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系列报告之MCU:多维度对比海内外发展现状,大陆前景广阔

电子工程世界 2023-11-30 09:02

 报告摘要 



我们认为大陆MCU供应商已处于发展黄金窗口期。行业“大市场+低自给率”提供本土企业广阔发展空间,大陆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和“产品丰富度”方面已具备替代能力,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及缺货潮带来国产替代黄金窗口期。详细见此前报告《半导体系列报告:MCU缺货潮加快国产替代进程,本土厂商迎发展机遇》。

黄金窗口期下,我们认为“产品完备度”高的MCU厂商可凭借先发优势快速跑马圈地。本篇报告我们即从料号数量、中高低端产品覆盖面、生态建设完善度、下游应用覆盖面多个维度,深入对比了MCU厂商的“产品完备度”:

  • 产品料号数量及中高低端产品覆盖面上,兆易创新优势明显,国民技术追赶较快。

  • 生态建设上(用于MCU客制化开发),各家差异不大,兆易创新第三方开发工具选择更多、稍具优势。

  • 下游应用上,大多从消费切入,其中兆易创新已由消费为重、向工业消费并举切换,而车规产品上兆易创新、芯海科技、华大半导体、BYD半导体已有产品量产,中颖电子、国民技术拟推出车规产品。

1)32位MCU:高端布局&料号数量上海内外存在差距,兆易创新是大陆龙头,国民技术发展迅速。我们统计了海外/国内分别近7000/500+款32位产品:

  • ARMCortexM内核在海外均是主流。海外方面,除瑞萨以自研为主外(占78%),M系列内核产品占比高达81%,自研内核产品占16%。国内方面,自研内核较少,M系列占比超过90%,另有少量厂商推出基于RISC-V、Xtensa内核的产品。

  • 高端产品领域,海内外存在差距,兆易创新是大陆龙头,国民技术发展迅速。ARM内核包括中高低端不同产品,使用M7/33/35P/55高端内核是厂商能力的直观体现之一。目前海外大厂基本是高中低全面配齐,低/中/高端的料号数量分别占38%/52%/10%。

  • 而大陆厂商在高端领域的布局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其中兆易创新最为领先,2020年10月正式推出基于ARMCortexM33内核的高性能产品,此外国民技术研发基于M7的高性能产品,预计2022年推出。

  • 料号数量上,海内外存在10倍差距,大陆厂商发展。海外厂商中除微芯、德州仪器32位产品在300-500种以外,其他厂商均有上千颗料号。而大陆方面,目前领先厂商包括兆易创新(370+颗)、华大半导体(100+颗)、国民技术(80+颗)。

2)8位MCU:大陆厂商中中颖电子一骑绝尘。海内外厂商的8位产品料号数量普遍少于32位产品,这里我们统计了海外5家厂商1600余款、大陆4厂商的122款产品:

  • 海外自研架构为主,大陆8051架构为主。8位产品内核方面,总体可以分为自研内核、基于8051开源架构的内核两类。海外因8位产品开发年代较早,大多数使用自研内核,占我们统计数据的81%。国内基本都采用8051架构,我们统计的厂商中仅芯海科技使用自研内核。

  • 料号数量看,海内外同样存在差距,大陆厂商中中颖电子存在绝对优势。海外大厂料号数量在100-600不等,而大陆方面除中颖电子推出80余款产品外,其他厂商料号数量均在30颗以内。

3)生态建设:硬件开发工具较完善,软件配套仍有欠缺。因工程师需要在MCU的基础上做定制化开发,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使得开发过程更便捷。我们对大陆7家厂商以及海外(含中国台湾地区)的5家厂商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对比:

  • 硬件:主要指开发板及其他辅助硬件,大陆各企业均有官方提供开发板,该环节海内外无明显差距。

  • 软件:目前大陆大多数公司直接采用第三方开发工具,包括Keil、IAR等,其中兆易创新支持的第三方工具较多。海外方面则选择更为多样,并且部分厂商提供自研开发工具。

  • 学习资料:相对海外厂商,国内厂商在中文学习资料更具优势。同时也学习海外厂商,建立开发者社群、推出大学计划等,建立本土优势。

4)下游应用布局:大陆从消费电子切入,往工业及汽车拓展。海外厂商基本是消费、工业、汽车全面布局,但各家侧重不同。其中微芯(重8位)、意法(重32位)重点布局消费、工业,恩智浦、瑞萨重点布局汽车。

