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马斯克又放狠话了,直言 “特斯拉未来将取消实体后视镜。” 显然,继单踏板、数字换挡、无仪表设计之后,特斯拉又要给电子后视镜扛大旗了 。 消息一出,可是引来不少老司机的吐槽:啥?就是那 号称汽车圈三大愚蠢创新之一的“电子后视镜”? 这不是车上最没卵用的配置吗!
但一个事实是,已经有许多国家正式立法,批准车企使用电子后视镜。我国也在7月1日放开了对电子后视镜的管控,只要满足法规要求就可以安装。 消息刚一曝出,电子后视镜相关企业股价连涨7个交易日,直接 被誉为最新蓝海。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似乎电子后视镜并没有广泛登陆各大新款车型,只有路特斯ELETRE这样的百万豪车提供了选装,标配依然是实体后视镜。 说白了, 在网友褒贬不一的情况下,大家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么,电子后视镜到底是多了俩摄像头、毫无意义的“伪智能”?还是即将改变汽车应用习惯的新产物? 1906年,女赛车手多萝西·莱维在自己的手册《女人和汽车》中写到: “ 如果女性开车在拥堵路段时,可以在车头放一面镜子,就可以更好地观察四周了。” 这并非出于性别歧视,只是在汽车上使用镜子来拓展视野的天才想法,显然更容易诞生于习惯使用镜子的女性身上。 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想法,等到五年后,工程师兼车手雷·哈伦在印地500汽车大赛中,首次使用了 安装后视镜的赛车。 不过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看自己有多帅,而是要用后视镜替代副驾驶负责播报战况的领航员。毕竟这样可以为赛车减轻整整一个人的总重量,能比别人快出10%! 等到 1921年,名为Elmer Berger的工程师终于申请了实体后视镜的专利, 并为之命 名“COP-SPOTTER”,翻译过来就是“警察-侦察机”,有种“龙傲天”的感觉了。 而最傲天的是, 后视镜自此实现了大批量生产,也跟着汽车销量的节节攀升,走遍了千家万户。 虽然早期的后视镜只为驾驶位设置了一块平面镜(也就是如今内后视镜的前身),但能够 增加视野、提升安全性,显然是个好东西,自然有人前赴后继地优化。 于是,视野更好、盲区更小的曲面镜替代了平面镜,对称式后视镜也开始流行 ,还添加了后视镜的可调节功能 。 到最后, 各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法规,要求汽车必须标配后视镜。 自此,后视镜成了汽车安全驾驶的关键部件。就连驾考,第一步也是要系好安全带、调节座椅和后视镜的角度。 后视镜迭代的核心逻辑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大、更稳定的视野 ,因为这意味着更安全的行车保证。 围绕着这个共识,我们来看看,电子后视镜到底配不配取缔已经进化到终点的传统后视镜。 毫无疑问,电子后视镜Camera Monitor System(CMS) 的基础结构,就是在原本的左右后视镜位置添加了两个或多个“特殊摄像头”。 这个特殊摄像头需要 满足GB15084标准、汽车D安全等级 ,并且是一个非常 专业的镜头+车载监视器+智能网联系统的组合。
第一,结构上, 它的外形比例要比传统后视镜小上50-80%,也就能够减小车辆风阻。按马斯克的说法,应该比传统后视镜降低5%风阻。 而奥迪etor安装电子后视镜前后风阻系数从0.28降低到0.27,可额外延长约35km的续航。 甚至理想情况下,两颗突出的“小眼球”就能取代两个后视镜,到时减小的风阻就更多,也就更不易被擦伤。 当然,你要是说一旦碰撞损毁,维修费用更昂贵,那确实无可反驳: 毕竟塑料壳子和玻璃片,可比车规级的摄像头+电子系统便宜多了。 广角变大,提供 全方位视角,还可以放大缩小, 以后驾校都不用考调节后视镜这一项了; 在光线剧烈 明暗变化时, 电子产品能够比人眼更迅速适应变化; 极端天气如暴雨等情况下,内置加热板可以迅速蒸干水珠,确保行车安全;
上述这些,是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可以实现的,但用户的选购决策并不是只看优点这一项。 此时,就不得不提到电子后视镜目前不容忽视的最大缺点了—— 价格。 事故维修费高这都不论,单就选配一套电子后视镜的价格,往往就能劝退不少用户。 就拿率先使用电子后视镜且名气最大的路特斯,选配价就要16000,都能买半台宏光MINI EV了!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电子后视镜提供的升级虽然不小,但这些溢出价值我完全可以用“人眼+经验”抵消,我用不到的东西,为什么要花钱买? 现在,你是不是有点懂了,马斯克为什么会坚定站队电子后视镜了吧 ? 因为科技感、未来感这些关键词,一直都是特斯拉最大的卖点。 而单看与摄像头搭配好的左右后视镜屏幕,就已经具备很不错的科技感了。 