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安全新媒体
作者:钟声
编辑:Mark
有知情人士告诉红色星际,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全球负责人Frank Petznick或将于近期离职,将由Ismail Dagli接任大陆集团智慧出行事业群全球负责人。
这是9月初,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中国区负责人罗沄离职之后,大陆自动驾驶业务的又一个重要高管变更。有消息称,作为罗沄的顶头上司,Frank Petznick或是受到罗沄被多名员工举报风格波的影响。
罗沄和Frank Petznick渊源较深,两人曾经共同在毫米波雷达企业海拉电子任职。Petznick曾在海拉集团(Hella)中国上海分部和德国总部担任区域和全球管理职务,罗沄曾担任海拉中国自动驾驶副总裁。
Frank Petznick加入大陆负责全球自动驾驶业务之后,又将罗沄招致麾下,负责中国区的业务。
Frank Petznick和罗沄作为集团和中国区的一把手,其实都想把业务做好,以此来证明自己,只是各自在选择下属上都犯了很大的错误。
Frank Petznick执掌大陆智能驾驶业务的三年,充满了争议。一位大陆的人士说,对于Frank Petznick和罗沄的结局在意料之内,只是方式在意料之外。
1. 大陆智能驾驶的变革
一位行业人士说道,大公司一项业务的兴衰,往往是由用什么样的人决定的。用对了人,业务就容易蒸蒸日上,用错了人,就容易陷入溃败之中。如果公司又处在行业变革的关键节点上,业务的生死在选择负责人的时刻就决定了。
2020年7月,Frank Petznick加盟大陆集团,出任智能驾驶业务负责人。这一年,国际Tier1们都在搞变革,内部各种的业务和组织架构重组调整。大家都在积极备战,面对汽车行业的巨变,尤其是智能化的趋势,下一步该如何走,以及如何才能够最大化分享到市场变化带来的技术红利,是每个公司必须思考的。
大陆集团也不例外,大陆虽然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建树,毫米波雷达、摄像头、ADAS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个事业部的规模和战略布局尚不足以应对未来的趋势变化。大陆一直在寻找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方法。
Frank Petznick重新思考了大陆的定位,不再遵循传统的Tier 1战略打法,而是要通过横向的合作加强核心能力。这个战略决定可谓十分的大胆,不自研而是寻求外援背离了大陆的传统做法。
这个决定的背后,是Frank Petznick认为,行业发展的趋势,技术的速度非常重要,只有获取技术的速度足够的快,才能够活下来。
汽车行业不断冒出来新的技术,靠自研很可能跟不上技术变化的节奏,而且如果赌错了技术路径,就很容易踏空。
Frank Petznick决定与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合作,以快速补充自己的技术能力,而不是试图收购这些公司或自主开发。
“如果市场上已经存在一种新技术,我们为什么要再做一次,并试图模仿它们呢?”Frank Petznick认为,“传统Tier1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集成能力,以及对整车和工程开发的经验对技术进行整合,这才是市场需要的创新方式。”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贴合大陆实际状况的。这几家国际Tier 1强项一直是硬件传感器,比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在传统的L2级ADAS产品上,一般用的都是Mobileye的感知算法,只有规控部分是自己开发的,本身缺乏算法开发的能力。
另外,这样做能够快速的出成绩,对Frank Petznick这样的空降高管非常重要。只有快速出成绩,才能坐稳位置,长期在跨国企业工作的Frank Petznick深谙职场规则。
Frank Petznick这种找外援的做法完全颠覆了大陆以往的战略模式,在大陆内部争议非常大。横向的找外援合作,就会导致自研投入的减少,导致不少团队出走。4D毫米波雷达团队就被采埃孚集体挖角,使得量产陷入困境,这也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Frank Petznick的规划中,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中国已经成了汽车智能前沿技术的首发之地,作为Tier 1只有在中国市场能赢,才能在全球赢,这也成了产业界的共识。
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业务的负责人,Frank Petznick选择了自己曾经在海拉电子的下属罗沄。
这使得中国区的业务团队非常惊诧,总部选择空降一位Leader,来管理国内的智能驾驶业务,而不是从原有组织里选拔。团队内部对此事争议不断,罗沄的资历并非自动驾驶行业的技术大牛,也不是业务专家。罗沄所在的海拉主要是做传感器,缺少智驾产品研发和技术工程落地的实际经验,这会导致在做项目的时候,对工程问题不是很了解。
每一轮架构重组都意味着权力的交替、人事的变更。尤其是leader变更之后,新权威与老话语权要交锋,往往就是有人进、有人走。
