依然要由银行自身买单。
由此,银行必须建立起解决小微信贷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撬动银行小微信贷,融资担保的乘数价值
事实上,破题小微信贷仅靠银行自身恐怕并不能完成。银行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之外,积极与外部机构互补合作,多方联动,共同拓展客群、分散风险成为一条现实之路。
在此背景之下,银行与融资担保公司的银担合作水到渠成。作为银行等传统金融的补充,融资担保具有自己的特性和优势,特别是在小微信贷等普惠金融层面,其作用已不可或缺。
融资担保的核心在于风险分担机制,银担合作是融资担保落地的主流模式,其中分责贷款较为常见。融资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担保服务,再由银行放款,出险后双方按照协议比例分担风险,促使银行更好的控制不良率,这有助于缓解银行惜贷、惧贷行为,扩大信贷投放的覆盖面,撬动更多小微业务。
在银担合作中,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商业性融资担保由于具有不同的背景、机制和能力禀赋,两类机构逐渐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共同满足了不同类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由政府及其授权机构出资并实际控股,基于政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机制,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等主体提供服务。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坚持准公共定位,不以盈利为目的,承担着国家落实普惠金融政策的重要职责,目前已形成了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地方融资担保机构的三级体系。
政府性融担对金融和产业政策的理解更准确,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服务于小微融资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并引导更多银行资金流向小微企业群体。
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由民营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设立,需要自负盈亏、自担风险,长期充分的市场竞争和磨砺,使得其在获客、风控、成本控制、科技创新等方面建立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由于信贷服务的分层,商业性融担的客群相比银行和政府性融担都更加下沉,长期深耕长尾客群,使得商业性融担更熟悉小微企业的业务与痛点,通过经营模式的灵活调整和科技的创新运用,逐步形成了既能满足“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又能在商业上可持续的小微信贷服务模式。
尤其是头部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其能力禀赋更加全面,在银担合作中除了风险分担外,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为银行的客户拓展、产品创新、金融风控、贷后管理等环节提供多方位支持。
正是看中了融资担保在银行小微信贷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银担合作的政策。
2019年3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中,专门提到进一步深化“银担合作”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对融资担保机构适度降低授信门槛、简化授信程序,将更多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纳入合作范围,在授信额度、放大倍数、利率水平、续贷条件等方面对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优惠。
2021年4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鼓励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广“见贷即保”的批量担保业务合作模式,鼓励地方性法人银行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合作,优先为“首贷户”提供担保。
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发挥其他各类机构补充作用,其中就包括引导融资担保机构扩大支农支小业务规模。
表2:近几年来鼓励银担合作的主要相关政策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银担合作的模式创新
在小微信贷难题面前,银担合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日益提升。但在过往实践中,银担合作也存在诸多堵点。
比如,银行与担保公司的风险收益并不对等,风险共担时常演变为风险转嫁,担保公司能力较弱导致“担而不偿”等,双方互不信任之下,合作也难以深入。这些堵点需要通过融资担保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来解决。
好消息是,在201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后,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同时,银担合作的一些新模式也在实践中逐渐展现出生命力。
首先是“政银担”合作模式,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分工协作,在风险分担机制上进行创新。政银担模式以安徽省“4321”模式为代表。
2014年底,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创新推出“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改变了过往由融资担保公司承担全额代偿风险、政府补贴融资担保公司的传统模式,即在项目出现风险时,由承保的县(市、区)担保机构、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专项风险补偿资金)、贷款银行、地方政府专项资金分别按40%、30%、20%、10%承担风险责任。自2018年9月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以后,对满足该基金要求的项目,由该基金承担部分风险。
此后,安徽“4321”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并逐渐衍生出广西“4222”模式、福建“442”模式、湖南“二八分担”模式等创新合作形态,因地制宜探索小微信贷银担合作的新模式。
其次是“总对总”批量担保模式,通过流程优化实现银担合作的降本增效。银担总对总合作由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于2020年发起,其典型模式是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与银行共担风险、事先锁定担保代偿率上限,由银行对贷款业务进行审批、放款和贷后管理,地方担保机构提供批量担保,省级再担保机构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逐级提供批量再担保。
该模式将“银行和融资担保公司独立运作、重复尽调、重复审批”的传统银担合作,简化为“双方事前统一审批标准,银行一次审批、融担见贷即保”的标准化流程,同时配套了取消抵质押、反担保要求等优惠机制,大幅提升银担合作效率,降低融资门槛,尤其适合小微群体的融资特点。
近两年来,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在贵州、山东、安徽、青海、海南、重庆等省市已全面落地。
四、银担合作的科技驱动
在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信贷业务已经深度数字化,特别是对具有“短小频急”特征的小微企业融资,更需要通过科技赋能来实现流程便利、降本增效和风控提升。
