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章涟漪
封闭,还是开放,这几乎是每个行业,甚至每家企业都在讨论的话题。
如今,东软睿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必须要开放,必须要合作。
“华为车BU独立这件事也促使大家思考,主机厂研发体系该怎么去走,如何去安排,未来其敏捷性、成本效率如何能够达到最优的状态。”在东软睿驰总经理曹斌看来,所有行业走到一定阶段一定是分工和合作,需要靠生态去解决成本问题和创新问题。他希望,东软睿驰可以率先掌握生态话语权,于是提出并构建了openVOC开放技术框架。基于openVOC开放技术框架,东软睿驰希望构建一个开放共赢、灵活高效的创新生态,第三方开发者也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智能化软件的开发,开发A应用模块与B应用模块的人员无须见面,就可将不同应用组件在标准的、统一的平台进行组装式、集成式的模块化开发,实现应用功能自由、灵活的组合。当然,这是对现有传统方式的颠覆,但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东软睿驰总经理曹斌“未来会有非常多原来没有汽车相关经验的人,会在这个行业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曹斌以手机举例称,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和载体,但第三方软件,如微信,比任何一家手机公司影响力都更大。正是由于开发框架的引入,会使得未来行业主导权、发言权、生态模式等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什么要推出一个新架构,显然是之前的架构不能满足当下需求。具体来说,解决汽车行业在软件开发上面临的软硬件难以解耦问题。“这些年走下来,我们感觉‘软件定义汽车’走得还是蛮痛苦的”。曹斌认为,最深刻的问题在于架构并没有走到非常稳定的状态,软件的开发范式并没有形成清晰的、稳定的、可以迭代的状态。原因很简单。在软件定义汽车之前,或者在汽车电动智能化之前,传统的汽车EE架构中,各个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的连接也比较简单。例如,控制器通过CAN(控制器局域网)总线连接,传感器通过模拟信号连接,执行器通过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连接。这样的结果是,每个车企都有自己比较熟悉的Tier1供应商、芯片企业等等,形成各自堡垒,整个行业处于比较稳定状态,软件效率、硬件效率、汽车成本模型等,相对都是稳定的。但也造成如通信效率低、故障率高、难以升级等等状态。“在过去传统ECU或者说控制器形态所驱动的软件开发模式里,我们过去做了非常多的尝试。”曹斌举例称,比如做整车控制器、中央域控或L2+自动驾驶域控,经常是几百甚至上千人一起工作,做一次整车研发软件需要几十个小时,测试如果发现犯了错,还需要重来。与此同时,即使整车上市之后,千人的软件团队还不能完全被解放,因为后续还有不断迭代工作,以至于很多车企建立了几百、上千人的软件开发团队。“但当下阶段,不仅要卷创新、卷更好的技术和体验,还要卷成本”。曹斌认为,再用原有方法、体系支撑不了,无法突破成本与创新的矛盾,行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曹斌给出的方法是:分工合作。他也认为,未来所有行业走到一定阶段一定是分工和合作,需要靠生态去解决成本和创新问题。在曹斌看来,汽车的下一阶段将会朝着智能出行机器人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理念下,面向的硬件形态会有三种构型:Face,面向人和车的交互界面,即座舱界面;Brain,承载高性能复杂计算、高安全基本逻辑的中央超算大脑;Body,负责动作执行的相关区域控制器。整体来看,Brain(中央大脑)作为计算中台,高效衔接Face(IVI)以及Body(区域控制器),使得软硬件架构充分实现软硬解耦,隔绝区域控制器的复杂性,并降低IVI算力需求,基于二进制的部署,专注于应用创新的高效运转、快速迭代。曹斌认为,随着智能汽车的不断发展,FBB硬件构型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东软睿驰希望构建一个承载全部运算的中央超算电脑Brain,构建一套全新的开发方法和应用框架,实现充分的分层解耦。在此背景下,东软睿驰提出并构建了openVOC开放技术框架,即在一颗芯片上构建“整车核心智能化软件功能”所运用的“硬件形态+软件架构”,其软件架构更加开放,任何一个应用都可通过软件的服务化接口,访问车上全部硬件功能,第三方开发者也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智能化软件的开发,与汽车工程师一起开放共创。可以理解为,应用该框架后,车企和供应商在设计汽车时,只需专注在底层软件和必备的功能应用方面,上层的智能驾驶和座舱相关应用软件可交给其他软件开发者,从而实现快速开发、快速上车和快速迭代。为了匹配openVOC开放技术框架,东软睿驰全新升级五大组件,包括NeuSAR、智驾组件、场景引擎、车云组件和硬件产品定义。首先,面向“下一代E/E域控”的系统组件NeuSAR方面,在openVOC的实践中,全新升级整车消息总线VMB,并面向自动驾驶关键需求进行特性强化,针对整车不同异构系统、物理总线协议和开发体系的统一通信接口,实现跨语言开发组合,针对不同的通信场景,提供了屏蔽物理总线与通信协议的统一接口。同时,NeuSAR 升级Python开发框架,不仅提供对基础组件和服务的访问能力,同时提供Web Service调用方式,通过与云端更好地兼容,灵活处理跨域、跨功能组合的应用软件开发,同时基于Python的功能特性,更多偏向AI的应用也可更自由、简单地实现训练数据、算法组合等,将应用开发者编程门槛降至1~2 年 。