业务团队陷入了动荡之中,一些人没有抵抗直接用脚投票了。一位朋友说道,跟西游记一样,有老大的都被带走了(内转),没有老大的就跳槽了。又恰好赶上国内创业公司大量挖人,给的薪资也比国际Tier 1们高,导致大量优秀的工程师出走。
这为后面的项目量产不顺埋下了伏笔。
2. 市场的起伏
在国内智能驾驶从L2向L2+以及L2++升级过程中,对于国际Tier 1来说,无非两条出路。一是取得欧洲总部的授权,在国内建立研发中心,进行技术自研,走这条路需要leader在总部有很强的资源和关系说服欧洲总部高层。二是和国内企业合作,联合打造本土化的智驾产品。
Frank Petznick选择罗沄来贯彻执行自己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进行横向合作,和国内企业合作打造本土化的产品技术。
罗沄通过“投资+技术”的合作模式,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和技术,大陆集团陆续投资入股了魔视智能和映驰科技。最重要的是和地平线的合作,2022年在罗沄的推动下,大陆与地平线成立的合资公司大陆芯智驾落地,基于地平线的征程3芯片开发出了5R1V的智能驾驶方案。
在罗沄的拓展下,大陆不仅拿下了长安深蓝的定点,还斩获了小米和比亚迪的定点。
押注国产芯片,快速做出产品方案,拿到明星车型定点,这一系列结果,可以说都达到甚至超过了Frank Petznick和罗沄的预期。对于Frank Petznick和罗沄这样的空降高管来说,拿到了最想看到的成绩,有助于平息内部争议。
形势一片向好,罗沄的业务团队还畅想着拿日本市场的项目,但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开香槟庆祝的时候会急转而下。
Frank Petznick和罗沄的做法看上去非常的讨巧,本质上却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可以帮助大陆快速缩短与本土Tier 1在产品技术上的差距。但另一面,技术底子不够厚实的话,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掌握“灵魂”,另外,再叠加大量优秀工程师离职的问题,内部矛盾开始显现。
很快就碰到了国内智能驾驶经常出现的问题——“量产地狱”。拿到量产订单,并不代表能够顺利完成量产的交付。许多Tier 1都低估了实际上车过程中的困难,陷入了量产交付的困境。
量产过程中各种坑特别多,从传感器配置,到软件算法,到操作系统、中间件,每一个环节都容易出问题。量产对企业的工程能力要求很高,必须具备优秀的全栈的软硬件技术能力,对芯片、系统与算法要融会贯通,才能真正走到最后一步。
大陆给长安深蓝做的智驾项目,量产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过程很曲折,深蓝一方不满意。最终还是靠常规的方式,甲方给乙方施加各种压力,才搞定了量产。
也是因为量产过程的曲折,导致长安深蓝在今年选择了技术实力更强的华为进行合作。小米和比亚迪对大陆的技术能力。
主机厂的圈子并不大,大家都会相互打听。这导致大陆想获得主机厂项目越来越困难。在一次大陆内部的智能驾驶业务全球会议上,中国区业务团队向总部汇报时,PPT上的新获项目数据是。
拿定点的压力,导致团队内部更加的动荡,商务和质量的负责人陆续离职。
内部的人心惶惶,最终导致在7月份爆发了举报信事件,位于大连路的大陆集团中国总部介入调查。罗沄先是被停职,后又在9月初正式离职,接着是罗沄在总部的直接上司Frank Petznick传出离职的消息。
对于这一系列事件以及大陆面前在国内智驾市场的处境。一位大陆的员工不无扼腕的表示,最关键的两年里,本该是公司奋起直追的时候,却在关键职位用错了人。内耗导致公司的技术实力严重下降,在市场上接二连三遭遇滑铁卢。
不止是智能驾驶方案遭遇市场失利,连优势产品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市场竞争力也不如以前了。由于某位leader断了德国总部的技术支持,导致在国内对客户的技术服务质量。一位主机厂的朋友就曾告诉红色星际,他们使用了大陆的毫米波雷达,技术服务经常到位,对其非常满意。
这也使得本来期待很大的第五代短距雷达SRR51A,市场斩获并不大。
随着业务负责人的接连变更,大陆的智能驾驶战略将进入调整期。谁会接替罗沄的位置,重整国内市场的业务,是个疑问。有消息说大陆方面在通过各种途径物色高管,人选中有前大陆背景的leader,甚至有某日本芯片企业中国区的一位leader。
目前,想找一个搞定中国市场的负责人并不容易。
结语
我们人类中的Superman马斯克曾说过,一个企业应该由工程师文化主导。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是熟悉技术、擅长产品的人,不应该让那些精通人际关系、擅长向上管理的人来领导。
近两年,国际Tier 1们在国内市场的败退,除了因为国产企业崛起的原因之外,很大的一个问题是自身的组织生态出了问题。Leader的选拔标准并不完全看业务能力,更夹杂着在欧美总部是不是有大腿,是不是更擅长向上管理洋鬼子。
Leader们的能力赶不上市场变化的趋势,才导致业务的下滑。而对于leader们来说,向上管理并不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最终还是要靠业绩保位置。
- THE END -
因文章部分文字及图片涉及到引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17316577586,我们将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