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在加州的许多电影院公映,可惜只有短短一周。华人总是自欺欺人痴心妄想,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致忘本,多少了解一些自己的文化,所以我巴巴地把全家都带去看电影。
观影当中,大概有一小半时间是她们俩觉得害怕的部分(老大说是sword fights),不许她们乱叫,可以用外衣把脸遮住。其他的时候她们还是享受的,其中放到两三首老大背过的诗,她就觉得很兴奋。老大说她觉得扬州和长安很漂亮,我说扬州和上海离得很近,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去玩,虽然我没有把握扬州有这样沿河一带的梅花或夜樱。当然,绝大部分的故事她们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说实话我对中外的历史都比较有兴趣,所以知道其中的各种人物典故,但是对海外小孩显然超纲了。
电影编剧和美术的团队当然有非常之才,即使稍微修改了一些历史细节以适合剧情,但是修改自然而毫无痕迹。赞扬的话网上已经非常多了,并不差我一句,而且此类的话总是枯燥无新意。我表达两点批评:
(1)我不是很确定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比较杂乱。
可能是想表达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历史上是杜甫对李白的小迷弟之心更加有趣,李白高适老实讲就是年轻无业的时候喝了几顿酒,并不是一路人)。历史上高适没有搭救李白,高适老来走运而毫无根基,怎可能冒险救叛国的人呢。我认为高适这样务实的人应该是看不起李白的;
电影也可能是想以高适为讲述人,用李白的遭遇来谈中唐的历史,但这样就不太适合拍成动画片,最好拍个真人的史诗片,仅哥舒翰出征就可以拍得非常华丽;
如果是希望用很多唐诗来展示大唐气象,完全可以节选李白生命中的一段和平的唱游时间,把王维孟浩然公孙大娘什么的都拉进来,不用加入很多与诗歌无关的战争情节,这样更加适合动画片。
(2)动画片对适合观众的年龄段没有说明。
我觉得动画片还是应该有分级制度,否则可能毫无限制地加入过多小孩子心理上无法承受的内容。我们80后这代人小时候看西游记的妖魔鬼怪看到心理非常稳定,但是新一代这些傻白甜不容易承受。这部电影其实更加适合成年人。
我家老大是个心思挺重的8岁女孩子,看了长安电影里有人被乱箭射死,刀枪剑戟那些画面,悄悄问我这人死了吗?回家看书也没心情,现在半夜12点没睡,哭着来求安慰了,明天还要早起上学。为人父母真是艰难。
欧美这点做的很好,小猪佩奇适合5岁以下看,内容绝不超龄,但是更大的孩子甚至大人也不会觉得很无聊。迪斯尼那些大孩子卡通也尽量掩盖那些黑暗的反面角色。我之前和孩子一起看我小时候的动画片邋遢大王奇遇记,然后我觉得里面对地下老鼠王国的细节描写非常阴森恐怖,虽然上海美影厂水平一流,但是其实没必要把小孩子的心都磨练得这么刚硬。
最后,再乱写一点其他想法。
唐代受过教育的人,简直无人不写诗。做小官或者无业散淡的人,比较有空作诗,至今留存的也多。但还有很多诗人,少年得意一路做官,慢慢地人到中年,变得谨小慎微,即使诗才还在,也只能在陪皇帝游园的时候,陪笑着写一首应制诗。要知道唐代那种环境,出去游园恨不得几百人同时在写拍皇帝马屁的诗,这种诗要写得有新意而留存后世,非得有惊天动地之才不可。当年当宰相的像魏征,贺知章,张说这些人,绝对有非常高的诗才,但是大佬们一来工作忙,二来顾忌多,所以没有办法写太多诗。比方说,今天中美任何部级高官一天到晚在微信和推特上发帖,总会有人拿了放大镜去看,迟早招来灾祸。所以当年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诗作以后说:真是像从天上下凡的仙人啊。没准他很是羡慕自己不能和闲云野鹤的李白换一换,可以乱写八写。说到底,写诗只是一种爱好。
李白当然诗才是第一的,但是老实讲我觉得人品格调不能算多高。李白高唱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时候,其实是抱怨自己没编制,如果这时恰好皇帝发来敕令给他封个最末流的小官,难免就要改唱与尔同祝普天庆,这个"万古"用得难免太廉价了。李白写给各种官员公主太监求官的诗,和当不成官而发牢骚的诗,在作品里的比例应该相当之高,后来更是主动去投靠叛党,只能说明喝酒喝到脑子都糊涂了,唐玄宗不用李白,应该是个正确决定。相比之下,王维的一生让人非常同情。
唐诗虽然高妙,全唐诗收录了几万首,但是适合小孩子去背诵,清新自然风格雅致,而没有带入中年人那些感叹愤怒压抑和功利心的诗作,大概比例是很少的(我曾经翻读过相当一部分全唐诗)。我们要小孩读唐诗,很大的原因是希望训练她们对中文音韵的感觉,但是唐音是按照平水韵,和现在的普通话区别非常大了,许多诗句现在读起来并不押韵。欧美的小孩就是反复训练要把语音和语义搞明白,倒没有学校要她们早早去背拜伦雪莱的诗。这其中的道理,我还需要好好想明白。
唐朝诗人中,仅就作品而言,我个人比较欣赏刘长卿,几乎都是五言诗,风格沉郁,要到中年以后才能读懂。
半夜乱写,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