  • 大陆方面,大多数厂商选择首先切入性能要求较低的消费领域,然后向工业级切入,其中兆易已从消费为主逐步向消费、工业并重切换。

  • 而车规产品,因在产品性能、可靠性、寿命等方面要求更高,因此目前大陆厂商涉足较少,几乎仅在与安全相关性较低的车身模块有量产产品,包括兆易创新、中颖电子、芯海科技等,而动力域等高端模块几乎没有涉足。

5)团队结构:团队背景各具特色。从团队背景看,各有特色:兆易创新“清华+留美工作经验”的技术出身管理层特色突出;中颖电子管理层与技术人才大量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国民技术以国内人才为主,2018年以后新任董事长带领公司转型;芯海科技管理层为ADC专家,团队国内人才偏多;乐鑫科技管理层来自新加坡,技术人才来自全球各地。

6)财务指标:2020年大陆龙头营收近10亿,对标海外龙头仍有20倍空间。从营收体量上看,海外厂商中恩智浦、瑞萨、微芯MCU业务2020年营收体量均超过200亿人民币,而大陆厂商中2020年仅几家达到10亿营收上下的水平,我们认为在“贸易摩擦+缺货潮”的催化下,2022年将有数家厂商有望步入数十亿营收的梯队。

32位产品:从ARM核及料号
数量看,大陆已具备实力

外购ARM内核,是海内外一致的大趋势:

  • 从自研内核转向外购内核是大趋势,目前ARMCortexM系列占据主流地位。从MCU的发展历史看,最初MCU厂商多自研内核,之后随着计算要求越来越复杂,内核厂商开始出现、分工进一步细化,MCU厂商开始使用外购内核并将主要精力投身其他部分的研发。

  • 其中目前外购内核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ARMCortexM系列,该系列由ARM开发,采取IP授权形式,相比于ARM公司的其他系列产品(注:Cortex处理器可以分为应用处理器(A系列)、实时处理器(R系列)和微控制器处理器(M系列)),Cortex-M系列具有短流水线、超低功耗的设计特点,专门面向MCU及深度嵌入系统市场。

  • 2004年ARM公司推出第一款Cortex-M系列处理器M3,ST公司抓住机遇,在短时间内向市场推出一系列基于该内核的32位MCU(STM32系列)。此后Cortex-M系列处理器迅速发展,2009年,超低功耗处理器M0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9个月内就有多达15家厂商与ARM签约。

  • 目前海外厂商几乎都从自研内核转向了使用ARM内核。除此之外,近几年RISC-V则成为了32位内核市场的后起之秀,该内核诞生于伯克利大学,特点是简单且免费开源,国内部分厂商也推出了基于此架构的MCU产品,但整体数量偏少。

ARM内核包括中高低端不同产品,使用M7/33/35P/55高端内核是厂商能力的直观体现之一。目前ARM共推出10款CortexM系列处理器,其在尺寸、功耗、性能、安全性、是否适用于AI应用等指标上有着差异化定位,全面满足低、中、高端需求。其中,M0/0+/1/23四颗为低端内核,M3/M4为中端产品,M7/M23/35P/55为中高端产品。

ARMCortex-M内核对比:


从ARM内核+料号数量看,兆易创新
第一梯队、国民技术发展迅速

主攻消费&工业的意法半导体系32位市场的后起之秀,也是大陆厂商的重要竞争对手。相较于8位与16位产品,32位产品集中度更高,前七大厂商均有布局,TOP7集中度接近90%(注:赛普拉斯被英飞凌收购后变为六位厂商),其中瑞萨和恩智浦在32位市场市占率均接近20%。

而32位市场最大的变量来自于意法半导体,其在2004年ARM推出针对于MCU的CortexM内核后,通过外购ARM内核快速铺开产品,并凭借良好的生态,市占率持续提升。因瑞萨和恩智浦主攻车载市场,因此大陆厂商在32位的最重要竞争对手是意法半导体。

主要厂商32位MCU市占率变化情况:


