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述锂电池快充技术及其发展

锂电联盟会长 2023-06-13 11:48
点击左上角“锂电联盟会长”,即可关注!

背景简介

相比于传统的燃油车,里程焦虑、充电时间长等问题成为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快速充电(Fast Charging)能力的提升成为电池厂商和整车厂普遍的发展目标。但是,研究表明低温、大倍率充电会引起电池的容量与输出功率等性能加速衰减;另一方面,电池在充电期间产生的大量热难以均匀、有效地散去,也会引起衰减加速以及其他安全问题。图1展示了从原子层级到车用系统层级下影响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的因素。

图 1 不同层级下影响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的因素
对于终端用户充电的基本诉求:
1)充电要快
2)不要影响电芯寿命
3)尽量省钱,充电机放出来多少电,尽量都充到我的电池里。

什么是快充

所谓快充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给电池以最快的充电速度,将电池电量充至满电或者接近满电的充电方法,但是需要保证锂离子电池能够达到规定的循环寿命、相关安全性能以及电性能。
美国先进电池联盟(United States Advanced Battery Consortium, USABC)对快充动力电池提出了具体指标,要求在15 min 内充满电池总电量的 80%。对于要求里程为 400 km 的电动汽车而言,至少需要 320 kW 的充电功率为 100 kW·h 的电池包进行快速充电才 能满足 USABC 的标准要求。

电池快速充电的原理

理想的电池应表现出长寿命、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特性,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温度下都能够快速充电和补电以从而满足电动汽车长距离行驶的要求。但是,这些物理特性之间存存在trade-off关系,材料和设备的温度的影响决定了电池的使用阈值。温度下降时,充电速率和最大电压都应减小以确保安全性,这使得温度成为快充的关键限制因素。其中,随着温度降低,析锂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尽管很多研究者指出析锂常发生于温度低于25℃,但在高温尤其是充电倍率高、能量密度高时也容易发生。此外,快充效率和温度关系也十分密切,50kW的充电桩在25℃的充电效率为93%,但在-25℃的充电效率低至39%,这主要是因为BMS在低温下会限制额定功率。
常见的锂离子电池主要由石墨负极、锂金属氧化物正极、电解液、集流体、多孔隔膜构成。如图2所示,充电时Li+从正极经过电解液传输到负极,其中主要的传输路径有:1)经过固态电极;2)经过正负极的电极/电解质界面;3)经过电解液,包括Li+的溶剂化和去溶剂化。但电池的不当使用条件往往会引起一系列影响性能和寿命的副反应。此外,充放电倍率,电池内阻和电池极化等都会影响电池的热特性,如增加产热,降低充电效率和安全性等。

图 2 锂离子传输示意图 a)充电,b)放电
大量研究表明正极的衰减和正极CEI膜的增长对传统锂离子系统的快充速度没有影响,因此负极成为充电过程中的主要关注对象。特定情况下,锂金属可能会持续析出成锂枝晶,甚至会刺穿隔膜造成内短路。影响锂沉积和沉积结构的因素包括锂离子在负极的扩散速率,负极界面处的电解液浓度梯度,集流体的金属盐沉积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副反应。研究表明,析锂时负极的表现可以归结于析锂一开始的电流对负极面密度内阻的影响。通过电池设计降低负极内阻,对提高电池的快充能力十分重要。此外,温度影响也十分重要,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被认为对电池不利,但快充时电池温度较高会有利于自身的平衡,尤其对于高比能量电池。电极厚度对充电性能的影响也需要被关注。薄电极常被认为可以进行理想的锂离子传输,当电极增厚时,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保证足够的锂离子浓度以维持过电位稳定并减少析锂的可能变得很重要。厚电极电池在快充过程中,锂盐可能会在集流体处沉积,导致电极利用的不平衡以及隔膜负极的电流密度的增加。

衰减影响

4.1)温度影响
锂离子电池的产热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过程。其中不可产热Qirr的表达式如下:


U为开路电压,Vbat为电池电压,I为电流(充电时)。
大部分的不可逆热来自内阻产热:


其中R为电池内阻。焦耳热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快充时电流增大,不可逆热会显著增加。
可逆热Qrev来源于电化学反应中的熵变,也被称为熵热,其表达式为:


锂离子电池中,软包、圆柱、方壳电池的热量分布与散失是不均匀分布的:例如一些电池材料的面导热能力较差,因此其热量相对于表面会更多积累在核心位置。此外,电流密度和产热速率在电池不同位置也不相同。这些不一致性在大尺寸电池上被进一步放大。如图3所示,圆柱电池内部中心的温度要明显高于表面。对于软包或方型电池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极耳处的温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位置。此外,由于正极铝集流体比负极铜集流体的电阻更大,正极极耳温度常高于负极极耳。

图3 圆柱电池内部温度和电流密度的分布仿真结果

图 4 软包电池在5C恒流放电时的表面温度变化
软包电池在5C恒流放电时的表面温度变化:t=250s的a)仿真结果和b)测量结果;t=667s的 c)仿真结果和 d)测量结果;e)内部温度的3D分布

图 5 LFP电池在a)1C、b)2C和c)5C时放电的温度分布图

产热的不均匀分布不仅存在于电池单体中,电池包级别更需要注意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因为其对Pack内温度的分布有显著影响。随着时间推移,电池单体的不同老化路径同样会对Pack的产热均一性造成很大影响,这是由于不同电池内阻的增加幅度不同。

锂离子电池中很多老化机理和温度相关。高温下,SEI膜在负极加速生长,变得更加疏松和不稳定。低温下,离子扩散和反应速率变慢,析锂和锂枝晶生长的可能性增加。高温下几乎所有的老化反应都会加速;低温可以降低副反应速率但也会降低活性物质的扩散,如果锂金属析出则会加速衰减。此外,低温极化增大会导致产热增加,降低能量效率。在大部分工况下,负极/电解质界面的SEI膜增长是主要的衰减机理。SEI膜会使电池内阻增加,功率降低,进而导致容量衰减。高温下(60˚C或更高温)SEI组分会溶解和分解,破坏负极保护膜的完整性。在极端情况下,电池温度超过安全阈值时,可能会引起热失控。

4.2)析锂影响
析锂指电解液中的锂离子在负极上沉积为锂金属的法拉第副反应,而非嵌入负极颗粒的过程。负极电位降到Li/Li+以下时,析锂就可能发生。析锂过程中,锂金属首先会形成液滴状以降低表面能,表面金属和电解液快速反应生成SEI膜。随着更多锂在SEI膜下沉积直至SEI膜破裂,锂表面又生成新的SEI膜,锂盐浓度逐渐降低,锂金属开始垂直于极片表面生长,形成锂枝晶。锂枝晶生长被认为是最坏的副反应之一,如果枝晶刺破隔膜到达正极,内短路会使电池快速产热。锂金属相比负极更加活泼,进一步带来内部副反应,导致SEI增长,产气和电解液溶解等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一些析锂观测的模型。包括Fuller,Doyle和Newman基于P2D模型的析锂模型,以及Arora,Doyle和White提出的可逆锂的嵌回过程。在此基础上,Perkins提出了面向控制的降阶模型;Hein和Latz提出了三维微观结构解析模型。Ren同时考虑了可逆锂的重嵌以及不可逆锂(死锂)在电池充电过程的反应。
无损的析锂观测技术对于实际的电池应用很重要。一般可用于析锂表征的检测包括SEM,TEM,NMR和XRD等,但这些手段都需要对电池进行破坏或使用特殊电池构型。常用的无损析锂观测利用电池的外部特性,包括老化速率,锂回嵌的电压平台,模型预测等方法。如图6所示,基于老化特征的析锂检测手段包括(a)阿伦尼乌斯方程,(b)衰减过程的容量和阻抗变化分析,(c)非线性频域响应分析和(d)库伦效率分析