工具链层面,NeuSAR提供跨域系统功能的统一基础软件配置界面,覆盖设计、开发、调试、部署、测试、集成等完整开发过程,开发者使用工具学习周期仅需6周。提供Windows/Linux桌面应用和云端Web部署方式,支持本地USBKey基于远程服务器等多种授权管理方式;最新的NeuSAR DevKit工具链,从"一站式"开发体验、生态开放性、引导式交互,配置覆盖度等维度进行全面的升级,让开发者不需要深入了解AUTOSAR也可以入门,应用配置效率提升75%,对AUTOSAR方法学的知识要求降低80%。其次,面向“智驾开发者生态”的应用组件智驾组件方面,通过预置NeuSAR 软件开发平台模块,东软睿驰智驾应用组件面向合作伙伴提供可自定义的应用功能架构、支撑组件库、开发友好型工具,解决超过80%的工程化任务。在此组件配置之下,原本定制化的链条开发的应用算法架构,转变为基于消息订阅与发布的灵活组合,实现算法间方便地互相调用、多种算法组合,降低了应用组件之间适配的复杂度,提高了应用功能架构的灵活性。再次,面向“非传统汽车行业新型生态应用接入”的车云基础设施车云组件方面,东软睿驰车云组件提供NXMQ通信、数字镜像云、自动驾驶云工具组件。形成云端(云服务网关)——管道(NXMQ消息通道)——车端(车端ECU的预定义消息)直接上云的组件设计,同时提供云安卓、基于数据的仿真环境、基于数据的自动驾驶研发工具平台。基于NeuSAR消息总线等模块,赋能车端ECU的预定义消息直接上云,云端ECU的消息可以被订阅和调用,将核心算力转移到云端服务器中,满足灰度切换与智能运维,充分利用和发挥云平台的弹性和分布式优势,释放本地算力芯片算力,实现分钟级场景迭代、提高资源的灵活性和可用性。接着,面向“整车智能场景应用创新”的应用组件场景引擎方面,东软睿驰场景引擎组件通过接入数据、服务、AI等组件,提供动态数据、动态服务、动态场景的全套工具链,实现500+脚本并发,支持灰度发布以及服务上云的配置和管理。通过预置NeuSAR消息总线、Python、Webservice扩展模块,场景引擎组件以低代码、轻量化的部署方式,支持Webservice调用实现SOA应用灵活部署、高效创新,缩短从设计到工程落地的周期,并能够对用户需求进行预判服务,避免了用户在开车期间不断切换APP的尴尬。最后,东软睿驰对Face-Brain-Body构型中承载智能化功能的Brain,进行产品形态的定义和描述,同时也推出了符合openVOC开放技术架构的软硬一体系统的产品实践案例:X-Center 2.0。X-Center 2.0进一步通过一颗芯片覆盖多样化的智能驾驶功能,提供40TOPS AI算力、200KDMIPS CPU算力、440 GFLOPS 3D渲染算力,支持麦克风、音响、蓝牙、4G网络、语音视觉多模态交互等座舱基本模块。结合底层硬隔离设计方案,实现座舱域、仪表域、智驾域安全隔离和独立运行。理想很丰满,但如何打破现有汽车工业格局,获得更多伙伴的加入,形成东软生态圈?“和一些企业选择高举高大不同,我们希望是和合作伙伴一起打磨技术,在实践中形成方法和体系,使得其开发效率、软件质量、系统质量都得到很大提升。”曹斌表示,最终会逐渐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并形成正向案例,吸引其他伙伴们加入。在曹斌看来,真正能够做好全栈自研的车企非常少,系统需要的人才、开放成本都非常高昂,如果车企想要在比较短时间让车辆达到不错的高阶智驾表现,东软睿驰及生态伙伴是其不错的选择。曹斌认为,未来一旦生态形成,大家接受公开平台可能性就会更高。电脑也是、手机也是,真正做中间平台的这些软件大多解决的是基础层面问题,最终软件系统里有非常多生态价值创造者,他们集成组合出个性化的应用,这是商品属性最终要走到的形态,我认为汽车业会是这样。“2023年大家都说卷,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不仅仅是国内主机厂,国际主机厂、技术公司也参与其中,这是今年很突出的一个变化。”曹斌称,这也是东软睿驰在当下时间点提出生态统一框架和架构的原因。“其实就是希望告诉大家既然自研不可行,就要分工合作,让每一个定位在框架里面逐渐越来越清晰,以便更加敏捷应对创新和成本压力。”在曹斌看来,只有中国把技术领先优势和创新领先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才能够在本土的产业化竞争里面继续保持优势。未来竞争格局会进入到生态构建和生态竞争阶段。“我们希望可以先发,在未来能够占据更好的位置”。尽管在希望各家分工明确,但在生态构建初期,难免会有交叉的成分。曹斌称,凡是做生态的都要解决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东软睿驰最核心定位是中间架构、公共组件、可以高度复用的工具。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硬件参考设计,由于过于早,就先替大家做了进行先行投入量产,但一旦涉及到竞争层面,我们会守住自己的边界。”-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