除瑞萨以自研为主外,其他厂商基于ARMCortexM的产品料号占比高达81%,中高端产品全面配齐。根据我们统计的6家海外大厂近7000款32位产品,(注:原七大厂商中赛普瑞斯被英飞凌收购,变为六家)。其中:

  • 外购ARMCortex内核:我们共统计了近4500款ARMCortexM系列产品,占我们统计的32位MCU的64%;若除去以自研为主的瑞萨,则ARMM系列料号数量占到了81%。同时海外大厂基本是ARMCortexM系列的高中低全面配齐,低端/中端/高端的料号数量分别占38%/52%/10%。

  • 其他外购:少数厂商选择购买ARMCortexA系列内核(通常是用于手机、电脑CPU),用于高端产品,比如瑞萨共推出118款多核产品,其中主核多采用A系列,辅核多采用M系列;而德州仪器则推出了43款基于ARMCortexR系列(实时处理器,通常用于存储芯片,适用于IoT、AI等场景)产品,定位中高端的汽车ADAS系统和工控领域。

  • 自研内核:海外6大厂商中,仅瑞萨则以自研内核为主(占78%)、外购内核为辅。而其他海外大自研产品基本在100-300款,根据我们统计的5家厂商数据(除去瑞萨),除去瑞萨外,自研内核的料号数量约占16%。

注:海外厂商以6大MCU厂为统计范围;统计产品为官网列示产品,截至2022/2。

料号上,每家厂商总数上千、各系列多达几十种。从内核数量上,除微芯侧重8位产品、德州仪器侧重模拟产品外,其他厂商仅32位产品料号数量就有上千种,并且每个系列通常都有几十种型号,用来提供不同存储容量、不同频率、不同下游应用的针对性产品。

海外6大厂商32位MCU内核情况:


大陆厂商外购ARM内核占比超过90%,少数推出RISC-V内核产品。我们统计了大陆8家厂商500余款产品,其中使用ARMCortexM系列产品的占比超过90%,我们认为该比例高于海外主要由于:

  • 海外厂商的大量自研内核产品主要是历史遗留,实际上不管是海外厂商还是大陆厂商,在新品开发时都倾向于直接使用ARM内核。

  • 大陆厂商前期主攻消费市场,而32位消费市场的主导者是意法半导体,意法32位产品全部基于ARM内核,因此大陆厂商可以通过外购ARM核生产pin-to-pin兼容型产品,降低替换难度。此外,少数厂商推出基于RISC-V内核的产品,如兆易创新、乐鑫科技。另外乐鑫科技目前产品中更多的则是基于美国厂商tensilica(2013年被Cadence收购)的Xtensa系列内核。

注:大陆厂商选取标准为上市/拟上市MCU公司;统计产品为官网列示产品,截至2022/2。

从高端产品及料号数量看,兆易创新最为领先,国民技术快速追赶。

  • 从技术看,与海外中高低端全面覆盖相比,大陆厂商在高端领域的布局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其中兆易创新最为领先,2020年10月正式推出基于ARMCortexM33内核的高性能产品,此外国民技术研发基于M7的高性能产品,预计明年推出。

  • 从料号数量看,大陆厂商与海外厂商仍存在10倍差距,目前大陆领先厂商包括兆易创新(370+颗)、华大半导体(100+颗)、国民技术(80+颗)。

国内部分厂商32位MCU内核情况:



8位产品:大陆相对布局较少,

少数玩家极具实力


8位市场微芯份额超过30%,是大陆厂商的主要对标者。8位市场中,前7大厂商中5家布局了8位产品(英飞凌、TI无8位产品),CR5在70%上下,其中微芯一家独大,超过30%;第二位恩智浦约占15%、三四名瑞萨/意法占分别10%。

主要厂商8位MCU市占率变化情况:


自研内核占主流,但多家厂商都具备8051内核的产品。我们这里统计了5家海外厂商近1600款8位产品,其中:

  • 自研内核:近1300款自研内核产品,占我们统计数据的81%。我们认为8位产品自研比例高于32位产品,主要因为其年代较为久远,当时很多厂商都采取了自研内核,如微芯的AVR(前Atmel产品)、PIC,恩智浦的RS08M68HC,瑞萨的RL78H878K0,意法的STM8。这些产品因价格低,并且在客户上已有较深绑定,仍占据很大市场份额。