图6 基于老化特征的析锂检测手段

部分析出的锂会重新嵌入负极,或在放电过程溶出
充电结束后的弛豫过程或紧接的放电过程会产生新的电压平台,如图7所示。电压微分(DVA)和容量微分(ICA)有助于寻找电压平台,但这些方法需要小倍率的放电,大电流会增大极化,覆盖电压曲线上的析锂信号。锂析出和重新嵌入的过程也可能会引起异常的产热峰值,作为析锂的信号之一。
电池厚度的增加也可能导致析锂,但是相关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用电化学模型预测析锂通常取决于充电条件。然而这些模型太过复杂并需要大量计算,其需要进一步简化以实现在线检测。少数方法可以在电池异常充电后实现定量化的原位析锂检测。作者认为基于异常电压平台的探测手段最有希望实现应用,但其距离真正应用还有很高的知识和技术壁垒。

图7 基于锂回嵌的析锂检测
a)CC-CV充电和静置过程中的过电势变化模拟。
阶段I,负极颗粒上没有锂沉积;
阶段II,锂沉积开始发生;
阶段III,部分可逆的锂重新嵌入负极或溶出,剩余的变成死锂;
阶段IV,平衡态,死锂不再参与后续循环;
b) 电压微分分析(DVA);
c)微分容量分析(ICA)
4.3)机械影响
机械粉化是另一个快充导致的重要老化现象,并已经在多种电极材料(石墨、NMC、LCO、 NCA、Si等)中得到证实。根据尺度可将机械衰减分为以下部分:电极颗粒内部的破裂、电极颗粒与导电炭和粘接剂的分离、活性材料与集流体的分离、电极分层。这些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快充过程中的锂浓度的梯度分布造成组分间的应力不匹配。当能量释放速率或应力超过一定值时,颗粒就会出现裂纹,同时伴随着SEI/CEI膜的破裂。快充引发的一次颗粒间的应变不能相互匹配时,就会使得电极颗粒之间或颗粒与导电炭和粘接剂间失去接触。电极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的应变不匹配也会造成活性物质脱落。高倍率会引发严重的电极板间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如果没有外部压力,电极板间就可能发生分层。
机械衰退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可以分为活性材料损失(LAM)、活性锂损失(LLI)和阻抗增加。首先,裂纹会导致电接触变差;其次,裂纹会暴露更多的新鲜表面与电解液反应,快充带来的高温会加速上述副反应。这些反应又加速了SEI的生长,加剧阻抗增加、LAM和LLI等。最后,电解液的消耗会降低电极表面的润湿性,阻碍离子传输。相关的正反馈机制可以如下描述:大倍率电流导致裂纹形成;裂纹加剧了电子与离子传输速率差异,因为离子可以通过电解液传输至裂纹处而电子不能,进而导致荷电态的不均匀,进一步加剧裂纹产生。此外,关于颗粒尺寸对快充过程的机械衰减影响、高倍率对二次颗粒破裂的影响、根据机械衰减限制优化快充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作者也做了简要介绍。
总的来说,快充条件下的机械衰退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针对此问题的不同实验产生了不同的结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还存在争议,如充电倍率与裂纹产生速率的关系。机械衰退通常也很难与其它老化机理解耦。与SEI增长或析锂等老化机理相比,很少有模型研究了大电流下的机械效应,其中极少一部分模型得到了实验验证。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的确定成为阻碍机械模型发展的主要问题。

多尺度的快充性能设计

快充诱导的老化和老化模式受电池材料组分(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的本征特性)、工况条件(高倍率充放电,极端电压和温度)、电池生产过程和Pack设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尺度的设计和复合手段将有助于发展高性能的快充电池。

5.1 材料方面
在锂离子电池中,Li+的扩散过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Li+从正极材料中脱出、Li+在电解液中迁移、Li+通过隔膜、Li+嵌入负极以及Li+在负极材料内部的扩散。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需要在这几方面进行研究。如图8

图8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模型图
电极材料选择合适的电解液和电极材料使其发挥出高比容量和高倍率性能一直是电池设计中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一般地,负极材料内部的固相扩散系数相对较小,限制了负极材料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能力,成为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Li+在电场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由正极迁移、扩散至负极,这其中经历了液相扩散,电解液的浓度对于快充性能的提升也有明显的影响。隔膜的孔隙率决定了Li+迁移量,隔膜孔隙率小,则大电流充电容易造成堵孔,隔膜的厚度决定Li+扩散的距离,隔膜越薄,其扩散的距离越小。

5.1.1 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引起的内阻在整个锂离子电池内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而锂离子电池的快充能力与电池内阻成反比,因此合理选择具有较低内阻的正极材料是实现电池快充的重要条件。通常以锂离子在正极材料中的扩散系数(Dli+)为依据对正极材料的快充能力进行评估。如层状钴酸锂(LiCoO2, LCO)在众多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中具有最佳的锂扩散系数(Dli+ = 1 × 10−9 cm2 /S),因此 LCO 正极材料显示出超高的倍率性能,是快充电池理想的备选材料。但是 LCO 材料具有较低的容量发挥和居高的价格,导致该材料不适合用于兼具高能量密度和快充特性的电池开发。镍钴锰三元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 [LiNi0.5Co0.2Mn0.3O2(NCM523),LiNi0.6Co0.2Mn0.2O2 (NCM622),LiNi0.8Co0.1Mn0.1O2(NCM811)]的锂离子扩散系数要明显低于 LCO 正极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然而,可以通对正极材料改性处理来提高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

正极材料的结构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也有重要的影响。层状三元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作为当今正极材料的重要选择。过渡金属元素位于八面体中心,其中氧原子位于八面体的 6 个顶点。这些八面体结构 互相交叉构成层状材料的插锂主体,锂离子在构成的两层插锂主体间嵌入脱出。锂离子只能在八面体所在的面间嵌入脱出,即锂离子只能沿着移动进行嵌入脱出。因此制备具有更多面作为表面的材料将能有效地提高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的嵌入脱出速度,从而提高正极材料的快速充电性能。
磷酸铁锂材料的本征电导率较三元材料低,仅为三元材料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要对磷酸铁锂材料进行导电性优化才能满足快充的需求。可以采用对磷酸铁锂正极纳米化、表面碳包覆、离子掺杂等方法来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实现快速充电需求。