毕竟两块电子屏幕一放上去,就已经显得“好就是贵”了 ,这也是现在造车圈很多车企都在追逐更大、更多屏幕的原因。 何况电子后视镜本身就能够辅助标注、提供给驾驶员更多讯息,当中的可操作空间显然要比传统后视镜更大、更科技化。 既然如此,难道电子后视镜就注定只能服务于那批价格不敏感,好奇心重、想要体验新事物的用户了吗? 因为在后视镜电子化这条路上,最先“动手”试水的排头兵,就是大家广为熟知的流媒体(内)后视镜 。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过,这块 位于车辆正中间的电子显示屏。 当然,绝大多数老司机可能更在意挂什么东西更好看、更保平安(实话实说,其实什么都不挂视野更好、更能保平安 )。 而流媒体后视镜除了具备看后车的基本功外,还拥有更大视野、更好的夜视能力,以及防止车内后排乘客干扰等功能。 比较典型的, 就是像阿维塔、极星这种追求溜背造型的设计感,而放弃后窗面积的品牌。 流媒体后视镜一上,感觉整个世界都开阔了。 也正因如此,哪怕是在公社内部,对电子后视镜持反对意见的小伙伴们对于流媒体后视镜,也是一水的支持态度:两害相权取其轻嘛。 而他们最大的声音就是,实体后视镜使用起来对于车辆运动、距离的感知是真实的,而电子后视镜将3D感知转化为了2D平面图呈现,也就是图像被“拍扁了”。 这对于用惯了实体后视镜的老司机来说,是一件非常别扭、甚至是离谱的降智操作。 因此原本以为可以和后视镜一样很快 对左右后视镜进行“电子升级”的情况,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政策层面,电子后视镜的推进却是出奇的顺利。 早在2016年,欧洲就已经允许用CMS替代传统后视镜,各大整车企业也相继开始开研发。 2018年,奥迪便发布了配有电子外后视镜的奥迪e-tron官图(量产前取消),但当时并不能 合法上路,所以奥迪一直积极还与各国相关专家接洽,促进新设备的合法化。 当时国内行动很快,同年就正式启动了GB15084标准的修订工作。 后来,奥迪e-tron还改为在车内设两块7英寸的OLED屏幕,作为电子后视镜显示屏,此举 得到一众认可 。 新一代 雷克萨斯ES抢先量产,成为全球第一款搭载电子外后视镜的量产乘用车型。 而且2020年,雷克萨斯ES 300h在欧洲得到了法规许可。 事实上,联合国相关工作组早在2009年开始着手修订R46号法规,以使摄像头监控系统能够替代所有后视镜。 而且商用车辆在2005年起就允许使用CMS替代V类后视镜(补盲后视镜)和VI类后视镜(前下视镜)。 发现没,从某种角度上讲, 政策似乎比企业更加希望电子后视镜能够尽快实现“替代”。 随着国内相关法规也紧跟着落地,电子外后视镜的产量必然会突飞猛进,有预计称2026年中国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00万套,在2031年全球市场配套达到500万套。 与之印证的是, 比亚迪宋L、小鹏、北汽魔方、吉利路特斯ELETRE、广汽埃安、本田等企业都是已明确表态,将会搭载CMS。 同样表态的还有 丰田、奥迪、现代、红旗、吉利、上汽,和威马,嗯……这个应该是等不到了。 但在政策和车企的支持下,电子后视镜的未来,肯定会到来, 产业链相关公司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可以说是天时(政策)、地利(企业技术)都已经来了, 只是还尚欠一些人和。 尤其很多司机的驾驶习惯已经形成了固化,可能 越是老司机,反而越需要更多的学习成本去适应电子后视镜。 所以想要得到老司机们的认可,就需要产品拥有更高的稳定性、实用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这也是电子后视镜继续普及的最大难关。 其实,在我这儿一直信奉一句话: 没有不可靠的新技术,只有不够成熟的新技术。 当年新能源汽车也因为电池续航、衰减,充电桩不足还价格高昂等问题饱受诟病,伪智能、骗补等大帽子一一扣下。 凭心而论,在技术不成熟的那段时间,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真的很差。 但随着时间和技术的进步,曾经的劣势成为优势,油电同价的一天不仅到来了,甚至还隐隐有超越的趋势。 这就是成熟技术的魅力,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1911年,为车辆添加后视镜的工程师赛车手雷·哈伦 的初衷,就是能 用后视镜得到更多道路信息。 但是人眼的处理速度以及身体的反应速度都有极限,只能通过大量练习才能实现赛车级的高速反应。 但电子后视镜本身就是一块“小型CPU”,完全可以在屏幕上迅速标注出关键点、甚至是能否通行等关键判断预测。 这无疑是让12天的小菜鸡,能和12年的老司机获得同样的讯息, 虽然战斗力依然薄弱,但上手速度肯定更快、更准。 因为在车辆驾驶这件事上,真正的“高科技”是自动驾驶,也就是将驾车这件事交给机器。 而当人不需要亲自开车时,后视镜就已经被“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