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价格的快速下降并不是负面的,因为降价会加速HUD的渗透率提升速度。部分整车厂开始采用HUD代替仪表盘的方案,今年公司的定点开发数量也大幅超过预期。」
这是上市公司水晶光电在近日对外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披露的内容,作为一家行业内为数不多同时提供核心光学部件和HUD整机的供应商,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汽车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约50%。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水晶光电(作为Tier 1角色)定点新增14个,到年底有希望增加至16个。这些定点的合作厂商包括了国内、合资、海外的整车厂商,其中更是包括捷豹路虎全球下一代EMA电气化平台多个车型。
而市场数据也同样印证了行情趋势。
本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最新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1-9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W/AR HUD交付149.54万辆,同比增长45.86%,继续保持不错的势头。
其中,AR HUD细分赛道继续高歌猛进,1-9月前装标配搭载量超过10万辆,达到13.23万辆,同比增长82.48%。
在品牌分布方面,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交付主力。数据显示,1-9月前装标配搭载W/AR HUD的自主与合资品牌的交付占比约为6:4。
尤其是在AR HUD细分市场,份额排名前十的供应商几乎被中国本土供应商包揽。其中,水晶光电以接近30%的份额排名榜首。
AR HUD作为未来智舱交互的主要形态,在今年5月实现单月交付超1万台,7月实现单月交付超2万台。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今年全年AR HUD前装标配交付量有机会突破20万台大关(含选装)。
同时,新增定点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近日,上海浦创宣布再获两家头部车企的AR-HUD智能座舱量产项目定点。此前,该公司已在上汽乘用车量产的AR-HUD,光学、AR-Creator、多种像源、畸变矫正及空间算法等先进技术上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此外,今年下半年,智云谷给某高端新能源品牌SUV车型配套的AR HUD也会量产,同样是全系标配(去年,岚图追光全系车型标配智云谷的AR HUD)。
除此之外,智云谷还拿下了某头部新势力车企AR HUD项目定点,定点车型为其旗下的热销主力车型,该车型会在2024年下半年量产。
在技术创新方面,智云谷解决了TFT方案的耐热性、阳光倒灌等问题,并且在大画面、小体积上面进行了重大突破,同时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案,可以大幅缩短主机厂的开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而在理想汽车实现W-HUD大规模交付的FUTURUS,也在今年8月对外宣布光场AR HUD获得国内某头部主机厂量产定点。
按照该公司的说法,光场AR HUD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预测算法,从感知到显示零延时响应,有效移除顿挫感,结合光场显示技术,完美解决车载AR引起的眩晕问题。
此外,与现实完美融合的光场AR HUD的VID需要覆盖数米~∞,通常行业采用的楔形膜技术只能解决单层固定距离的鬼影问题。FUTURUS 采用自主研发的光子晶体薄膜技术可以消除任意距离的光学鬼影。
不过,HUD的配置,对于车企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开支。以今年1-9月数据为统计口径,W/AR HUD标配新车交付均价仍高达32.82万元。
要知道,目前,HUD作为一款定制化产品,前期的开发投入(车型适配)尤其是持续技术升级依然处于高位;而作为供应商来说,一旦达不到一定的销售量,那么盈利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水平。
考虑到W-HUD年交付规模已经迈过百万台大关,加之成本以及系统可靠性相对成熟,不少HUD企业也在同时双线布局。比如,部分AR HUD起家的厂商,也在争夺W-HUD市场。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未来几年,HUD市场将呈现多元化市场格局。其中,W-HUD将有可能在继续下探市场,覆盖20万元以下车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部分车型的标配(包括二维的伪AR融合)。
而AR HUD,则在不同价位车型有所分化。比如,面向规模普及化车型,各大AR HUD厂商主攻高性价比的产品方案(TFT为主);面向高端市场,比拼的重点则是差异化的用户体验和科技化“卖点”(比如,DLP、LCoS等)。
尤其是座舱下一代高算力芯片的导入,比如,今年开始量产交付的高通第四代座舱计算平台(SA8295)首次支持超宽全景显示器、可重构3D数字仪表、超高清流媒体以及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 HUD)。
这意味着,传统硬件架构下,需要为HUD单独配置处理芯片、ECU(AR引擎处理)的过渡方案(增加了额外成本)将很快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