在银担合作服务小微融资过程中,科技驱动也必不可少。相对银行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科技投入不足,信息化能力较弱,要实现银担合作的长期可持续,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来补足短板,将自身的优势融合到数字化业务之中。
在科技驱动业务方面,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开了个好头,其发起建设了“全国政府性融资担保数字化平台”。该平台以解决长期以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存在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基层担保机构推进信息化能力较弱、体系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低、业务管理系统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为目标。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按照“互联网+担保”思维,提供全方位数字化解决方案。采用“薄前台、厚中台、强后台”的IT架构体系,构建了“安全的基础设施+强大的数据中台+灵活的业务操作系统”三位一体(即一云一中台三系统)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一平台打造了全国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通用标准,同时围绕内部业务合作、银行、政府部门和市场化采购等四个来源渠道,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数据纵向贯通,政务、银行、担保等数据横向联通,实现担保体系内外信息融通。
自2021年12月底平台上线试运行以来,该平台已支持28个省(市、区)、5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系全部1400多家机构再担保业务线上办理。
融资担保公司自身也积极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通过业务流程线上化,风控智能化等手段提升银担合作业务水平。比如,安徽省担保集团建立了全集团层面的数字协同管理平台,以及提升风控、获客等核心环节的数字化能力。
该集团旗下普惠担保子公司推出微信小程序获客平台,可实现客户申请、审批、监控的全流程线上化,同时上线数字风控模型,搭建保前准入、保中授信、保后预警的一体化数字风控体系,不断夯实“敢担、愿担、能担”的能力禀赋。
再比如,北京中小企业融资再担保公司开发了新版保后报告和大数据筛查简版报告。通过相关人员下户定位、打卡,结合企业监控信息和自动识别财务报表提取功能,自动生成保后报告,解决了小微融资传统保后管理中流程繁琐、人工成本高、管理困难等痛点,大幅提高了单户3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融资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五、银担合作的典型案例
模式创新和科技驱动,为银担持续深度的合作提供了行业基础。从微观层面看,一些融资担保公司在具体业务和产品上积极创新实践,并涌现出了聚焦重点领域、围绕特色产业、基于场景赋能等典型案例,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样本。
聚焦重点领域,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打造了科技型企业服务案例。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为使命的融资担保公司,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推出了专精特新企业分层担保、知识产权ABS、供应链场景融资等创新业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融资服务。
以专精特新企业分层担保产品为例,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针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推出500-1000万元额度的“专精特新绿通”专项产品;针对国家级和市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推出“3000万主动授信服务产品方案”。分层服务产品具有成本低、审批快、信用额度高等优势,同时满足了成长期企业“担保+”“投资+”等多元化需求。
2022年,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服务了专精特新企业710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52家。
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山东普惠融资担保创新推出了“鲁担特色产业贷”产品。该产品由山东普惠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增信、
中国银行授信,是山东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
山东普惠融资担保目前已围绕曹县木材、博兴县厨具、夏津县纺织、宁津县板材等特色产业,研发了“鲁担木业贷”“鲁担厨具贷”“鲁担纺织贷”“鲁担家具贷”等系列产品,通过搭建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创新设立“行业协会推荐+政府部门确认+担保机构预审+银行授信准入”四层风险防控体系,实现政银担企多方共赢。
该产品自2023年10月发布以来,已累计为山东省8家特色产业企业授信5100万元。
基于场景赋能,瀚华融资担保推出了围绕交易场景的模式化融资服务。瀚华融资担保推进的场景金融聚焦于为B端中小微企业在特定场景的交易服务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运用担保、保理等金融服务工具,组合货押和过程管控等风险控制方式,将担保融资、保函等金融服务嵌入特定场景的交易链条促使交易规模扩张或者使交易更便捷,具体服务产品包括预付款融资、尾款融资、货押融资、采购款支付保函等多种形式。
基于交易场景的模式化担保业务是依托交易授信,将金融服务嵌入交易链条,兼具货押和自偿性贸易融资特点,具备资金用途透明、交易过程真实、通过管控货物或锁定回款等措施做到风险控制闭环等优势。
运用物联网、AI等工具的智能物流及动产融资信息系统将交易链的信息流、物流、仓储等形成数据链,实现物品溯源以及动产融资的全程可视化,再结合外部征信、政务、司法、多头借贷等多样化数据形成大数据风控模型,贷前、贷中、贷后信息对称度大幅提升。
六、结语
2018年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余额9.36万亿元,有贷款余额的户数1723万户。
在五年以后的2023年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9.4万亿元,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4260.5万户(2023年三季度末)。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五年增长了超200%,贷款客户数增长了超150%。
高速增长的信贷为小微信贷银担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其更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政策、市场、科技的加持下,银担合作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双方在不同的资源禀赋、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能力中寻找交集,紧密合作,沿着这条逻辑主线实现可持续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曾刚:《完善融担增信体系,推动中小银行小微服务高质量发展》
[2]胡萍:《融资担保:沐浴改革春风服务小微模式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