  • 8051开源内核:8051内核是intel于1980年开发的架构,在1998年失去专业保护后成为开源IP,再次展现强大的二次生命力,各家厂商在8051内核基础上进行一定改动后推出各种差异化产品,这类产品基本都统称为8051内核的MCU。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8051MCU产品已具备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及多个免费开源版本。根据我们统计的5家海外厂商中有2家推出了8051产品,料号数量约占我们统计数据的19%,其中赛普拉斯(已被英飞凌收购)8051产品多过其自研产品,微芯也有近50款8051产品。

注:海外厂商以6大MCU厂为统计范围,其中德州仪器无8位产品;统计产品为官网列示产品,截至2022/2。

料号相对32位较少,各家料号数量100-600种。与32位相比,8位市场相对较小&应用较简单,因此料号数量不及32位丰富,海外大厂料号数量在100-600不等,其中恩智浦最多,达570余款,全部为自研产品,赛普拉斯(被英飞凌收购)第二,有420余款,其他厂商在100-300不等。

海外大厂8位MCU的内核情况:


大陆8位市场相对布局较少,采用8051架构的厂商偏多,中颖大陆龙头地位显著。与海外市场相比,大陆厂商8位产品布局较少,在我们统计的22家厂商中仅11家布局了8位产品,而这里我们仅列示了4家厂商的122款产品。此外相较海外,大陆厂商使用8051架构的厂商偏多,如中颖电子、宏晶科技均提供的是基于8051架构的产品,其中中颖电子是8位市场的大陆龙头,目前推出82颗基于8051内核的产品(官网列示数据)。此外,芯海科技8位产品均采用自研内核。

注:大陆厂商选取标准为上市/拟上市MCU公司;统计产品为官网列示产品,截至2022/2。

国内部分厂商8位MCU内核情况:


生态建设:硬件开发工具较

完善,软件配套仍有欠缺

客户须在通用MCU基础上做定制化开发,友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开发过程更便捷。大多数MCU为通用型产品,工程师需要在MCU的基础上做定制化开发,因此除硬件性能外,良好的开发环境、可得的学习资料对于工程师来说也极为关键。

简单来说,生态系统主要由其自身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硬件开发工具(包括开发板等)、软件开发工具(从配臵、开发、编程、监控的全开发过程)、学习资料(包括开发者交流论坛、工程师培训课程、指导手册等)。

意法借力生态持续提升市场份额,为大陆厂商切入市场提供正确思路。

  • 当年意法半导体市占率的快速提升与其良好的生态建设不无关系。2005年意法进入市场,不仅提供了免费的开发板,还提供了更易上手的开发软件、易于阅读的学习资料,这与传统厂商“高冷”的做派极为不同。

  • 意法成功开创了MCU行业建立完善生态的先河,之后不管是MCU的传统玩家还是新晋玩家,也都或多或少向更为注重生态的建设。时至今日,意法仍然是良好生态建设的代表性厂商,在EETimes组织的消费者偏好投票中,意法产品多年稳居32位MCU第一。

  • 我们认为,本轮贸易摩擦+缺货潮为大陆厂商提供了窗口期,而拥有良好生态建设的厂商能够让工程师们更快速的完成替换。

STM生态建设:


2017年消费者对32位MCU的选择偏好:


2019年消费者对32位MCU的选择偏好:


我们这里从硬件、软件、学习资料三大维度对大陆与海外龙头做对比:

  • 硬件:大陆厂商开发硬件工具较为完善,与海外龙头无明显差距。硬件主要指开发板及其他辅助硬件,其中开发板是用来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电路板,国内各企业均有官方提供。而兆易创新、芯海科技、乐鑫科技、华大半导体除开发板外还提供了丰富的官方或三方调试器、仿真器。

  • 软件:大陆厂商采用第三方公司Keil、IAR开发工具,而海外厂商选择更为多样。目前大陆大多数公司均直接采用此第三方开发工具,包括Keil、IAR等。此外乐鑫科技建立了自己的物联网开发框架,开发平台针对本公司产品设计,且内容丰富、支持主流三方IDE。而与大陆厂商相比,海外厂商一是在第三方开放工具的选择上更多样,二是部分也提供了官方自研的、或是与第三方软件供应商合作开发的软件工具。