5.1.2 负极材料
当前已有许多研究致力于发展无枝晶的快充负极材料,如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和合金等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传统的石墨负极电位非常接近锂的氧化还原电位,可以使电池表现较高的能量密度,但同时增加析锂的可能性(石墨的层状结构使得Li+必须从石墨的端头嵌入,继而扩散至颗粒内部,增长了扩散路径。小的层间距使得Li+的扩散速率较低,在进行大倍率充电时,Li+容易在石墨表面沉积形成大量锂枝晶)。因此改善负极材料成为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常用表面包覆改性来改善材料的性能。软硬碳的层间距比石墨稍大,有利于锂离子的扩散,通常石墨表层包覆软硬碳改善石墨的电化学性能,即通过表面修饰作用,在石墨表面形成无定形结构的碳层,增加了锂离子通道,改善锂离子扩散,提升其倍率性能。在设计快充型锂离子电池时,通常采用小颗粒以及软硬碳包覆的负极材料(提升负极脱嵌锂速度)。
改善负极材料的另一种方法是加快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扩散速度。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制备具有多通道石墨负极材料,确保电解液能够充分浸润负极材料,并且缩短锂离子传输路程,达到提高锂离子扩散速度的目的。
此外,LTO由于不会析锂且不会形成SEI膜,被认为有望用于开发长寿命的超级快充电池。另一方面,LTO的电位较高,作为负极材料会降低全电池的电压,限制电池的能量密度。一些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也具有较好的能量和功率特性,但受限于严重的体积变化、粉化和团聚等现象,其循环稳定性通常较差。

其它类石墨烯的二维材料具有高的表面积/质量比和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缩短了离子传输路径,加快电子传输和增加锂离子活性位点,被认为是有潜力的负极材料。这些材料主要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硫化物、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其中钛和铌基的氧化物电化学窗口通常在1.0-1.6V之间,与当前的商业电解液匹配,非常合适用于负极材料。最近Goodenough课题组提出了高倍率负极材料TiNb2O7具有与石墨媲美的理论比容量,并能实现快速的锂离子脱嵌和长循环寿命,有望取代LTO成为新的负极材料。在纳米尺度上设计合适的电极结构也能实现高功率和能量密度,如2D中空结构、core-shell结构、yolk-core结构等。

将2D材料集成到宏观的3D结构内也可以增强材料的电子和离子在电极的传输。金属锂是最能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之一,但受限于纯金属锂箔的低比表面积,其功率性能较差。将锂金属引入3D结构框架以加快离子扩散速率,可以明显改善其倍率性能。除了负极材料的选择、改性和纳米结构设计外,电极/电解质界面也会极大影响负极材料的性能。通过优化负极/电解质界面例如无定形碳包覆石墨形成均匀SEI膜,选择合适的锂盐和共溶剂等方法也可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材料的选择与改性无疑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硅碳负极材料能够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然而硅碳负极材料在快充过程中易于发生颗粒的破裂而影响电芯的循环寿命。硅碳负极因为硅在充电过程中的膨胀,将导致电极中导电剂与硅碳主材之间的导电网络变差,进而影响材料的倍率性能。为了满足硅碳电池快充的要求,需要对硅碳负极电池在导电剂方面进行优化。常用导电 剂按照导电网络接触划分可以分为点接触和线接触。传统的点接触导电剂 SP 炭黑只能通过增加导电剂数量提高硅碳负极材料倍率性能,但这将会降低电池能量密度并且提高电池成本。线接触的碳纳米管在不增加导电剂用量的前提下,可以借助其线性 结构优势,改善硅碳负极在膨胀过程中的导电剂与负极主材接触不佳的缺点。硅碳负极中掺入碳纳米管导电剂后有效提高了电池的容量也使电池倍率性 能大幅提升。

5.1.3 电解液
电解液对于快充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影响很大。要保证电池在快充大电流下的稳定和安全性,此时电解液要满足以下几个特性:A)不能分解,B)导电率要高,C)对正负极材料是惰性的,不能反应或溶解。如果要达到这几个要求,关键要用到添加剂和功能电解质。比如三元快充电池的安全受其影响很大,必须向其中加入各种抗高温类、阻燃类、防过充电类的添加剂保护,才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安全性。而钛酸锂电池的老大难问题,高温胀气,也得靠高温功能型电解液改善。电解液需要与电芯体系相适应才能实现设计要求,因此电解液配方的设计和研究必须围绕不同的电芯体系展开
高浓度电解液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有实验研究在三甲基磷酸(TMP)溶剂中制备了5mol/L锂双(氟磺酰)亚胺(LiFSI)组成的磷酸盐基电解液,其与石墨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形成了稳定的富LiF的SEI层,有效阻碍锂金属电池中锂枝晶的生长。另有实验研究在传统碳酸乙烯酯基电解液中添加丙腈或丁腈助溶剂,其显著增强了电解液的电导率,并极大地促进了电池在低温(-20℃)的大倍率充电能力,这意味着电池可以在低温下实现快充。为了更好地实现快充,应选择具有高浓度、高电导率以及低粘度的电解液(减小电池极化以及内阻,增大锂离子的迁移速度)

5.1.4 隔膜
隔膜在锂离子电池中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隔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绝缘作用以防止正负电极间的直接接触;二是储存电解液作用提供足 够的孔隙,保证电解液在这些孔隙储存;三是提供锂离子传输孔道,确保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够快 速通过隔膜。因此隔膜影响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锂离子透过隔膜的速度影响电池的快速充电性能,因此合理地开发设计电池隔膜能够提高快充电池的性能。

隔膜的质量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倍率、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为确保隔膜具有电子绝缘性、低电阻、高离子电导率、耐电解液腐蚀、高浸润性等性能,在选用隔膜时主要考察隔膜的厚度、孔隙率、透气率、浸润度、孔径、穿刺强度和热稳定性等指标。其中隔膜的厚度、孔隙率和透气度对锂离子电池快充影响较大。厚度薄,孔隙率大,透气度高时,锂离子从正极传输到负极的阻碍就小,充电过程中的极化作用就小。隔膜的厚度和孔隙率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性能。在设计快充电池时,一般选择薄的和高孔隙率的隔膜。(减小锂离子传递的距离以及增加锂离子通过的速度)

纳米氧化铝陶瓷涂覆隔膜可提升隔膜的热稳定性,改善隔膜机械强度,防止隔膜收缩导致的正负极大面积接触;能提高其耐刺穿能力,防止电池长期循环过程中产生锂枝晶刺穿隔膜引发短路,并能中和电解液中少量的HF,防止电池气胀;陶瓷涂层的孔隙率大于隔膜的孔隙率,有利于增强隔膜的保液性和浸润性。因此陶瓷涂覆隔膜较非陶瓷隔膜可以更薄,从而改善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和循环寿命。陶瓷涂覆隔膜正在大量地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是 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等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锂离子电池隔膜发展的一个方向。

