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些天的9月12号,在一众群众“遥遥领先”的呼声中,问界新M7的产品发布会胜利地召开了。发布会结束后立刻就有多个文章、图片、通稿出现在各大媒体和自媒体了,对于问界新M7的产品本身,我就不做过多的评价了,毕竟我还没钱买一台实车来摸底玩玩,或者我牛逼到厂商给我送一台车供我测评,然后帮他们出一份水文呢。今天我只想以一个孤(立)独(立)且专业的汽车工程师和汽车产品经理的视角,通过解读静态的发布会信息,来透视一下该产品的背后代表着关联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布局、技术演进等。后续等我赚到钱搞来一台问界新M7实车并进行专业详细深度评测后再出一期专业的产品及体验测评和解读报告。基于本人水平有限,以下观点仅为宙斯汽车科技专业解读;
如有更深入牛逼的观点,可在后台留言进行充分且友好的沟通交流。
1、关于问界新M7的整车产品定位
问界新M7的官方定位是“大智慧 大空间 超安全”,官方口号显示其产品的核心仍瞄准在大五座/六座家用SUV车型产品“客厅宽敞、沙发舒服、大电视”这几个特征上,同时对于在传统汽车产品开发上【看起来很重要】但车厂【最不舍得花钱】的“安全”加了一笔很重的色彩;全场发布会多次拉出特斯拉的Model Y、理想L7 Max、宝马X5L来进行鞭打,不知这几位友商看了之后心里咋想。
既有纯电又有增程,既有五座还有六座,并且【焕新升级 大车好开】、【全维安全时代】、【更强大的智驾】、【更流畅更好玩 鸿蒙智能座舱】,用四个大篇章来描绘问界新M7的产品特点,问界可以说是“摸着理想过河”。看来重庆赛力斯和重庆力帆,在同一座城市的人们,思维模式和产品布局应该是类似的,这么估计后续的问界M9大体上与理想L9差不多,就看双方谁家的客厅更大,装修更豪华,电视机尺寸更大。问界新M7价格区间是25万-33万,理想L7的价格区间是32万-38万,Model Y的价格区间是26万-35万,虽然产品定位类似,但是在最重要的价格维度,M7跟L7差别又是比较大的。从笔者接触的汽车用户来说,凭经验主观判断,购买问界M7、理想L7、特斯拉Model Y的三类人,应该没什么交集,考虑买特斯拉Model Y的人大概率不会考虑问界M7(刹不住),而考虑买理想L7的人大概率也不会考虑买问界M7(差大好几万呢),在存量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问界M7抢的是哪个产品的用户群呢?那么只有那一批25万-30万的合资燃油SUV车型在角落里瑟瑟发抖了(途观L、冠道L、新岚图Free狠狠地瞪了问界新M7一眼)。所以,不要看它发布会写了啥说了啥,要看它在市场上到底卖给谁。
一开场大嘴就说问界品牌的标签是【突破智能出行的边界】,其中又分为【突破续航的边界】、【突破性能的边界】、【突破智能座舱的边界】、【突破智能驾驶的边界】,然后又罗列了一堆技术术语和参数指标来支撑这四个方面,从“增强型麦弗逊前悬”、“主动进气格栅”、“更长的L113”、“双预紧式安全带”到“前后轴扭矩矢量分配”等等,要不是做过工程师,我差点就信了。(老百姓们知道L113代表什么意思的请举个手)关于整车安全,这次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全维安全时代】,我判断问界内部应该是吸取了去年中保研25%小偏置碰撞惨状结果的教训,总算舍得在【看起来很重要】但【最不舍得花钱】的整车碰撞安全领域增加那么一点成本去提升整车的碰撞安全水平,额外再把“双预紧式安全带”当作卖点来宣传了。可这是五年前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呐,而且这是为了应对车辆碰撞结构设计不足然后在约束系统维度去弥补乘员伤害的一种“事后型”设计方案,看来车BU的碰撞安全设计开发团队还得加把劲哈,毕竟一个双预紧式安全带的成本要100多块钱呢,车辆的前纵梁稍微优化一下结构设计也花不到20块钱呢。
至于采取【主动进气格栅】来降低风阻cd值、整车重心降低、底盘全新调教等技术以使得“大车好开”,这点可能是具有攻击性的,毕竟某奶爸车产品的口碑就是“像开船一样没有任何驾驶乐趣”。不过对于一个超过五米长度的大型SUV车型而言,百公里加速达到4.8秒的超跑级性能是否有意义呢?对于内部工程开发团队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取舍”和“平衡”,不知道这个车型的总工程师如何考虑这方面的,百公里达到4.8秒的成本相比7.3秒,估计在电机的设计上成本差异也要好几百呢。问界新M7在智能座舱上的技术及产品表现,看起来并没有突破堆砌屏幕和应用的思路,但也没有看到一些真正的新科技落地及应用,包括大模型的AI应用(AI语音、AI地图等)、整车车舱级的创新应用在内都没有落地的。或许是华为的HiCar、Hi Inside系列产品还在憋大招放在后续的问界M9车型上(不秀肌肉)?又或者是整车的基础架构不足以支持创新的产品落地实现(EE架构老旧)?总体来说问界新M7在鸿蒙座舱方面的产品并没有一点“遥遥领先”的样子。
最后来谈一下【更强大的智驾ADS2.0】,同时我把AEB放到这里一起。我印象中在2017年的时候沃尔沃的AEB性能是最牛逼的,80kph的速度能够刹停,其它车企最多也就做到35kph或者40kph。这下子来到2023年9月份,问界新M7能够做到90kph刹停,看起来是挺牛逼的,不过开个玩笑:有哪个问界的老板敢站在90kph的问界新M7前面来试一把?我赌一百块钱没人敢。
