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英特尔人工智能全球影响力嘉年华的全球大奖得主于9月公布,来自中国的三位女生褚诗语、刘天宜、李璟彦所创作的项目“手指的旋律”在嘉年华AI影响力创造者13-17岁赛道脱颖而出,在激烈的角逐中成功斩获全球大奖。
如此年轻的她们不仅向所有人展示了项目在技术维度的创新,更是通过项目的主题揭示了前沿科技蕴藏在代码和编程背后的温度。小编有幸与她们一起聊聊这段经历,来听听他们的成长故事吧~
/ 如此可爱的她们 /
相遇盛夏,共前行
褚诗语、刘天宜、李璟彦三位女生在参加本届嘉年华之前素未谋面,三人有着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学校,但她们都相同地在火热的7月来到了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英特尔青少年数字素养公益训练营”并结识于此,在这里她们遇见彼此、遇见英特尔,在碰撞中擦出创新的火花,打造出为手语学习者设计的应用“手指的旋律”的雏形。这个翻涌着年轻血液的训练营是三个女孩与英特尔共同开启这段征程的起点。
经过英特尔指导老师的一路陪伴和举荐,从训练营毕营后她们又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打磨与精进该项目,最终站上英特尔人工智能全球影响力嘉年华的竞技场并摘得桂冠。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参加了学校手语社的褚诗语,“因为我在我们学校的手语社,一直对聋哑人的处境非常感兴趣,我就在想,我们作为青少年能不能做一些什么,能够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包容性,能够去真正帮助到他们的。”
一直关注科技向善的她,对弱势群体交流困境的观察细致入微,这不仅体现在项目的出发点上,更体现于她从生活点滴中挖掘出的实际问题,“当时我在手语社里面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个是我们学校很忙,经常会缺手语课,手语老师教到后面了,我前面的还没学会,就导致我学得不成体系。另一个问题是在手语中,手势非常多并且有些非常相似,就导致很容易遗忘或者混淆。所以我们就在想,能不能做一个比较自主的系统,去指导每一个愿意学习手语,愿意去帮助聋哑人的人去成体系地学习手语。”
对世界细致的洞察和包容的心态,催生了这个项目的主题:帮助学习弱势群体的交流方式——手语,用技术促进与聋哑人的沟通交流,帮助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后来我们问及她们觉得这个项目能够获得全球大奖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她们给出的答案是:项目的主题与立意。
当然,项目的主题并不是全部,它更像是这个作品的灵魂,而躯壳的部分则是由承载着英特尔技术的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
拥有一定的NLP技术和Python编程基础的刘天宜主要负责软件部分,包括项目程序架构设计以及代码的编写,她抱着学习图像处理的期待来到训练营,最终不仅收获了想要学习的知识,更在本次项目里展现出了对所学新知识的巧妙运用和灵活掌握。
硬件部分则是由李璟彦负责,主要包含足够小巧轻便的英特尔的AIxBoard,以及一个用于采集手势数据的可折叠的摄影棚。除此之外,她还负责了小组答辩时的美工呈现,使得项目以更好的模样展现在全球的专家与老师们面前。
“手指的旋律”是三人最终锐意创新、努力积淀而成的果实,它是一个基于英特尔AIxBoard、CNN卷积神经网络和PyTorch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并利用英特尔OpenVINO进行优化的手语学习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捕捉用户的动作,测试使用者对手语的掌握程度,并提供实时反馈,使学习手语和评估成效更便捷。
/ 如此勇敢的她们 /
面对困难,不放弃
然而从零到一的创造,并不总是顺利的。
创作阶段刚开始的时候,她们很快就跑通了一个简单模型,那时候的她们觉得项目运行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剩下的制作时间不会很赶,心中的大石头已经落地。
“但是到第二天的时候,我们在完善模型的时候,就出现一系列错误,出现了数据集大小与代码不匹配的一个项目,一整天都花费在调试上,调试完成之后,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我们模型的准确率特别低,后面发现是像素和数据集的问题。那时候其实我很担心这个项目完成不了,害怕到终期这个项目可能变成一个半成品交上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褚诗语给我们形容了当时在训练营中的创作历程,刘天宜也补充道:“其实我们真正在英特尔训练营中学习的时间也就只有前面的4天,就导致我对我们里面的CNN算法没有非常的了解,也就导致了在写代码的时候漏写了一个步骤,最终导致了数据上的不匹配。”