5.2 设计因素(电极设计)
电池单体和电池包设计除了材料选择及其微观结构设计,电极设计也对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
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与电池的设计有密切的关系,极片涂布量、压实密度、铜箔铝箔的厚度、极耳的尺寸、极片的宽窄等均对电池的快充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电池面密度以及压实密度对电池的倍率、循环等性能影响比较明显,快充型锂离子电池需要低面密度设计,而压实密度过高或者过低均会导致其性能差,压实密度过高,极片活性物质被“压死”,导致其循环容量迅速跳水,而压实密度过低,导致其活性物质之间的接触不够,电池的阻抗较大,导致其快充性能较差。
有实验研究了不同箔材厚度对于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厚的箔材由于其导电性更好,电池的阻值、倍率等性能均优于薄箔材,但是由于其厚度增加,势必会导致电池能量密度的降低。对于极耳与箔材的原理一致,横截面积越大,其阻值越小,另外,电池极片的长短、宽度以及电池的大小也会对电池的快充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低涂布量、低压实密度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以及寿命均比较友好。)
提高孔隙率和负极厚度可以抑制析锂,但同时会降低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的多孔性对电池的快充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负极材料孔隙多有利于电解液渗透。孔隙多意味着电极极片材料的压实会小,导致电极片的电子导电性变差。因此合理设计电极孔隙对快充电池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作用。同时电极的面密度也能对电池的快充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设计具有快充特性电芯时,需要合理确定所用正负极片的孔隙率和面密度。上述事例中面密度的改变即是涂覆厚度的改变,电极孔隙率的改变即是电极压实密度的改变。压实密度相对低、涂覆厚度相对薄将有利于快充电池性能的提高。
负极与正极材料的容量比值(N/P)会显著影响锂沉积,商业锂离子电池中N/P常大于1,较高的N/P有助于减轻负极的机械应力,减少SEI形成和活性锂的损失。在NMC811/石墨电池中,N/P比会随着充电倍率的增加逐渐降低,这是由于石墨的面容量比NCM811的面容量随充电倍率的增加减小得更剧烈,N/P比在0.1C为1.15, 3C时为1.0, 4C时为0.5。研究表明,充电后的静置过程中,在负极主要区域析出的锂金属在浓度梯度的驱动下会扩散到负极凸出的部分。随后的放电过程中,正极边缘处会相应接收更多的锂。继续充电,多余的锂转移到正极边缘对应的负极和负极凸出区域。这会导致局部的锂浓度升高和电位降低的现象,增加了析锂的可能性。因此,负极凸出区域应该设计得尽量小以避免析锂。

5.3 结构设计因素
电池的几何参数也是影响快充能力的重要因素。电池的形状会影响电流密度和温度的分布,大尺寸的电池更有可能造成温度和电流的不均匀分布。极耳的位置、材料、结构和焊接工艺对于电流密度的均匀分布、限制局部产热和延缓老化非常重要。

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结构根据其制作方式主要分为4种:普通结构、极耳中置结构、多极耳结构、叠片结构。普通结构正负极只有一个极耳,极耳位于极片的一端,通过卷绕的方式制作;极耳中置结构极耳位于极片的中部,一般通过激光清洗、间隔涂布、贴胶带等方式处理,电池的内阻较小,倍率性能较好;多极耳卷绕极片有多个极耳,极耳位置根据设计各有不同,电池电阻更小,电池的倍率性能更好;叠片电池通过将极片裁切成特定的形状,通过正负极交替折叠制作,每层中都有一个极耳,叠片式电池的电极之间相当于是并联关系,卷绕式则相当于是串联,因此前者内阻要小的多,更适合用于功率型场合。
另外也可以在极耳数目上下功夫,解决内阻和散热问题。
总之,影响电池内部电荷移动和嵌入电极孔穴速率的因素,都会影响锂电池快速充电能力。

5.3.1 极耳中置结构
有实验研究了极耳位置对于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极耳的位置对于锂离子电池内阻以及倍率有明显的影响,极耳处于正负极的中间时,电池的内阻以及倍率性能最好,其性能接近叠片工艺的电池。图9为极耳中置结构与正常结构的对比图,常规结构极耳位于极片的一端,极耳中置结构极耳位于电池极片的中部。

图9 极耳中置结构与正常结构对比
表1为两种结构的电池性能差异,同一型号采用极耳中置结构以及非极耳中置结构电池内阻、直流电阻(DCR)相差较大,常规结构内阻达到30mΩ,极耳中置结构内阻只有17mΩ;50%荷电态下常规结构的DCR为56.6mΩ,极耳中置结构为47.4mΩ。

表1 极耳中置结构与正常结构电池性能对比
在电池倍率性能方面,二者的小倍率性能差异不大,大倍率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极耳中置结构极耳在极片的中部,放电过程中电子从中间向两端扩散,电流较小时,载体通过电子能力足够,而大倍率时,电子数目过多,通道阻塞,导致其大倍率性能差,同时极片也会产热,导致其循环性能差。

5.3.2 多极耳卷绕
图10为多极耳卷绕结构与常规极耳结构,多极耳卷绕技术在载体中切割出固定的极耳形状,卷绕完成之后再将载体焊接极耳引出,形成多极耳电池。多极耳卷绕由于其极耳更多,且分布更均匀,这种结构的电池倍率性能更好,充放电温升更小,适合大功率设备。


图10 常规极耳与多极耳卷绕结构
多极耳结构的优势有:进一步降低电池阻抗,提高电池大倍率充放电性能,支持5C~10C放电;有效降低电池高倍率放电下的温升,10C放电电池表面温升低于20℃;电池温度低,显著增加电池循环使用寿命。

表2为多极耳结构对比极耳中置结构的性能优势:多极耳卷绕电池的内阻比极耳中置电池小很多,其恒流充电容量占总容量的百分比也较大。

表 2 多极耳结构与极耳中置结构电池性能对比
5.3.3 叠片技术
相比多极耳卷绕,叠片电池每层都引出一个极耳,此种结构制作的电池快充性能是目前各种结构中最高的。图11为叠片结构电池示意图。

图11 叠片结构电池示意图
目前主流的极耳中置结构、多极耳卷绕、叠片技术均可以大幅度提高电池的快充水平以及循环寿命。

5.4 其他因素
5.4.1 导电网络的构建
通常采用导电性更好的材料作为导电剂添加剂,形成导电网络,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常见的导电剂有碳纳米管(CNT)、炭黑(SP)等。导电剂的加入量必须适当,过少可能不能构筑成有效的导电网络,过多会降低电极中活性物质的含量,使能量密度降低。构建导电网络能够优化电极材料的电学性能,对实现快充锂电池具有现实意义。

5.4.2 粘结剂与涂炭载体的影响
粘结剂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辅料,在电池中的用量非常少,但其对于电池性能的影响非常大,其主要作用是改善电池的阻值,提升电池的性能以及寿命。通过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以及调整SBR的表面可以提升电解液对于SBR的浸润性,达到提升电池的低温以及倍率性能的目的。

通过对锂离子电池集流体进行导电涂层改性,集流体与锂离子电池的活性物质之间的粘结力大幅度提升,电池的阻抗明显减小,可以明显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大倍率充放电性能。另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改性载体的使用还可以改善极片头尾厚度差异大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寿命。

此外,电池Pack性能和单体性能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明确。尽管已有许多关于电池单体的快充模型,但很少有研究尝试将其扩充到Pack设计上,这是由于Pack设计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参数。快充电池Pack的设计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1)快充Pack需要电池单体的高性能及单体间的低不一致性;2)对电池的监控和平衡需要更多传感器和电路控制的先进BMS;3)需设计先进的热管理系统以维持安全温度,降低电池和Pack内的温度差异。