注:SDK一般指软件开发工具包,提供基础开发平台。集成开发环境(IDE)是用于提供程序开发环境的应用程序,通常IDE在SDK基础上还包含了图形用户界面及其他插件,更便于开发者使用。)

  • 学习资料:在文献资料上,海外大厂资料多以英文为主,提供的中文参考资料较少。而大陆企业在中文资料和培训上提供的便捷,是抢占本土市场的一大优势。而在开发者社区和高校合作方面,部分大陆厂商则建立了自己的开发者社群,并通过大学计划、大学生竞赛等方式,宣传品牌并培养有潜质的研发人员。

大陆厂商生态建设对比:


海外大厂生态建设对比:



下游 、下游应用布局:大陆从消费

电子切入往工业及汽车拓展


海外:大厂在汽车、工控、消费电子三大市场错位竞争


大厂错位布局,瑞萨&恩智浦汽车领先,微芯&意法消费工业领先。

  • 恩智浦、瑞萨定位高端汽车、工控市场:恩智浦与瑞萨定位较为相似。其中恩智浦前期在医疗、通讯市场均有所布局,在2015年通过收购飞思卡尔进军汽车电子领域。瑞萨在汽车MCU市场具有领先地位,2014年起就已占据汽车半导体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 微芯、意法定位中低端工控、消费电子:微芯2016年通过收购Atmel,在工业控制领域形成全面覆盖的产品线。意法半导体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全面布局,包括了工业网关、电信设备、家庭自动化等产品,但在高端的工控、车规领域仍有所局限。

  • 其他:英飞凌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等领域长期经营,定位高端,价格偏高,且在2020年完成对赛普拉斯的收购,完善汽车电子产品线的同时进入了消费电子领域。德州仪器主要深耕工业控制与通信领域,在低功耗产品上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从左往右:消费、工业、汽车MCU竞争格局(2019年):


各家厂商2020年总营收分布:


各公司2019年MCU营收、总营收(亿美元):

注:

  • 微芯其他为航空与国防微芯,FY20截止于2020/3/31。英飞凌已收购赛普拉斯,其他为安全连接系统(DSS)。

  • 该营收为整体营收,不仅包含MCU产品。

  • 恩智浦、英飞凌、赛普拉斯、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数据采用市场规模、市占率数据推算,其他数据采用年报披露数据,其中2019年财年微芯为19/3/31—20/3/31,英飞凌为2018/10/1—2019/10/1,其余公司为20/1/1——20/12/31。

大陆:消费切入、逐步开拓工业市场,
部分细分领域已诞生龙头

消费级切入,站稳脚跟后开拓工业级市场。从指标的严苛程度来说,消费<工业<汽车,因此相比于海外厂商的全方位布局,大陆厂商在切入市场时几乎都选择了消费类市场,如兆易创新、华大半导体、国民技术、中颖电子、芯海科技。通过消费级市场积累后,再开始向工业级甚至车规级切入。

大陆部分MCU厂商应用领域布局情况:


以小家电为代表的部分细分领域已有所突破。目前在8位领域做得较好的厂商包括中颖电子(专注小家电)、宏晶电子等。以小家电市场为例,国内各小家电厂商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打开市场:

  • 通过各种应用创新,试图通过创新技术建立起行业壁垒,如集烤/煮/炒/蒸于一体的小厨电;

  • 通过寻找市场空白,推出全新产品,如大力推广的消毒刀架等。相较于MCU其他领域来说,小家电的MCU产品迭代稍快、需求差异化,而国内MCU厂商相对国外大厂,能够提供及时的、更全面的本地服务。目前,大陆厂商中颖电子、台系厂商盛群半导体、义隆电子、松瀚电子均已拥有较高市场份额,该四家厂商2017年合计市占率达78%。

2017年中国小家电MCU行业竞争格局:


大陆:车规MCU要求严苛,
大陆厂商从低端切入

车规MCU需同时保障功能与安全性,评估指标远远严苛于消费类和工业级MCU。车规MCU的评估指标无论从工作环境、使用寿命还是交付良率等方面,都要严苛于消费类与工业级的MCU。

