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消费电子市场疲软,另一面是工业及汽车半导体风口,国内芯片代工“老二”华虹半导体业绩起飞,直冲科创板。成立于2005年,注册于香港,主要生产经营地在上海,华虹半导体主要从事晶圆代工业务。若此次回A股顺利,华虹半导体将成为继中芯国际后又一家“A+H”的晶圆代工企业。坐拥“全球晶圆代工第六”“中国大陆晶圆代工第二”“中国大陆最大的专注特色工艺的晶圆代工企业”等头衔,华虹半导体不以先进制程取胜,而是专注特色工艺。如此竞争策略,既为华虹半导体创下年入百亿神话,也为这家企业埋下了隐雷。目前,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国际龙头企业已实现5nm及以下工艺节点量产,联华电子、格罗方德等亦将工艺节点推进至14nm及以下水平,而华虹半导体的工艺节点尚处于55nm的成熟制程范围,与国际龙头企业及先进工艺节点存在较大差距。有业内人士表示,华虹半导体紧握在手的特色工艺技术门槛,在晶圆代工行业并不算很高,台积电、中芯国际等拥有先进制程的企业亦可跟进。不过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却是华虹半导体当下难以突破的屏障。无论是面向消费电子,还是工业及汽车领域,守着成熟制程特色工艺的华虹半导体,靠旧酒装新瓶能稳坐连年增长的营收宝座吗?答案恐怕并非如此。不难发现,能够与下行的消费电子需求抗衡,与华虹半导体的“特色工艺”市场竞争策略有关,以及对汽车新潜力市场风向的准确判断。2022年,这家半导体巨头全年销售收入创下历史新高达167.8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超50%;毛利率也从去年的27.7%提到34.1%,同比上升6.4个百分点。其中消费电子应用领域营收占64.52%,工业及汽车占22.39%。
一方面,除了手机、超级计算机等需要用到尖端技术的领域,更多消费电子只要成熟制程的芯片就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因此利用特色工艺降本增效,华虹半导体可以做到订单源源不断,同时开拓新的消费电子细分市场。目前,华虹半导体的业绩受手机及PC市场需求疲软影响程度较小,应用消费电子领域的主要芯片MCU受影响不大。从披露数据看,2022年其消费电子应用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07.53亿,对比2021年不仅没有下滑,而是呈增长态势。不过,有关消费电子行业需求下降的风险,华虹半导体亦已经有所感知。2022 年第四季度,华虹半导体在消费电子领域收入已经有所下降,倘若未来消费电子行业需求继续大幅下降,其将面临新产品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等风险。但在华虹半导体的招股书中,并没有看出太多焦虑,而是瞄准工业、汽车等新的业务增长领域。其表示,未来随着工业及汽车收入占比的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市场下滑的影响。乐观判断背后,透露出这家企业下定了猛攻工业与汽车半导体赛道的决心。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华虹半导体应用于工业及汽车领域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4.1 亿元、20.4亿元和37.3亿元,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2.48%,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工业智造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增长。2022年全年业绩亦显示,华虹半导体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细分市场需求强劲,其中汽车电子全年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00%。有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整车半导体价值将达到传统汽车的两倍,特别是功率半导体的应用大幅增长。根据统计,2015年至2020 年,中国MCU市场规模从180亿元增长至268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8.29%,高于全球市场规模增速。而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平台方面,华虹半导体主要代工产品为MCU,其2022年营收占比达31.23%,大有赶超第一业务功率器件占比之势。