快速充电策略

尽管材料层级的很多解决方案都有不错的效果,但其商业化在近期实现还很困难。研究者将快充解决方案转移到电池和Pack层级,以在短期内可以实现应用。充电策略的设计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6.1)充电策略
6.1.1)标准充电
CCCV是目前最常见的充电协议,即先恒流充电至截止电压(CC阶段),再恒压充至接近0的小电流(CV阶段)。恒压过程可以使电极材料内的离子浓度分布更均匀,对于材料发挥出高比容量至关重要;但恒压时的电流逐渐减小,使CV的充电时间明显比CC长。CC-CV充电模式的简单可操作性使其成为最广泛应用的标准充电协议。但是很多其他重点策略可以减少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提高容量/功率保持率。图12展示了几种常见的快充策略曲线。

图12 常见的快充策略曲线
a)恒流-恒压(CC-CV);
b)恒功率-恒压(CP-CV);
c)多阶段恒流-恒压(MCC-CV);
d)脉冲充电;
e)CC-CV-CC-CV模式持续充电(Boostcharging);
f)变电流充电(VCP)
6.1.2)多阶段恒流充电
许多研究提出调整充电过程的电流可以减缓电池的老化同时减少充电时间。这些研究的目的经常是减少产热,避免析锂或者减少机械应力。MCC是最早用于快充的策略之一,它包含了两步或多步的恒流阶段,后伴随着一个恒压阶段。由于开始充电的负极电位不容易下降到析锂电位,因此早期的CC阶段电流较大。但是一些研究者采取相反,即CC段电流逐渐增大的充电策略,这是因为电池内阻会逐渐降低。

6.1.3)脉冲充电
脉冲充电过程中,电流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以降低浓差极化,避免局部电位变负或降低因局部锂离子脱嵌造成的机械应力增加
下面是脉冲充电曲线,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预充、恒流充电和脉冲充电。如图13

图13 脉冲充电曲线
在脉冲充电过程中,电池电压下降速度会渐渐减慢,停充时间T0会变长,当恒流充电占空比低至5%~10%时,认为电池已经充满,终止充电。
与常规充电方法相比,脉冲充电能以较大的电流充电,在停充期电池的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会被消除,使下一轮的充电更加顺利地进行,充电速度快、温度的变化小、对电池寿命影响小,因而目前被广泛使用。
但其缺点很明显:需要一个有限流功能的电源,这增加了脉冲充电方式的成本。
6.1.4)增强充电
初始充电阶段用较大的平均电流,随后减小电流进行CC-CV充电。充电第一阶段可以是CC阶段(整个充电策略等同于MCC-CV),电池电压达到设置的最大电压后的CV阶段(CV-CC-CV),或者一个完整的CC-CV阶段(CC-CV-CC-CV)。相比于CC-CV,此策略设置更高的电流和电压以降低总的充电时间。但是,相同的充电时间下,增强充电相比于CC-CV的容量衰减更快,脉冲充电则和CC-CV没有明显区别。一些研究者表明,CC-CV适合于大功率的电池快充,MCC常用于容易析锂的充电场景

6.1.5)变电流充电
为了达到快充目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更复杂的变电流充电曲线,包括VCD,UVP等。随着电池老化,电流曲线需要根据相同电压下内阻的变化而调整。除老化因素外,电流在初始充电阶段总是很低,随即快速升高,这是由于0%SOC的电池内阻最大,之后迅速降低。最大电流常出现在较低SOC区,之后由于颗粒的嵌锂量增加,Li的传输受限等原因,电流逐渐减小。此外,充电过程中温度在电池和Pack内部的分布十分重要,但充电控制策略往往只将表面温度作为衰减主要因素考虑。
Schindler将图14不同充电策略结合对电池进行循环实验,并与CC-CV对比,研究电池在不同循环下的容量衰减。结果表明,结合所有充电策略进行循环实验,电池在800次循环后保持80%的容量,在所有循环中表现最好;只有CC-CV循环的电池衰减到相同容量仅用了400次;而CC-CV和冷降额结合的循环下,电池仅循环了330次,表现最差。

图14 电流曲线:a) AC脉冲;b)冷降额;c)极化保留;d)脉冲充电
大多数快充策略只在标准温度和特定的电池构型中才有效。由于大电流会引起电极颗粒内部的更大机械应力,同时伴随显著的电流和温度分布不均匀,因此快充用于不同类型电池时需当心。当前很多充电策略的普适性还缺乏进一步的实验验证。随着电动车在低温地区的推广,需要更多低温下的快充策略的研究。此外,决定电池性能的是其本身温度而非环境温度,电池温度在充电过程中的变化也需要考虑。最后,Pack水平上不同充电策略的影响还亟待研究。

6.2)基于模型的策略优化
6.2.1)基于ECM模型的快充策略
一些研究者基于等效电路模型进行充电策略优化,他们利用公式将这些模型嵌入到单目标或多目标的优化约束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一阶或高阶等效电路模型被用来描述电池行为,通过设置多个成本函数以达到最大的充电效率或最小的充电损失。

基于等效电路模型建立热-电-老化耦合模型,可以描述充电引起的热效应或电池老化,并且可以基于模型对电池升温和老化进行快充优化。除了常用的集总模型,一些强化的模型能分离电池内部和表面的温度,或提高大倍率下的仿真精度。结合充电倍率、活化能、总放电容量和温度等,可以利用阿伦尼乌斯公式准确模拟老化现象。

一旦优化问题的框架建立,就能根据成本函数和约束条件开发合适的算法进行快充控制。常见的算法包括:动态规划、Pontiac最小原则、遗传算法、LGR伪谱法和最小-最大策略等。
等效电路可以描述电池的外部特性,但是不能提供其内部状态信息,尤其是充电过程中的副反应,如SEI膜增厚、锂沉积等。因此,电化学模型受到了关注。

6.2.2)基于电化学模型的快充策略
电化学模型可以估计电池内部状态(固相/液相电势、离子浓度和反应流量等)以预测充电过程中的副反应,最常用的电化学模型是Doyle, Fuller和Newman提出的P2D模型。但是在全阶模型(FOM)中,求解偏微分方程(PDE)的计算量很大。因此,研究者们基于FOM进行了大量的简化工作以提高计算速率。一些模型也加入了副反应以更真实模拟电池内部情况。近年来,一些具有物理意义的ECM也可用于描述电池内部的电化学过程,且其参数辨识比P2D更简单。

综上所示,基于模型的优化充电优化通常优先使用ECM、SP、ROM等而非FOM,这是由于前者计算量小,更适用于实车应用。但这通常是以牺牲精确度为代价的,因此在某些滥用工况如快充模拟时需要小心验证。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基于模型的优化方法,但很少有模型结果能与实验数据完全吻合,而且这些吻合也仅适用于新鲜电池场景,针对电池长期的老化模型建立问题亟待解决。

热管理的影响

快充常伴随着大量产热与产热不均匀问题,低温下的大倍率充电对电池寿命和安全损伤很大。因此,有效的热管理对实现所有条件下的无损快充十分重要。电池热管理系统在不同温度的设计会有很大差异。冷却Pack时需要高的热导率,而低温时Pack则需要更好的热绝缘性以使自身保持足够热量。根据温度调节热导率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