  • 比如汽车发动机舱MCU工作温度区间为-40℃-150℃,车身控制部分为-40℃-125℃,而消费类产品只需要达到:0℃-70℃。其它环境要求诸如湿度、发霉、粉尘、水、EMC,以及有害气体侵蚀等等也往往都高于消费电子产品要求。

消费、工业、汽车级芯片评估指标对比:


大陆厂商从中低端车规MCU切入,并考虑研发高算力产品。车规级MCU由于认证周期长、可靠性要求高,是国产替代最难突破的阵地。近年来部分大陆厂商已从与安全性能相关性较低的中低端车规MCU切入,如雨刷、车窗、遥控器、环境光控制、动态流水灯等车身控制模块,并逐步开始研发未来汽车智能化所需的高端MCU,如智能座舱、ADAS等。

目前,兆易创新、芯海科技、华大半导体、BYD半导等厂商均有通过车规验证的产品,国民技术从后装市场切入(无需车规认证)并规划车规级产品,中颖电子预计2022年上半年推出车规级产品。此外,芯海科技2021年12月发布公告,拟募资2.9亿元/总投资3.9亿,用于车规级MCU开发,预计未来销售量可达2亿颗以上,实现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信息娱乐系统、智能座舱的全面覆盖。

不同级别车规MCU的应用:


国内车规MCU厂商现状:




员工结构:规模+ 薪资+ 创收三维度,

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位居前二


从公司整体研究人员规模看,兆易研发实力凸显。总体规模从200到上千人等,其中兆易创新体量达1000人以上且增长最快;其他公司研发人员规模基本在500人以内。

  • (注:富满电子、国民技术总人数在700人以上,但其中生产人员占比较大,研究人员在500人以内。其中国民技术2018年收购斯诺实业后,生产人员人数增加较多,生产人员占比增加到38%)人均工资方面,中颖电子、兆易创新、乐鑫科技位居第一梯队。

  • 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乐鑫科技人均工资领先明显,2020年在50万上下,富满电子、国民技术由于生产人员较多,平均工资较低(国民技术低于25万元,富满低于10万元)。

人均创收方面,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分列一二。兆易创新最高,2020年人均营收近400万元/人均利润近80万元;中颖电子次之,人均营收280万元/人均利润58万元。其他公司人均营收200万以下/人均利润35万元以下。

各公司员工人数(人):


各公司人均工资(万元/人/年):


各公司研究人员占比:


各公司生产人员占比:


各公司人均利润(万元/人):


各公司人均营收(万元/人):


  • 兆易创新:清华+留美工作经验的技术出身管理层。管理团队多来自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核心技术人员海外背景显著,市场品牌人员同样具有一定的微电子专业背景,公司具有国内外研发中心,与厦门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了MCU联合实验室。

  • 中颖电子:管理层与技术人才大量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中颖的管理人员多具有台湾背景,曾在联电、联咏等半导体知名企业中任职,核心技术和人才则主要由内地自主培养,包括了复旦、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电子技术背景人员。

  • 国民技术:国内人才为主,2018年以后新任董事长带领公司转型。管理团队拥有中国华大、中兴通讯等央企背景,其建立了遍及国内外的研发中心,在国内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内部人员具有多年的市场推广及MCU产品经验。

  • 芯海科技:管理层技术出身,国内人才偏多。核心技术团队成员较为稳定,具备多年的IC相关领域背景,先后在多家国内外头部IC设计商任职。市场营销团队具有相关领域经验,曾在晶晨半导体等集成电路企业任销售职务。

  • 乐鑫科技:管理层来自新加坡,技术人才来自全球各地。管理团队出身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核心技术团队来源广泛,包含近半数的印度、新加坡、美国等外籍人员,有IBM、SunMicrosystems等海外领先软件企业背景。国内技术团队毕业于浙大、西安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多出自澜起科技等领先集成电路公司。

大陆厂商团队背景对比:



财务指标:大陆龙头营收近10亿,

对标海外仍有20倍空间


国内龙头公司营收10亿上下,与海外龙头仍有20倍差距。海外大厂中,恩智浦、瑞萨、微芯MCU业务营收体量均超过200亿人民币,而目前大陆MCU厂商仍处于百花齐放阶段,营收体量较小。

