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京报网
5月23日,日本出台针对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措施。5月26日,日美表示将深化在下一代半导体及其他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在此前的5月9日,美国国防部发布了2023年版《国防科技战略》,强调利用关键创新技术实现国防战略目标。这3个事件背后有着紧密的联系,前两件事是美国数年来加紧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封锁打压的新动作,后一个则是美国以科研技术优势加强军事优势的新发展。
科技与军事历来紧密相关。拜登政府上任伊始,即在2021年5月11日,纠集美国与欧洲,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64家企业,宣布成立美国半导体联盟,这些企业覆盖了半导体产业链的绝大部分环节。2022年5月,美日两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将通过制定和遵守“半导体合作基本原则”,建立“竞争力和弹性伙伴关系”,以增强半导体制造能力。
2022年7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该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主要内容是向在美国以及遵守该法案要求的其他半导体企业,提供520亿美元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禁止这些企业在中国和其他特别关切的国家扩大关键芯片制造,并每年向美国政府披露海外财报,若违反相关规定,即减少、暂停或终止资助和优惠政策。这一法案的核心是“两手”:一是鼓励在美国本土建设半导体生产企业;二是限制、阻止半导体企业在中国的技术升级和增产。
除了资金政策,美国政府也在准备新的“大棒”。《芯片和科学法案》包括一项条款,规定任何接受《芯片和科学法案》资金的公司都不得投资中国,技术落后的芯片厂除外。大多数主要的全球芯片制造商,不仅包括三星或台积电等亚洲公司,还包括美光和英特尔等美国巨头,这些公司都在中国有芯片厂或封装设施。美国政府向这些公司施压,要求它们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做出选择。
与此同时,在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导致了一系列半导体新设施建设的启动。台积电并非唯一一家宣布在美国建新工厂的非美国公司。据报道,三星正在考虑在得克萨斯州建立一座新的工厂。生产原材料硅片的中国台湾的环球晶圆(GlobalWafers)也计划在得克萨斯州新建一座价值50亿美元的工厂。而阿斯麦正在扩建其在康涅狄格州的生产设施。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芯片制造商也宣布了一系列扩建计划。美光承诺在纽约新建一座价值200亿美元的工厂,该工厂距离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历史悠久的纽约州生产中心不远,该中心还承诺进行耗资200亿美元的升级。英特尔表示,将在俄亥俄州的一家新工厂投资类似的金额。TI、科锐(Wolfspeed)和格芯(GlobalFoundries)等芯片公司也有新的投资计划。当然,并非所有这些新设施都是因为《芯片和科学法案》而兴建的。即使没有它,这些设施还是会建造一些。也不确定一份承诺投资200亿美元的新闻宣传,是否能保证这笔投资会真正到位。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达数年,在此期间,市场条件和优先事项都可能发生变化。尽管如此,《芯片和科学法案》对美国制造业的激励很明显,这将促进美国芯片制造能力的提升。
这让其他拥有主要芯片产业的国家和地区感到紧张。欧盟正以自己的“芯片法案”做出回应,承诺提供数百亿欧元的资金,但该计划的细节还没有公布。在韩国,政府正在计划出台一套新的税收激励措施,以与《芯片和科学法案》竞争。在日本,政府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其独特的商业模式是生产低产量的尖端芯片。与此同时,在中国台湾,政治辩论的焦点集中在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投资是否会“掏空”台湾地区最关键的产业。
美国不关心低端芯片的过剩,由于芯片制造的离岸化,现在美国生产此类芯片并不多。然而,中国台湾不一样。一方面,虽然台积电的大部分收入通常来自其最先进的节点,但生产5纳米或3纳米芯片的成本非常高,制造这些芯片的设备和设施都是全新的,台积电支付了昂贵费用。另一方面,台积电仍在生产的20年前“尖端”的芯片,这些芯片使用的工具是几十年前购买的。因此,用会计术语来说,这些工具已经完全折旧。换言之,中国台湾地区的公司生产低端芯片并不需要成本,所以销售这些芯片的业务利润很高。如果中国大陆企业能够凭借政府支持或补贴赢得这一市场,那么这些中国台湾地区的芯片制造商将面临损失。
当然,不能保证中国会继续投入数十亿美元来发展芯片产业。2014年优先发展芯片的决定是一个政治决定,因此,中国的新政治风向可能会导致优先级的转变。中国企业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功,比如中芯国际的先进逻辑生产或壁仞科技令人印象深刻的GPU设计。但几乎每一项中国的重大进步都遭到美国新的出口管制,这使得中国推动半导体自给自足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对实现北京的战略目标更加重要,但也更加困难和昂贵。因此,芯片行业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应对芯片战争的最新升级:退缩还是加倍努力?