7.1)冷却
电动车Pack常见的冷却媒介有空气、液体和相变材料(PCM)。空气冷却系统成本低且简单,但由于其热容较低热导率较差,空气冷却速率和温度一致性都较差,不适用于快充系统。液体的冷却效率比空气高3500倍,但其成本高、系统复杂且存在泄漏的可能。为了避免短路,冷却介质必须是绝缘体,常用的液体包括去离子水和矿物油。PCM冷却是利用材料的相变过程吸收电池产热,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室温很高时,即使电池没有产热PCM也会完全融化,低热导系数的液态PCM反而会阻碍电池的散热。

由于快充不可避免会进一步恶化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高效均一的冷却技术相比于标准充电时更重要。电池内部相对于表面的导热性更差,同时电池表面通常和冷却系统连接,这些因素加剧了电池内外温度的分布的不均一性,在电池模组和Pack中也有类似问题。
最后,一些电动车充电桩在提升快充速率的同时,会根据充电条件配置相应的外部冷却系统。如果可以实现,这种方法将减少车载冷却系统的成本。

7.2)低温环境下的预热
锂离子电池的低温快充十分困难。本部分仅介绍快速加热整个电池的方法,因为快速加热对于快充而言不可或缺。内部加热法因其高效性和高度均匀性而受到青睐。常见的四种方法为:
1)自放电加热。这种方法效率较低;
2)电池驱动电热丝并配合风扇加热。这种方法加热速度相对较快但效率还不够高且加热不均匀;
3)双向脉冲加热。即将一个电池Pack分为两组等容量的电池,电量在两组电池之间进行脉冲交换,利用内阻进行加热。这种方法效率较高,主要受DC/DC转换的限制,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在120s内将2.2Ah的18650电池从-20℃加热到20℃;
4)交流电加热。这种加热的方法更快,但其对电池老化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明确。设计锂离子电池构型以实现快速预加热也是解决低温快充的途径之一。例如,可以在两层单面的负极层中间插入电化学分离的镍箔,通过开关控制直流电流流经镍箔进行快速加热。
尽管内部加热方法更有效且使温度分布更均匀,但内部加热与快充耦合对电池循环寿命影响的研究还很少。由于电流更容易经过低电阻区域,相应区域温度会升高,因此即使预热导致的很小的温度梯度也会在快充时被放大。由于内部温度难以从实验上测量,因此需要进行循环测试或建立可靠的模型对预加热方法进行评估。镍箔预加热尽管很有前景,但其需要设计非标准的电池且会增加重量以及其他可能的问题。

安全性

8.1)快充对热失控的影响
研究表明快充后电池的热失控行为会发生变化。例如,对快充后的高能量软包电池进行ARC测试后发现,与新鲜电池相比,快充后电池的热失控温度会明显降低,而若有足够的静置时间,这些影响可以消除。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析出的锂逐渐重新嵌入负极,部分锂和电解液反应形成新的SEI膜。因此,参与热失控过程的锂会减少,电池的热失控特征逐渐恢复到新鲜电池水平。
热失控由一系列的链反应引起。新鲜电池的热失控通常是由短路引起的,随后电解液发生反应,电池温度达到最高。而快充后的电池热失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5所示。
第一阶段(60℃ < T< 110℃),析出的锂与电解液反应加热电池,SEI膜不断破裂与再生,此时温度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热失控诱发阶段),锂金属在与电解液的反应中被大量消耗,造成温度急剧升高。隔膜收缩,正负极接触。
第三阶段(热失控至最高温度),由于温度突然升高,正负极与电解液及正负极之间开始发生反应。最终电池温度达到最高并发生热失控。

图15 快充后的电池热失控过程的链反应
8.2)过充引发的热失控
一些快充的电池Pack由于电池单体间的不一致性可能会过充,极可能导致热失控。这个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
阶段1(100% < SOC < 120%):电压超过充电截止电压后开始缓慢增加,此时过量的负极材料还能正常嵌锂以保证安全性。电池材料的一些副反应可能会被诱发,电池内阻和温度有轻微增加。
阶段2(120% < SOC < 140%):由于过度脱锂,正极的过渡金属离子例如Mn2+开始溶解。同时由于电压超出了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电解液也开始发生氧化。负极无法接收更多的锂离子开始不稳定并发生析锂,锂金属与电解液反应形成新的SEI膜,增加电池内阻。过充产生的焦耳热会使电池温度显著增加。
阶段3(140% < SOC < 160%):电池材料的放热反应迅速赶上并超过的电流的焦耳产热,并成为主要的产热方式。电解液氧化大量产热并伴随着产气,造成电池包膨胀。随着析锂量的增加,其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也更加剧烈。SOC接近160%时,正极中的Mn2+大量溶解。正极结构开始变化,电池电压达到最大值并开始逐渐降低。
阶段4 (140% < SOC < 160%):电解液分解大量产气导致电池包突然破裂。隔膜破裂,电池内部发生大面积内短路,最终电池发生热失控。
基于电池内部材料和反应动力学,人们提出了两种设计方法保护电池避免过充:
1)将电解液的氧化电位从4.4V提升至4.7V,这可以使电解液更稳定,发生热失控的SOC增加至183%。向电解液中加入功能添加剂或能发生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的添加剂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2)将电池热失控温度提升至300℃以延缓大面积内短路的发生,发生热失控的SOC增加至180%。通过优化电池的压力设计,或使用高热交换稳定性的隔膜,可以延缓电池包的破裂。

结论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不断增加,里程焦虑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当前新能源汽车有待解决的问题也开始转向如何缩短充电时间,因此开发具有快充特点的动力锂电池成为解决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的有效方法。然而如何设计出具有快充特点的电池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从许多方面深入研究。包括正负极材料的选择、电解液的 选择、隔膜的选择、电极设计的合理选择以及充电策略的合理选择等。快充电池的开发也要充分考虑电芯的产热,在电芯设计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够解决 电芯产热过高问题,必将能够提高快充电芯竞争力。动力电池应该具有快速充电的能力、低产热性、适合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也要兼顾长循 环寿命的特点。

尽管这些年已有很多针对快充的研究,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种可靠的车载方法能够检测电池的老化(如析锂和机械破裂)。基于电压平台的析锂检测方法有望实现在线应用,但是如何有效区分锂溶出平台和其它现象,以及检测无电压平台的析锂,还没有相关的研究。

2)许多新型电极材料具有较好的快充能力,但其在稳定性、衰减机理、规模化生产以及成本上还有待商榷。尽管石墨负极非常容易析锂,但考虑到成本、应用广泛度及技术的成熟度,石墨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占据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主要市场。

3)现有的模型方法有明显的局限:基于ECM的模型不能预测电池的内部状态,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另一方面,高精度的FOM模型由于计算量大而无法实时应用。因此需要一个降阶模型准确描述电池的内部核心状态,以应用在未来的快充BMS系统中。

4)很多快充策略都是基于经验或实验开发的,其结果只对特定构型的电池或特定工况适用,而不能扩展到其他类型电池。此外,许多基于模型的充电优化研究都是基于SP或ECM模型,大电流下模型预测精度往往不够。

5)当前关于低温下快充优化的策略研究很少,而这些研究对于电动汽车在寒冷地区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