虽然面临着层出不穷的状况,但她们并没有让自己止步在中途。尽管是深夜时分,当意识到数据集背景不清晰可能会导致识别问题时,她们也咬咬牙、赶走困意重新录入所有数据。正是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咬咬牙”去做到最好、不轻言放弃,才让她们拥有了最终登上世界舞台的机会。
事后回忆这些经历时她们用“幸运”形容整个过程,为三个人能够结识而感到幸运,为坚实的团队合作和一往无前不言放弃而感到幸运,也为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份来自英特尔的强有力的支持而感到幸运。
在项目创作的全过程中,英特尔一直在以最积极的姿态给予他们支持。从软硬件方面的硬性支持、技术难题的全攻克到答辩时指导他们如何去进行项目的介绍,英特尔从未缺席。
刘天宜从技术的角度跟我们分享了英特尔在这一曲“手指的旋律”中所扮演的特别角色:“一个就是我们的硬件里面有英特尔提供的AIxBoard,因为它足够小巧,足够轻便,所以把它作为我们的硬件,再与我们的软件相结合的话,会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以及英特尔还有一个OpenVION的一个优化器,这样就可以使得我们的模型效率大幅提升。”
另外两位姑娘则对英特尔老师给予的“保姆式”指导记忆深刻,他们说当时从模型的跑通,到项目中的细节问题,再到项目终期答辩指导,每一个环节都有最优秀的指导老师给予帮助。“英特尔的老师都特别好,有什么问题他们会立刻帮我们看、帮我们解决。而且如果有问题他们解决不了,老师还会‘摇’人,去找在这一方面专业的老师过来帮我们看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支持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这份支持所带来的激励与底气,“在这种时候,能够有老师和我们在一起,告诉我们,‘不用担心,你们有最强的指导’,这对我们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 如此年轻的她们 /
面向旷野,不设限
当问到她们最大的收获时,“团队合作”“不放弃”“互相学习”这些字眼纷纷出没在她们各自的口中,但有一点不约而同地反复被提及——“不设限”。
璟彦作为团队中对科创了解较少的一员,这次经历于她而言是踏足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摸不着头脑的编码、反复的手势数据录入,每一个环节对于她来说都是陌生的,但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她发现:“不要限制自己,不要说自己什么都不行,哪怕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其实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诗语也在分享中频频提及这一点,在她看来突破每个人给自己的限制,走出舒适圈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13-17岁这个年龄段,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可能与潜能,零基础并不可怕,去尝试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从未接触的也许会误打误撞,遇见人生的热爱。
对于天宜来说,这次经历更多地是突破了她的视野界限,在英特尔人工智能全球影响力嘉年华上,她更加真切地理解,甚至是感受到什么是英特尔所坚持的“科技向善”。
从举办“英特尔青少年数字素养公益训练营”“英特尔人工智能全球影响力嘉年华”到对参赛选手的悉心指导与全力支持,英特尔所展现的并不仅局限于以实际行动弘扬“科技向善”,更映射出其对“深耕教育,拥抱数字化未来”的笃行不怠。
长期以来,英特尔坚持通过自身的技术、专长和大量投入,帮助更多“零基础”的人打破界限触及科技创新,不断为擦出更闪亮的创新火花以点亮多元与包容而开拓可能,为未来人才培养和以科技助推教育迈向更深远的未来贡献力量,生动地演绎着如何发掘更多可能去造福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英特尔公司,英特尔、英特尔logo及其它英特尔标识,是英特尔公司或其分支机构的商标。文中涉及的其它名称及品牌属于各自所有者资产。
相关资讯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还是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