  • 其中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华大半导体为国内MCU龙头,乐鑫科技在WiFi/蓝牙MCU细分市场领先,其中华大半导体MCU估计超过10亿元,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乐鑫科技均在8亿左右。其他厂商如芯海科技、富满电子等营收体量还较小。

大陆MCU厂商营收(亿元,2020年):


海外MCU大厂营收(亿美元,2019年):


注:

  • 富满电子、国民技术、BYD半导未披露MCU营收。华大半导体MCU营收根据2019年市占率推算,估计为13亿元左右,其它营收未披露。

  • 恩智浦、英飞凌、赛普拉斯、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数据采用市场规模、市占率数据推算,其他数据采用年报披露数据,其中2019年财年微芯为19/3/31—20/3/31,英飞凌为2018/10/1—2019/10/1,其余公司为20/1/1——20/12/31。

“贸易摩擦+缺货潮”窗口期大陆厂商快速成长2022年数家厂商有望步入几十亿营收梯队。从历年营收情况看,海外大厂已步入成熟期。由于MCU下游应用更迭较慢,客户通常在新品推出时才有更换供应商的意愿,因此过去多年国内MCU市场发展较慢。近两年“贸易摩擦+缺货潮”窗口期,使得大陆以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国民技术为代表的厂商收入快速增长,2022年将有数家厂商有望进入数十亿营收的梯队。

大陆厂商历年MCU业务营业收入(亿元):


大陆厂商历年总营业收入(亿元):


海外大厂历年MCU业务营业收入(亿美元):


海外大厂历年总营业收入(亿美元):


大陆厂商MCU产品毛利率普遍在40%以上,海外厂商整体毛利率在35%-65%不等。兆易创新、乐鑫科技MCU毛利率基本保持在45%以上,中颖电子能够维持在40%以上,而芯海科技MCU毛利率相对较低,约为30%。MCU毛利率的差距或与各公司产品定位有关,兆易创新推出了中高端MCU产品,而目前芯海科技32位MCU均是基于ARMCortexM0内核。

大陆各公司整体毛利率:


海外各公司整体毛利率:


大陆各公司MCU毛利率:


来源:驭势资本 参考资料:中泰证券、驭势资本研究所

· END ·



电子工程世界 关注EEWORLD电子工程世界,即时参与讨论电子工程世界最火话题,抢先知晓电子工程业界资讯。
评论
  • 故障现象一辆2017款东风风神AX7车,搭载DFMA14T发动机,累计行驶里程约为13.7万km。该车冷起动后怠速运转正常,热机后怠速运转不稳,组合仪表上的发动机转速表指针上下轻微抖动。 故障诊断 用故障检测仪检测,发动机控制单元中无故障代码存储;读取发动机数据流,发现进气歧管绝对压力波动明显,有时能达到69 kPa,明显偏高,推断可能的原因有:进气系统漏气;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信号失真;发动机机械故障。首先从节气门处打烟雾,没有发现进气管周围有漏气的地方;接着拔下进气管上的两个真空
    虹科Pico汽车示波器 2025-01-08 16:51 92浏览
  • 在智能网联汽车中,各种通信技术如2G/3G/4G/5G、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V2X(车联网通信)等在行业内被广泛使用。这些技术让汽车能够实现紧急呼叫、在线娱乐、导航等多种功能。EMC测试就是为了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汽车的通信系统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保护驾乘者的安全。参考《QCT-基于LTE-V2X直连通信的车载信息交互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1》标准10.5电磁兼容试验方法,下面将会从整车功能层面为大家解读V2X整车电磁兼容试验的过程。测试过程揭秘1. 设备准备为了进行电磁兼容试验,技
    北汇信息 2025-01-09 11:24 22浏览
  • 1月7日-10日,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CES 2025)盛大举行,广和通发布Fibocom AI Stack,赋智千行百业端侧应用。Fibocom AI Stack提供集高性能模组、AI工具链、高性能推理引擎、海量模型、支持与服务一体化的端侧AI解决方案,帮助智能设备快速实现AI能力商用。为适应不同端侧场景的应用,AI Stack具备海量端侧AI模型及行业端侧模型,基于不同等级算力的芯片平台或模组,Fibocom AI Stack可将TensorFlow、PyTorch、ONNX、
    物吾悟小通 2025-01-08 18:17 26浏览
  • 「他明明跟我同梯进来,为什么就是升得比我快?」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明明就战绩也不比隔壁同事差,升迁之路却比别人苦。其实,之间的差异就在于「领导力」。並非必须当管理者才需要「领导力」,而是散发领导力特质的人,才更容易被晓明。许多领导力和特质,都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获得,因此就算不是天生的领导者,也能成为一个具备领导魅力的人,进而被老板看见,向你伸出升迁的橘子枝。领导力是什么?领导力是一种能力或特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影响力」。好的领导者通常具备影响和鼓励他人的能力,并导引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前
    优思学院 2025-01-08 14:54 82浏览
  • 一个真正的质量工程师(QE)必须将一件产品设计的“意图”与系统的可制造性、可服务性以及资源在现实中实现设计和产品的能力结合起来。所以,可以说,这确实是一种工程学科。我们常开玩笑说,质量工程师是工程领域里的「侦探」、「警察」或「律师」,守护神是"墨菲”,信奉的哲学就是「墨菲定律」。(注:墨菲定律是一种启发性原则,常被表述为: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都会出错。)做质量工程师的,有时会不受欢迎,也会被忽视,甚至可能遭遇主动或被动的阻碍,而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往往就落在质量工程师的头上。虽然质量工程师并不负
    优思学院 2025-01-09 11:48 27浏览
  • 光伏逆变器是一种高效的能量转换设备,它能够将光伏太阳能板(PV)产生的不稳定的直流电压转换成与市电频率同步的交流电。这种转换后的电能不仅可以回馈至商用输电网络,还能供独立电网系统使用。光伏逆变器在商业光伏储能电站和家庭独立储能系统等应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耦合器,以其高速信号传输、出色的共模抑制比以及单向信号传输和光电隔离的特性,在光伏逆变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确保了系统的安全隔离、干扰的有效隔离以及通信信号的精准传输。光耦合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由于其低功耗的
    晶台光耦 2025-01-09 09:58 21浏览
  •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可再生方向转型的今天,风力发电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已成为各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风力发电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长时间运行,对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光耦(光电耦合器)作为一种电气隔离与信号传输器件,凭借其优秀的隔离保护性能和信号传输能力,已成为风力发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件。 风力发电系统对隔离与控制的需求风力发电系统中,包括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和控制系统等多个部分,通常工作在高压、大功率的环境中。光耦在这里扮演了
    晶台光耦 2025-01-08 16:03 80浏览
  • 本文介绍编译Android13 ROOT权限固件的方法,触觉智能RK3562开发板演示,搭载4核A53处理器,主频高达2.0GHz;内置独立1Tops算力NPU,可应用于物联网网关、平板电脑、智能家居、教育电子、工业显示与控制等行业。关闭selinux修改此文件("+"号为修改内容)device/rockchip/common/BoardConfig.mkBOARD_BOOT_HEADER_VERSION ?= 2BOARD_MKBOOTIMG_ARGS :=BOARD_PREBUILT_DTB
    Industio_触觉智能 2025-01-08 00:06 100浏览
  • 根据环洋市场咨询(Global Info Research)项目团队最新调研,预计2030年全球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产值达到9009百万美元,2024-2030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8.0%。 环洋市场咨询机构出版了的【全球中空长航时无人机行业总体规模、主要厂商及IPO上市调研报告,2025-2031】研究全球中空长航时无人机总体规模,包括产量、产值、消费量、主要生产地区、主要生产商及市场份额,同时分析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市场主要驱动因素、阻碍因素、市场机遇、挑战、新产品发布等。报告从中空长航时
    GIRtina 2025-01-09 10:35 21浏览
  • 在过去十年中,自动驾驶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DAS)软件与硬件的快速发展对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的设计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仍缺乏能够高质量集成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的解决方案。康谋ADTF正是应运而生,它提供了一个广受认可和广泛引用的软件框架,包含模块化的标准化应用程序和工具,旨在为ADAS功能的开发提供一站式体验。一、ADTF的关键之处!无论是奥迪、大众、宝马还是梅赛德斯-奔驰:他们都依赖我们不断发展的ADTF来开发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直至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从新功能的最初构思到批量生
    康谋 2025-01-09 10:04 23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