6)为了进一步优化电池包中单体电池的充电过程并避免局部的老化或过充,还需开发具有平衡电池一致性的先进BMS系统

7)尽管已有很多研究致力于热管理系统的设计,但对各种预加热和冷却系统的效率以及均匀性还需要深入评估。几乎没有研究者评估交流电预加热耦合快充对电池寿命的影响。优化极耳设计、冷却系统的位置和几何形状也是改善温度和电流均匀性的重要手段。外部冷却技术耦合充电桩也是降低车载冷却系统成本和质量的重要方法,但其真实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8)最后,电池单体与Pack的衰减速率关系尚不清楚。许多充电和预加热策略虽然在电池单体上有效,但其在Pack上应用的效果、可行性以及成本还缺乏研究。一些单体电池有效的充电策略应用到Pack上可能会造成温度和电流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因此任何非传统的充电技术在实际应用前都需要大量研究。此外,几乎没有模型考虑了电池包内部单体间不一致性的影响。由于快充会放大不一致性,多尺寸的研究亟待展开。多尺寸的研究对于电池的单体集成和Pack设计至关重要。

附录:电池企业解决方案

电池快充技术作为解决电动汽车充电便捷性的关键突破口,也成为了动力电池企业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快速迭代创新。针对动力电池超级快充技术,包括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巨湾技研等电池企业都给出了其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
宁德时代:CTP3.0麒麟电池
2022年6月23日,宁德时代发布CTP 3.0麒麟电池,材料体系兼容三元材料和LFP,体积利用率突破72%,系统能量密度分别达到250Wh/kg 和160Wh/kg,兼具安全无热扩散技术,支持5分钟快速热启动及10分钟10%-80%快充,具备4C快充能力
麒麟电池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极氪将成为麒麟电池全球量产的首发品牌,整车续航超1000km。
中创新航:800V高压平台快充铁锂/三元电池
中创新航为小鹏G9提供的基于800V高压平台研制的全新一代铁锂电池和中镍高压三元锂电池,在电芯材料、电池结构与工艺制造上都有创新,具有高安全、高比能、长寿命等突出优势。
其中,铁锂电池采用新型快充电解液,兼具快充、高功率、长循环性能,电池循环寿命超过2500次。
三元电池通过构筑多维高速导锂通道,不断提升锂、镍资源的利用率,能量密度达到250Wh/kg,续航里程未来可突破1000km;同时通过多元素均质掺杂、元素定向梯度分布等多项技术的运用,在获得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产品安全和性能稳定。
蜂巢能源:蜂速4C快充电芯
蜂巢能源旗下短刀片电池全品类提供包括蜂速4C快充技术、面向未来的800V电池系统、适应800V高压平台的高效热管理技术、冷蜂热阻隔技术,其中L300主打2.2C~4C快充体系,适配800V高端车型。
蜂巢能源蜂速快充基于前驱体定向生长精准控制技术和多体度立体参杂技术,可实现充电10分钟,行驶400公里。第一代蜂速快充电芯为158Ah电芯,能量密度250Wh/kg;第二代4C快充电芯产品容量165Ah,能量密度大于260Wh/kg,预计2023年2季度量产。
孚能科技:SPS解决方案
9月9日,孚能科技推出了全新动力电池解决方案——SPS,集大软包电芯、大软包电池系统、大软包电池制造和直接回收四项创新技术于一体。
孚能科技SPS电池系统采用大软包电芯卧式布置设计,使电池系统部件减少 50%,材料成本降低 33%,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5%,支持 800V平台和4C 快充,充电 10 分钟续航400 公里。

欣旺达:超级快充电池SFC480

图16 SFC480
2022年底量产的超级快充电池SFC480,体积利用率突破72%,充电功率高达480kW,充电10分钟续航可以超400公里,一次充满电续航长达700公里,未来产品续航里程可以从700公里迭代提升至1100公里。另外,该电池在-20℃的低温下,能量保持率仍能高于85%,适用于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气候。

图17 超级快充SFC480
2022年9月3日,欣旺达在超充电池SFC480产品发布会上,介绍了该产品搭载的四项自主关键技术。
材料体系创新

图18 高电压低钴Ni60
产品采用高电压低钴中镍三元材料,能量密度与高镍相当的同时,安全性优于高镍。通过复合包覆及R元素掺杂,提升高压增加能量,同时提升材料表面及晶格稳定性。
结构体系创新

图19 高精度叠片技术叠加无连接片设计
高精度叠片:叠片精度达到±0.1mm,达到行业先进的水平,叠片中CCD在线检测,保障叠片精度,叠片后100%CT检测,零不良流出。同时通过AI算法技术,实现了从制片缺陷、叠片对齐度到电芯外观的全过程智能化检测
电芯无连接片:无连接片设计类似于大圆柱电池,取消了极耳转接。每一层都有极耳并且极耳更宽,过流能力大幅提升。整体设计能让电芯的内阻下降3%,相同超充电流下温升降低2.5℃;
高精度叠片技术叠加无连接片设计让电芯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更稳定的内部结构、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更长的循环寿命。
工艺创新

图20 多孔复合电极CPE技术
多孔指的是电极内材料间的空隙,CPE技术较传统工艺使电芯电极厚度增加约15%,以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同时获得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另外,CPE技术在成本层面更有优势。
Pack结构创新

图21 多重散热和安全技术
超充电池SFC480 PACK结构采用第三代CTP,集成度高达72%且NTP(No Thermal Propagation无热蔓延)。欣旺达独有的3D液冷技术,可实现常温、高温情况下的快充散热,以保证“5min-200km”的快速补能需求,同时可以兼顾低温加热效率,来实现“-20℃,85%的能量保持率”。

参考文献: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Gregory Offer课题组、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课题组和法拉第研究所的Billy Wu 联合壳牌石油公司的研究人员联合在国际交通电动化杂志 eTransportation 上发表了关于锂离子电池快充的综述文章(Lithium-ion battery fast charging: A review)
锂电联盟会长向各大团队诚心约稿,课题组最新成果、方向总结、推广等皆可投稿,请联系:邮箱libatteryalliance@163.com或微信Ydnxke。

相关阅读:
锂离子电池制备材料/压力测试
锂电池自放电测量方法:静态与动态测量法!
软包电池关键工艺问题!
一文搞懂锂离子电池K值!
工艺,研发,机理和专利!软包电池方向重磅汇总资料分享!
揭秘宁德时代CATL超级工厂!
搞懂锂电池阻抗谱(EIS)不容易,这篇综述值得一看!
锂离子电池生产中各种问题汇编
锂电池循环寿命研究汇总(附60份精品资料免费下载)

