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姆斯咨询报道,2023年12月8日至10日,浙江大学研究员马耀光将参加《第57期“见微知著”培训课程: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并进行授课,具体信息如下:
授课主题:基于超构表面的中红外成像和检测原理及应用进展
授课老师简介:
马耀光,博士,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8年入职浙江大学,在任职期间,带领的纳米光学团队(NanoOptics @ ZJU)长期致力于研究介观尺度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与相关效应。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超构表面器件、计算成像与计算光谱、精密检测与智能传感等方向,其团队研究领域涉及多学科交叉,涵盖科学探索、工程应用等多个方面。近年来,他在包括Science、eLigh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多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000次。2017年、2021年在Science分别发表两篇关于随机结构超构材料的工作,并入选英国物理协会(IOP)旗下Physics World杂志评选“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2017”、中国科学报社评选的2021年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成果、中国激光杂志社评选的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国家科技部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候选进展。他主持了多项研究项目,包括基金委优青项目、中组部青年特聘专家项目,浙江省杰青、中央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申请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三十余项。他还是Science、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Sustainability等三十余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为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等重点项目、人才项目担任评审专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青年编委、《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通讯专家;在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多次做邀请报告、担任分会场主席。
授课背景及内容:
中红外波段包含两个大气窗口及分子指纹区,在红外成像与物质检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传统中红外光学器件在成像方面受材料、加工等限制成本昂贵、加工复杂;在检测方面,受分子吸收截面小的限制,检测灵敏度低,对微量化学物质检测具有较大挑战。超构表面(metasurface)是由亚波长尺度的人造单元构成的二维结构阵列,具有体积小、易集成、调控自由度高等特点,能够为制造低成本、轻型化、集成化的中红外光学器件提供一种新的实现方案。表面增强红外吸收能够有效增强分子振动信号,提高检测灵敏度。本课程讲解中红外超构表面在电磁波调控方面的机理及其中红外检测应用的原理,着重阐述超构表面在中红外波段的成像与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偏振成像、可调及可重构超表面、与红外焦平面阵列集成的超构表面等。
课程提纲:
1. 三维超构材料与二维超构表面的概念;
2. 超构透镜的特点与优势;
3. 中红外成像与探测的技术原理;
4. 基于超构表面的中红外成像器件与原理;
5. 基于超构表面的中红外探测器件与原理。
纳境科技:
马耀光研究员是纳境科技的创始人之一。纳境科技是全球范围较早投身超构表面产业化的公司之一,公司核心研发和管理团队来自浙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全球顶级科研院所,平均拥有10年以上超构表面器件的设计、制备经验。经过数年积累,该公司的设计、样品及小批量量产能力已获得一大批头部客户认可,并确定量产需求。日前,纳境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人包含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新干世业、百大集团等。资金将主要用于生产能力建设,2023年末将有小批量客户订单出货,2024年进入大批量生产。
培训详情:
https://www.memstraining.com/training-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