今年以来,拜登政府在强化限制中国获得先进芯片方面更加不遗余力。1月10日,美国众议院成立中美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这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对苏联都没有用出的手段。1月27日,美国召集日本、荷兰两国高层国家安全官员赴美,共同密谋并达成协议,日本、荷兰引入并采取美国已经启动的部分半导体对华出口限制措施。5月末,日本出台了针对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
美国在高科技芯片领域对中国的打压,不是简单的科技问题,更是对华战略的问题。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米勒在他的《芯片战争》一书中表示,在大国竞争背景下,芯片和贸易、科技、资本等一样,成为战略竞争的重要内容。
但世界科技发展到今天,分工已经高度细化,美国不可能完全垄断芯片的研制和生产。美国去工业化已久,不仅是低端制造业,中高端制造业也在全球化进程中大量外迁。在芯片领域,美国在保持科研、技术整体优势的同时,其主要制造流程在本土已不具有优势,这是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鼓励芯片制造企业回流美国的原因所在。
但是,不管怎样努力,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而且“芯片战争”的效果很可能会打折扣。以荷兰阿斯麦尔公司生产的光刻机为例,其整机虽在荷兰完成,但该公司依赖数十个国家的几千家企业为其提供数以万计的零部件。而且如果失去中国庞大的市场,企业的损失也将难以承受。为此,它必将在美国的禁令和获取市场利润之间寻找平衡。美国最近对中国产业链的“脱钩”改为“去风险”,一方面是为了掩盖政策的荒谬,另一方面也客观上承认了完全“脱钩”不仅不可能,而且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在芯片领域的禁售,也面临同样的尴尬。
美国发起芯片战争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把握禁售高端芯片与保持中低端芯片市场占有率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它不可能、也不需要禁售所有高中低端芯片。目前,市场将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禁售对象界定为28纳米及以下的先进制程。但是,根据摩尔定律,半导体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售价减半。也就是说,为兼顾有效管制和企业利润,美国禁售令的标准也必须动态调整。客观地说,这会降低禁令的作用和效果。
而且,军事领域应用的芯片并不需要最新技术,而是优先选用成熟技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关系国家安全,军事芯片的研制、生产不追求利润和市场回馈。这与民用芯片的研制、生产和更新换代的逻辑显著不同。为了保证武器系统的绝对安全,一国军事的核心领域,技术上必须做到自主可控。这就决定了它不能依赖进口产品。这个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军事芯片从芯片禁售令中隔离出来。禁售令对于依赖市场回馈的民用生产效果显著,对军事芯片作用甚微。
此外,后发国家对技术封锁具有一定的“免疫力”。长时间以来,美国的对外技术封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事实上,即使对于盟友和伙伴国家,美国也历来不开放所有科技成果和产品。通过军售控制盟友和伙伴国家的武器装备体系是美国的一贯政策,同时也为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赚取了巨额利润。对盟国出口武器必须比美国的武器落后5年,伙伴国则必须落后10年,这基本上是美国公开的政策标准。
对于非盟友非伙伴国,美国一直进行技术封锁,不过根据美国的需要,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国家,封锁的项目和程度有所不同。美国长期实行的技术封锁并没有遏制住相关国家的技术和产业进步,还使得这些国家相应地产生了对美国技术封锁的“免疫力”,发展出了自身的科研体系和产业道路。美国过去的技术封锁没有成功,今天的芯片禁令也不会成功。(作者: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季度全球半导体装备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大纲)
一、全球半导体装备企业市场规模分析(Top10)
二、中国大陆半导体装备行业市场投资情况分析
1. 中国大陆半导体装备行业季度投资规模分析
2. 中国大陆半导体装备行业季度投资区域分析
3. 中国大陆半导体装备行业季度投资分布分析
三、全球半导体装备行业新技术发展洞察
1. 全球半导体装备行业细分领域新技术趋势洞察
2. 中国大陆半导体装备行业细分领域技术发展洞察
四、全球半导体行业装备产业最新动态
媒体关系:
市场部经理 Cherry Zeng
TEL:(+86)186-2523-4072
Email:CherryZeng@cinno.com.cn
商务合作:
市场部总监 Ann Bao
TEL:(+86)189-6479-8590
Email:AnnBao@cinno.com.cn
产业咨询:
销售部副总 Venia Yang
TEL:(+86)137-7184-0168
Email:VeniaYang@cinno.com.cn
扫码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我是CINNO最强小编, 恭候您多时啦!
CINNO于2012年底创立于上海,是致力于推动国内电子信息与科技产业发展的国内独立第三方专业产业咨询服务平台。公司创办十年来,始终围绕泛半导体产业链,在多维度为企业、政府、投资者提供权威而专业的咨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产业资讯、市场咨询、尽职调查、项目可研、管理咨询、投融资等方面,覆盖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核心利益诉求点,在显示、半导体、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及关键零组件等细分领域,积累了数百家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欧美等高科技核心优质企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