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2023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暨大赛10周年纪念活动落幕,创客们的奇思妙想和超凡创造至今仍历历在目。其中,来自上海交大的“基于英特尔计算平台的自动驾驶缩微车整车在环仿真控制系统”获得了2023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及英特尔特别奖两个奖项,“上海交通大学”也获评最佳组织奖。
我们有幸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的徐季旻老师及由五人组成的获奖团队“交大E谷战队”中的时涵天和张博伦同学深入交谈。起初,在与他们面对面坐下时,小编有些忐忑于即将发生的对话,担心将面对一场有些晦涩难懂的技术探讨,但没想到随着对话的展开,老师和同学们的倾泻而出的感性一面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感慨与思考。从他们口中,我们不仅听闻了获奖背后的故事、大家以不同角色参与本次大赛的独特感受,还知晓了他们背后所拥有的支持与力量。
创新的方向就是:看到问题、解决问题
在创新的过程中,寻找创意来源和确定创意方向至关重要。创意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创客们密切关注人们的需求、痛点和期望,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
“基于英特尔计算平台的自动驾驶缩微车整车在环仿真控制系统”的诞生正是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
交大E谷战队的同学们共同打造了一个软硬一体的创客项目,根据时同学介绍,这个自动驾驶仿真系统可以帮助提升自动驾驶教学普及率,也可以针对未来车企数字化转型中的工程师培训、培养等场景提供有益的探索、实践与初步验证。当我们问到这个项目方向是如何确定的时候,他们给出的答案非常精悍:“看到问题、解决问题。”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自动驾驶,但是对于它的了解却并不多。而一项技术要能够真正为社会带来一些价值,需要有更多人了解并运用它,才能够让这项技术真正地普及开来,带来更大的价值。”正是这样的认知,引领着同学们一起敲开了创新的窗口。经过观察和对比,他们发现自动驾驶教育的高门槛和相关人才培养的高成本问题始终存在,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可行性方案,才能真正发挥自动驾驶这项技术的作用。基于此,该项目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依托英特尔“边端协同”技术路线、软硬结合的自动驾驶仿真系统,它基于英特尔的入门级人工智能开发板AIxBoard打造了一个看起来像赛车游戏一样的微缩车,具备方向盘、脚踏等等实体车关键元素。还搭载了虚拟仿真平台、远程控制技术,并利用OpenVINO加速视觉方面的推理,使驾驶员不仅能在虚拟的平台上进行驾驶,还可以远端遥控车子。
介绍到这里时,张同学还非常及时地为我们补充了项目的应用场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项目方向。
“其实我们的小车是有两种,一种是用于低成本教育的,比如面对一些中小学生或者是大众,可能不了解什么是自动驾驶,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把系统提供给他们,通过我们的系统了解自动驾驶的原理,起到一个普及的作用。而对于相对专业的人群,比如一些车企,或者是专业相关的大学生就可以自己写代码来实现其他自动驾驶的算法,这样其实可以促进传统车企工程师向数字化转型,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些工程师也需要将自己的技术做一个转型才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个行业。”
创新教育,需要看到激情的重要性
时同学告诉我们这个项目总共用时近一年,如此长的历时,其制作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在确立了项目方向后,小组中的成员们分别根据自己的技术长处承担了系统各个部分的制作工作,但也很快遇到了问题——适应硬件使用的代码需要大幅缩减、系统各部分搭建在配合运行时出现了诸多bug……
“当时可能由于我写的代码过于复杂。所以就改了很多遍,很多版,逐渐减少代码的行数,或者是让代码计算的次数减少,为此我熬了很多天的夜。”张同学分享时这样说道。而最终成功跑起来的项目告诉我们,熬夜的成果是令人欣喜的。张同学还在聊天中透露自己曾经被高中同学们叫“卷王”,会一直为解决一个问题而执着且专注地尝试、钻研。
其实,在创作的过程中,熬夜已经成为同学们的一道“家常菜”。当说起经常熬夜时,时同学不仅没有表现出疲惫,反而看起来有些欣慰。他说:“像我们做项目的时候,一般都会做得很晚,不过是很愿意搞。其实更多的是喜欢这种创新创作的氛围,以及团队感,我们一起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透过这句话,仿佛能看见凌晨时分他们每一次敲击键盘、每一次共同讨论、每一步推进项目的画面,俱是对创新激情的描摹。
谈到这里时,徐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我们,“像创客大赛这样的平台其实更多的是唤醒学生们的创新激情,其实有的时候做东西不见得有用,但是你只要一直有这个激情,到后面总能做出一些对社会发展,或者是对我们的有益、有帮助的东西。像我们创新中心24小时都开放,也是希望让他们什么时候想动手做东西都可以直接去做。”
