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深圳梅沙双语学校高中部(以下简称“梅沙高中”)新一期“鲲鹏大讲堂”再次开讲。此次,深圳大学副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学记受邀出席,为梅沙高中学子们揭开智能生物传感的奥秘,带来数字化未来世界的前沿资讯。
人体“解码器”解开生命密码
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LL Clark首次发明生物传感器,一个小小的发明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2009年,张学记放弃了国外打拼近二十年的事业,载誉归国后,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从那时起,关于智能生物传感器的新时代来了。那么,究竟什么是智能生物传感器?针对它的研究能为人类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作为人体的“解码器”,智能生物传感在医疗界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它解读出的人体数据越多,我们越能看懂身体给出的信号和预警。
对于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张学记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肿瘤疾病治愈率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但并不是治疗效果不好,而是随着医疗条件的发展,我国人均寿命增长了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癌症的几率也在增大。于是在七八年前,张学记率先提出“智能生物传感器”的概念。
数年间,张学记和团队成员不断探索,将人工智能和传感器结合起来,现在已经可以提前18个月进行肿瘤的早期诊断,不但可以减少医疗费用,还能够提高治愈率。
张学记认为“掌握了生物传感就知道了生命的密码”。讲座上,他用大家熟悉的多巴胺、内啡肽等生物名词举例,为同学们展示了生命背后的科学。他表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生命系统,而通过传感器,我们就可以对自己“解码”,以另一种方式了解自己。
结合人工智能 打造“智慧医疗”
到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ChatGPT的出现更是将人工智能提升到另一个会思考能对话的层面。
目前,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应用领域,一个是自然交互改变生活,让机器融入人类的交互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个是智能学习赋能行业,让机器去学习专业知识,达到顶尖专业。
而智能生物传感器作为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的优势结合,它的发展从可穿戴,到可植入,兼顾柔性化、轻薄化、智能化等多面发展。这时的智能传感就不仅仅是生物数据的获取,最终要应用在药物开发、基因诊断、健康预警等方面,达到“智慧医疗”的目的。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逐渐开始享受智能生物传感器带来的便利,比如血糖检测、血氧监测等。未来,张学记表示,还将有胶管智能传感器,将无线路传输和药物控制释放结合在一起,可以无痛检查胃部疾病,实现诊疗一体化。将智能生物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不仅能够时刻监测健康,更能够及时提供建议。
研究能上书架也能上货架
深耕生物传感方面多年,张学记和他的团队发表了700多篇论文,有200多项专利,数十个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这便是张学记希望的“研究能上书架也能上货架”。
把人体变得数字化,读懂人体的数据,这些想法现在正随着智能生物传感的深入研究而逐渐变成现实。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向院士提问,从“初学者”的角度对话“行业大咖”,期待获取更多课本外的知识。
当有同学问到“当生物技术真正开发到顶端的时候,人类是否会变成一个由多项因素组成的概念,而非生物概念,拥有什么样特质的东西才能被称为人类”时,张学记欣慰于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他说:“通过数字与生物的结合,人类将不仅仅只有碳基意识,我们可以期待一下当人类成为硅基生命时,也许可以有等多样化的生存方式,这就是科学带给我们的无限可能。”
此次鲲鹏大讲堂已然落下帷幕,但关于未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