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造车又有新动作。
7月24日,富士康和全球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采埃孚集团(ZF Friedrichshafen AG,ZF Group)联合宣布,富士康将收购采埃孚集团旗下主要负责乘用车车桥系统组装的子公司采埃孚底盘模块股份有限公司(ZF Chassis Modules GmbH)50%的股份,将以各持有50%股权的合资公司的形式,合作开发乘用车底盘系统。
该合资协议在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后,预计将在签署后的六到九个月内生效,在ZF Chassis Modules GmbH重组完成后进行股权交割。双方也在声明中表示,此次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增加采埃孚在底盘领域的发展机会,并拓宽富士康在汽车领域的业务。双方的合作将充分发挥彼此的能力,扩大在燃油车,尤其是电动车领域的产品范围。
此外,采埃孚CEO还表示不排除富士康随后进一步收购股份的可能性。
通过此次收购,富士康又一次向外界证明了它坚定的造车之心。
2021年,富士康的汽车年
2020年10月,富士康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款电动汽车底盘和一个软件平台(MIH电动车平台联盟),旨在帮助汽车制造商更快地将车型推向市场。在随后的2021年,富士康更是积极布局。
2021年,富士康与中国台湾裕隆汽车集团合作推出了几款新电动车车型,即Model C、Model E和Model T,分别对应电动SUV、电动商务轿车和智能电动巴士。从当时发布的关键参数可以看出,这几款车的表现相当优秀,尤其是Model E在动力和续航方面表现都相当惊人,百公里加速仅需2.8秒,续航达到750公里,比当时特斯拉的任意一款在售车型都要出色。一年后,鸿海又发布了电动两厢轿车Model B和电动皮卡Model V。
富士康Model E概念车
同年,富士康宣布和吉利成立合资公司,计划提供汽车制造代工服务和定制顾问服务;而后又和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克(Fisker)宣布共同开发一款电动汽车;并以2.8亿美元收购美国Lordstown汽车公司俄亥俄州工厂,一年后富士康宣布再斥资1.7亿美元,以购买Lordstown股份的形式为其注资,共同开发第一辆电动汽车。
2021年完全可以被称为富士康的‘汽车年’。
但汽车行业的投资和其它快速变现的行业不同,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何况富士康之前在汽车行业完全没有经验。虽然富士康进行了上述这一系列的投资和展开不同形式的合作,但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实现任何的投资回报。
发布的几款车型虽然一开始吸引了足够的眼球,但直到现在,在鸿海的官网上也找不到前三款车的参数说明。后发布的两款车更是什么信息都没有,甚至连原型车的图片也没有。
和Lordstown的合作近期也面临双方对簿公堂的局面。Lordstown Motors近日向美国特拉华州申请破产保护,并将公司挂牌出售。与此同时,Lordstown向法院提交了诉讼,指控富士康有欺诈行为,多次违反承诺,并没有遵循向其投资1.7亿美元的协议,以及未能实现多项承诺。
外媒对此也表示,Lordstown Motors的破产引发了一场国际商业上的冲突,可能会影响到富士康与其他汽车制造商的合作关系。
成立新事业部,聚焦新能源汽车业务
虽然富士康的造车之路一直磕磕绊绊,也还没有获得任何明显的回报,但这条路富士康似乎越走越坚定了。
三个月前,富士康宣布投资10亿在郑州成立新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攻新能源汽车业务。并于6月中旬开始进行人才招聘,主要围绕EV电动汽车和电池两大业务板块。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随着中美关系紧张,鸿海设法去风险化,正重新布局部分供应链,并大举押注电动车(EV),希望未来数年能拿下5%的全球电动车市占率。
再造汽车行业的“富士康”?
虽然一直在说富士康要造车,富士康也在过去几年进行着积极布局,但早在2020年时,刘扬伟就曾表示,富士康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他把特斯拉比作是电动汽车领域的iPhone,那富士康就希望成为该领域的Android。
的确,到目前为止,富士康只是和车厂合作打造电动汽车,从来没有宣布过要打造一辆真正的‘富士康’品牌的车辆。从发布MIH平台开始,富士康就将自己定位为汽车行业的代工厂商,如他在智能手机行业的角色一样。
但汽车行业相较于智能手机行业大为不同,刘扬伟对此也坦言,目前,富士康正与多家车厂洽谈合作,也观察到传统车厂过去都是自己生产燃油汽车,在商业模式要转换到委托代工的过程中,车厂内部有相当大的阻力。但他同时也表示:“未来电动汽车产业一定会有很大一部分走向专业代工,但这还需要一些时间的调整和适应,但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机会。”
对此,富士康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到2025年,占据全球电动汽车市场5%份额,实现每年生产50万到75万辆电动汽车。
富士康最后能否实现这一目标,重塑汽车行业的生产模式,并成为汽车行业的“富士康”,还需要等待漫长时间的验证,毕竟汽车行业不是智能手机行业,打造新模式的困难可能比富士康想象的还要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