在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工作多年,不仅见证了交大E谷战队今年的攀登征途,也陪伴着一代代创客的发展与成长,这是徐老师对创新激情的独特解读与演绎。
徐老师对于创新教育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他认为创新教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不论是在创新中心还是通过其他途径,现在的学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运用更先进的手段解决更多问题。“一开始的作品都是很简单的,现在的作品里会更多地运用数字化手段,帮助他们解决更多问题,开拓思路,把更多新的技术用在作品里,产出一些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徐老师也就多年和创新教育打交道的经验感慨道:“其实创客学生也好,创新教育也好,都是一种启发性的事情,都是为了能够启发学生找到喜欢的方向,培养创新激情。”
通过与像英特尔这样的企业深入合作,把行业前沿的资讯、技术、产品带到学生面前,更大程度地让学生和社会、和行业接触,让他们意识到枯燥无趣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灵感生发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项目、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们进一步探索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既是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的出发点之一,也是英特尔投身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开放的平台、长久的投入,是对教育的守望
带着自己的项目在科创竞赛中“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对于同学们来说不是第一次,但是这次参赛的感受格外新鲜。“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这个平台虽然也是一场比赛,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交流平台,在这里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去欣赏别人的作品。”不仅是在赛场上交流,同学们还透露他们会约着其他队伍私下一起出去搓上一顿,围坐在一起聊聊天南海北。
见证了多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的徐老师也对这个平台的特色有所见解:“创客大赛是一个很开放的交流平台,更多是大家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最终实现出来。而且因为英特尔是一个拥有自己技术与产品的支持者,所以这些项目的完成度会比较高,帮助这些项目提升了可行性。”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和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各方的协力支持下打造的开放平台,希望为更多的创意提供落地生花的土壤。
正如我们对地球每一寸土壤的守护一般,创意生发的每一寸肌理也需要守望者的匠心巧筑。
英特尔正是这样的守望者之一,早在2016年,英特尔就与上海交大共同开启了创新创客类学生培养的探索之旅。起初英特尔会提供Edison分线板、RealSense传感器等各种各样的软硬件与技术,帮助学生大开脑洞,放飞创意,后来合作范围延伸至开展各种校企课程、赛事活动等等。在学生眼中,校企课程已然使得授课的英特尔工程师和听课的学生们形成了一种小社区,在学生们不断探究、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不论有什么问题,英特尔的工程师们都会积极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答。而多样化的赛事活动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丰富见识、大显身手的舞台。
对于英特尔来说,这样的角色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责任。不论是支持开放平台建设,促进创新人才深度交流,还是长期坚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校的孩子们架起实现创意的高速路,都是英特尔为教育发展而躬身耕耘的模样。
自1993年在中国开启第一个人才培养项目以来,时间从未稀释英特尔对教育的激情与守望。一直捧着一颗“芯”投身教育的英特尔,瞄准所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长久以来坚持投入大量资源帮助教育事业涵养人才活水。至今,这份坚定的投入仍是持久稳定、绵延不断的,支持着、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创客在开放的平台上感受数字技术的链接、激起属于自己的创意波澜。
©英特尔公司,英特尔、英特尔logo及其它英特尔标识,是英特尔公司或其分支机构的商标。文中涉及的其它名称及品牌属于各自所有者资产。
相关资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