锂电联盟会长 研发材料,应用科技
评论
  • 时源芯微——RE超标整机定位与解决详细流程一、 初步测量与问题确认使用专业的电磁辐射测量设备,对整机的辐射发射进行精确测量。确认是否存在RE超标问题,并记录超标频段和幅度。二、电缆检查与处理若存在信号电缆:步骤一:拔掉所有信号电缆,仅保留电源线,再次测量整机的辐射发射。若测量合格:判定问题出在信号电缆上,可能是电缆的共模电流导致。逐一连接信号电缆,每次连接后测量,定位具体哪根电缆或接口导致超标。对问题电缆进行处理,如加共模扼流圈、滤波器,或优化电缆布局和屏蔽。重新连接所有电缆,再次测量
    时源芯微 2024-12-11 17:11 99浏览
  • 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
    youyeye 2024-12-10 16:13 113浏览
  • 近日,搭载紫光展锐W517芯片平台的INMO GO2由影目科技正式推出。作为全球首款专为商务场景设计的智能翻译眼镜,INMO GO2 以“快、准、稳”三大核心优势,突破传统翻译产品局限,为全球商务人士带来高效、自然、稳定的跨语言交流体验。 INMO GO2内置的W517芯片,是紫光展锐4G旗舰级智能穿戴平台,采用四核处理器,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的优势,内置超微高集成技术,采用先进工艺,计算能力相比同档位竞品提升4倍,强大的性能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视频见P盘链接】 依托“
    紫光展锐 2024-12-11 11:50 62浏览
  • 一、SAE J1939协议概述SAE J1939协议是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定义的一种用于重型车辆和工业设备中的通信协议,主要应用于车辆和设备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J1939基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技术,使用29bit的扩展标识符和扩展数据帧,CAN通信速率为250Kbps,用于车载电子控制单元(ECU)之间的通信和控制。小北同学在之前也对J1939协议做过扫盲科普【科普系列】SAE J
    北汇信息 2024-12-11 15:45 99浏览
  • 我的一台很多年前人家不要了的九十年代SONY台式组合音响,接手时只有CD功能不行了,因为不需要,也就没修,只使用收音机、磁带机和外接信号功能就够了。最近五年在外地,就断电闲置,没使用了。今年9月回到家里,就一个劲儿地忙着收拾家当,忙了一个多月,太多事啦!修了电气,清理了闲置不用了的电器和电子,就是一个劲儿地扔扔扔!几十年的“工匠式”收留收藏,只能断舍离,拆解不过来的了。一天,忽然感觉室内有股臭味,用鼻子的嗅觉功能朝着臭味重的方向寻找,觉得应该就是这台组合音响?怎么会呢?这无机物的东西不会腐臭吧?
    自做自受 2024-12-10 16:34 155浏览
  • 天问Block和Mixly是两个不同的编程工具,分别在单片机开发和教育编程领域有各自的应用。以下是对它们的详细比较: 基本定义 天问Block:天问Block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身份验证和数据交换平台。它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去中心化、可信任的数字身份验证和数据交换解决方案。 Mixly:Mixly是一款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创客教育实验室开发的图形化编程软件,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易于学习和使用的Arduino编程环境。 主要功能 天问Block:支持STC全系列8位单片机,32位
    丙丁先生 2024-12-11 13:15 57浏览
  • 首先在gitee上打个广告:ad5d2f3b647444a88b6f7f9555fd681f.mp4 · 丙丁先生/香河英茂工作室中国 - Gitee.com丙丁先生 (mr-bingding) - Gitee.com2024年对我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不仅进行了多个开发板的测评,还尝试了多种不同的项目和技术。今天,我想分享一下这一年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乐趣。 年初的时候,我开始对各种开发板进行测评。从STM32WBA55CG到瑞萨、平头哥和平海的开发板,我都
    丙丁先生 2024-12-11 20:14 57浏览
  • 概述 通过前面的研究学习,已经可以在CycloneVGX器件中成功实现完整的TDC(或者说完整的TDL,即延时线),测试结果也比较满足,解决了超大BIN尺寸以及大量0尺寸BIN的问题,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之前系列器件还未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本文中进行详细描述介绍。 在五代Cyclone器件内部系统时钟受限的情况下,意味着大量逻辑资源将被浪费在于实现较大长度的TDL上面。是否可以找到方法可以对此前TDL的长度进行优化呢?本文还将探讨这个问题。TDC前段BIN颗粒堵塞问题分析 将延时链在逻辑中实现后
    coyoo 2024-12-10 13:28 108浏览
  • 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
    youyeye 2024-12-11 17:58 70浏览
  • RK3506 是瑞芯微推出的MPU产品,芯片制程为22nm,定位于轻量级、低成本解决方案。该MPU具有低功耗、外设接口丰富、实时性高的特点,适合用多种工商业场景。本文将基于RK3506的设计特点,为大家分析其应用场景。RK3506核心板主要分为三个型号,各型号间的区别如下图:​图 1  RK3506核心板处理器型号场景1:显示HMIRK3506核心板显示接口支持RGB、MIPI、QSPI输出,且支持2D图形加速,轻松运行QT、LVGL等GUI,最快3S内开
    万象奥科 2024-12-11 15:42 80浏览
  • 智能汽车可替换LED前照灯控制运行的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FS)的工作原理、传感器的应用、步进电机的控制以及模糊控制策略等。当下时代的智能汽车灯光控制系统通过车载网关控制单元集中控制,表现特殊点的有特斯拉,仅通过前车身控制器,整个系统就包括了灯光旋转开关、车灯变光开关、左LED前照灯总成、右LED前照灯总成、转向柱电子控制单元、CAN数据总线接口、组合仪表控制单元、车载网关控制单元等器件。变光开关、转向开关和辅助操作系统一般连为一体,开关之间通过内部线束和转向柱装置连接为多,
    lauguo2013 2024-12-10 15:53 93浏览
  • 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商ROHM Co., Ltd.(以下简称“罗姆”)宣布与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以下简称“台积公司”)就车载氮化镓功率器件的开发和量产事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该合作关系,双方将致力于将罗姆的氮化镓器件开发技术与台积公司业界先进的GaN-on-Silicon工艺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满足市场对高耐压和高频特性优异的功率元器件日益增长的需求。氮化镓功率器件目前主要被用于AC适配器和服务器电源等消费电子和
    电子资讯报 2024-12-10 17:09 92浏览
  • 在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当下,图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逐渐成为自动驾驶、工业等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高质量的图像数据采集与算法集成测试都是确保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图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不仅要求我们拥有高性能的相机硬件,还要求我们能够高效地集成和测试各种算法。我们探索了一种多源相机数据采集与算法集成测试方案,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对图像采集和算法测试的多样化需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算法的有效性。一、相机组成相机一般由镜头(Lens),图像传感器(Image
    康谋 2024-12-12 09:45 59浏览
  • 铁氧体芯片是一种基于铁氧体磁性材料制成的芯片,在通信、传感器、储能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铁氧体磁性材料能够通过外加磁场调控其导电性质和反射性质,因此在信号处理和传感器技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以下是对半导体划片机在铁氧体划切领域应用的详细阐述: 一、半导体划片机的工作原理与特点半导体划片机是一种使用刀片或通过激光等方式高精度切割被加工物的装置,是半导体后道封测中晶圆切割和WLP切割环节的关键设备。它结合了水气电、空气静压高速主轴、精密机械传动、传感器及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具有高精度、高
    博捷芯划片机 2024-12-12 09:16 69浏览
  • 【萤火工场CEM5826-M11测评】OLED显示雷达数据本文结合之前关于串口打印雷达监测数据的研究,进一步扩展至 OLED 屏幕显示。该项目整体分为两部分: 一、框架显示; 二、数据采集与填充显示。为了减小 MCU 负担,采用 局部刷新 的方案。1. 显示框架所需库函数 Wire.h 、Adafruit_GFX.h 、Adafruit_SSD1306.h . 代码#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logo_128x64.h"#include "logo_
    无垠的广袤 2024-12-10 14:03 74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