话说回来,如果真如问界新M7所言,能够做到90kph刹停,那么这一整套的AEB系统,从感知的摄像头/雷达、到转向机构和制动执行器以及整车性能设计等方面,都是革命性的突破迭代和升级,后续如有机会需要深刻挖掘探讨一下这套系统的具体设计和量产解决方案,毕竟这是所有高阶智能驾驶产品能够实现量产上路并且大规模推广的核心基础。如果一个车厂连AEB都做不好,作为用户的你,敢相信他们能在高阶智能驾驶、自动驾驶产品上能做好?所以这一波,我还是要给HUAWEI ADS2.0的AEB高度点个赞,毕竟他们开了一个好头,不再像某些大鸟厂、服务厂、哲学厂等整天吹嘘那些虚无缥缈的L2.9999、L3+自动驾驶功能了,华为和问界新M7很务实地跟消费者说:我们先把AEB做好,消费者用好用习惯了AEB功能,他们自然而然会接受更高级的智能驾驶服务功能的。从一些公开信息获取了解到ADS2.0系统的硬件配置:
采用96线的中长距激光雷达,估计是华为自研配套的激光雷达,核心参数10%反射率最远可以检测150m,水平垂直视场角120°X25°,分辨率0.25°X0.25°,采购成本估计高达7000元;采用前向毫米波雷达+侧后方毫米波雷达,并没有采用正后向毫米波雷达和侧前方毫米波雷达;视觉传感器采用了前向2个单目800万像素+后向1个800万像素+周视4个(约200万像素)+环视4个(约200万像素)。而在最关键的智驾域控制器硬件方面,华为并没有公开相应的计算平台信息,预计仍然是采用MDC系列,具体的细节参数及接口设计估计还需要进一步摸索才能得出。
【下一期做一次华为ADS2.0智能驾驶系统的深度专题剖析及解读,欢迎行业内相关专家参与沟通及交流】
华为ADS2.0“遥遥领先”只因两点:“看得懂物”-通用障碍物检测网络;“看得懂路”-道路结构拓扑推理。ADS2.0加强了对感知传感器的优化,减少了激光雷达的数量要求,增加了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的要求;减少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并且能够实现无图的情况下智驾功能也能够使用;采用了全新的感知融合算法(这次华为没有跟风吹BEV+Transformer架构),在功能上增强了不少,可以实现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在城区复杂交通场景下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驾驶。这里搬一个别人的视频过来,展示了ADS2.0系统的超强能力:虽然后面余大嘴他说了华为ADS2.0的MPI平均接管里程超过200km,行业第一。这些参数看看就算了,印象中前段时间某车厂6系产品上市,也说了他们的MPI平均接管里程超过200km,行业第一;可结果呢?一顿吹嘘猛如虎,一看销量两百五,涉及到车辆的核心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例如典型的智能驾驶系统,还是要务实一点好,现在的消费者和老百姓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毕竟钱包里没钱了。智能驾驶的产品落地及大规模推广,除了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之外(算法、地图、系统集成、软硬件等),还要靠天时(法规及相关制度)、地利(道路及基础设施)、人和(基础智能驾驶辅助的接受度)。
问界新M7车型产品切入到25万-30万这个价格区间段里最重要的大五座/六座 SUV车型;这个品类的产品空间存量的竞争玩家不多,并且向上与理想L7/L8、NIO ES6、XPeng G6都有差异定位,预计抢占一部分合资大型SUV的市场份额;基于这个品类的市场空间判断,问界新M7月销如果能稳定在3000以上则是成功的。华为的一些前沿新技术已经应用在问界新M7上,华为的鸿蒙座舱、华为智能驾驶ADS2.0系统、华为车BU在整车设计和开发方面的一些技术和实践均依托问界品牌进行落地。而其中更为强大的ADS2.0系统,在感知融合算法(融合BEV但超越BEV)、系统架构及软硬件集成(自研的感知传感器)、智驾域核心计算平台(MDC系列)、智驾计算芯片、整车功能域集成及控制等方面,华为的ADS2.0系统均有了较大的突破;从公开发布的一些评测视频以及结合他们在AEB功能方面的突破,相比友商的一些噱头视频,华为ADS2.0智能驾驶系统已经领先了很大一个身位。从问界新M7产品的发布可以发现并判断,华为车BU不再仅仅坚持前面他们标榜的“自主汽车界的Bosch”定位,而是已经将业务模式逐步扩大,将“HUAWEI Inside”全家桶模式向“麦格纳斯泰尔”模式转型及扩大,但在“华为智选”方面又超越于“麦格纳斯泰尔”,这种变换值得行业从业者的思考和借鉴。面对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许多技术产品需要创新,同时还有各种合作模式、商业模式都是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不应囿于一两个可能合理的模式。欢迎关注公众号“宙斯汽车科技”,并欢迎行业内各个领域的专业工程师加入我们,共同打造深度专业的智能汽车科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