背后原因之一,或来自于车规级MCU国产化机遇。目前,在消费电子、工业、汽车等领域,成熟制程的市场不至于剧烈萎缩,短期内华虹半导体不必担心业绩崩塌。但长远来看,不管是面向哪条潜力赛道,华虹半导体的根本问题是立足成熟制程的特色工艺缺乏竞争优势。有媒体报道称,近期受成熟制程晶圆代工订单不足影响,部分晶圆代工厂计划用特别采购形式吸引大额订单,此举或是变相降低代工单价吸引客户。而晶圆代工厂的降价传闻,背后实际上凸显出大厂们成熟制程代工缺订单窘境,这也意味着成熟制程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若终端需求释放不达预期,依靠特色工艺固守成熟制程的华虹半导体,将难以独善其身。可以说,适逢汽车芯片国产化,华虹半导体站上了风口。2021年,“缺芯”事件带来的产线焦虑,让国内车企意识到,海外芯片企业与海外零部件巨头的MCU供应链并没有想象中稳固。把握供需错配的时间窗口,一批国内MCU企业抢先投入,与国内下游造车新势力合作,加速车规级MCU的国产替代进程。立足车规级MCU更上游的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华虹半导体提前拿到国产化MCU赛道入场券。据悉,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在车规芯片中主要用于存储,比如存储MCU中需要高速运算的代码等。在车规级MCU 领域,华虹半导体的代工产品已经在车身电子、自动泊车、智能座舱、胎压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2022年,在工控和消费电子领域观望的兆易创新、中颖电子,紧急布局车规级MCU项目;芯旺微、旗芯微、云途半导体也相继完成亿元融资。而今年科创板上的车规级MCU玩家列阵,亦说明国产车规级MCU赛道火爆。比如,7月10日,上交所上市委公告披露,主营车规级、工业级MCU的研发、设计及销售的专业化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旺微获问询。公告显示,芯旺微的车规级MCU已进入安波福、华域汽车、拓普集团、伯特利、华阳集团等多家汽车零部件厂商的供应链体系,产品批量应用于上汽、一汽、长安、广汽、比亚迪、吉利、东风、长城、奇瑞、理想、小鹏、大众、现代等众多国内外汽车品牌厂商。不过,根据相关数据,2021年国内MCU市场约85%(2019年为94%)由外资把持,MCU国产化率低且多集中于消费级,车规级MCU自给率尚不足5%,仍有很大国产替代空间。从车规级MCU制程节点来看,由于MCU本身对算力要求有限,国外主流厂商目前主要采用的是40纳米、55纳米、90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部分高端车型采用恩智浦和瑞萨的28纳米制程产品。在晶圆代工厂方面,主要有台积电、联华电子、格芯、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等,其中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瑞萨主要靠台积电和联华电子代工。有数据显示,台积电占据了全球70%的车规级MCU产能。一方面,抓住“缺芯”机遇,以华虹半导体为代表的国产晶圆代工企业,靠消化海外巨头们未能补足的产能实现了业绩飞跃。毕竟晶圆代工国产替代这块市场蛋糕尚存红利,守着一亩三分地也能尝到甜头,即使只喝汤也能赚得盆满钵满。例如,2022年,随着12英寸产线的建成投产,华虹半导体来自55纳米及65纳米工艺节点的营收高速增长,实现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25.0%,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2021年的9.7%提升至14.3%。另一方面,海外代工巨头们手握成熟制程和先进制程筹码,瞄准28纳米制程车规级MUC发力,而华虹半导体仍然以55纳米及65纳米成熟制程作为王牌,响亮的进击车圈口号与保守的产品规划并不匹配。甚至在本次发行的募集资金中,华虹半导体仍在豪赌成熟制程和特色工艺,规划125亿元将用于华虹制造(无锡)项目,该项目投产后月产能将达到8.3万片(12英寸)。其余资金将投入在8英寸厂优化升级项目、特色工艺技术创新研发项目等。诚然,致力于“8英寸+12英寸”的低制程工艺领域,背靠国产MCU芯片厂商崛起替代,走“小而美”的道路,华虹半导体还能继续喝汤;若国产MCU玩家们逐步对标国际巨头,对28纳米制程提出需求;那么,依托成熟制程走到黑的进阶路数,华虹半导体恐难抵御汽车MCU市场变化带来的产品或技术迭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