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能汽车传感器市场空间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将“触角”伸向这一市场的企业逐渐增多,在该领域企业并购也不断出现。
综合来看,目前的行业并购仍以扩大业务为主,有企业借收购跨界进入传感器新领域,也有企业注资第三方企业以补齐短板,而被收购方多数是细分领域的专业企业。
那么,一家MEMS传感器“隐形冠军”并入投影显示行业龙头,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如何布局未来智能汽车领域市场呢?优势和挑战在哪里?近日,感知芯视界和中强光电集团子公司中光电智能感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光电智能感测”)总经理吴名清博士聊了聊。
图:中光电智能感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名清
那时消费电子市场一片火热,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那一年首次取代北美,成为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市场。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涌现,为这个市场注入了希望。由吴名清博士在中国台湾创立的智动全球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属利基型、专案开发导向的MEMS设计厂商,重点发展加速度计、压力计、气压计等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在风口的驱动之下,消费电子市场很快成为一片红海,智动全球也陷入了行业低价竞争的漩涡中。吴名清博士在采访中坦言,“消费类应用市场变化剧烈,同业内卷压力大,花大力气去做低价的产品极度不对等。寻找更具未来性、技术含量更高的应用成了当时的首要问题。”2019年,这道题有了新解。智动全球并入全球投影显示巨头——中强光电集团,改名为中光电智能感测股份有限公司。“并入以后,我们迅速将主力市场从消费电子调整到汽车领域。”吴名清博士相信,凭借母公司背后强大的垂直领域产业资源和能量,向上攀升到更具挑战的价值链,企业才有立足之地。当然,通往汽车市场的崭新赛道上,机遇和荆棘往往并存。因为与消费类传感器相比,汽车传感器因其交通工具的特殊性,十分注重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及长效性,这考验着一家企业深耕产业的耐力和硬核实力。那么,中光电智能感测如何应对这一市场的挑战呢?吴名清博士认为,技术和人才是构成企业基业长青的根基。在技术上,吴名清博士介绍,中光电智能感测技术团队在MEMS设计领域深耕已超过20年,掌握压阻/压电(PZT)MEMS感测元件模拟、半导体制程整合、封测核心技术,已摸索出一套更适用汽车领域的传感产品,借力台湾在车规芯片质量体系的优势,产品具备高可靠度与稳定性。在企业核心人才上,吴名清博士自豪地表示,“传感器产业相对比较孤独,产业还没有崛起,技术上还有很多要突破,但台湾清华的师兄弟在十多年的协作中,坚信传感器产业一定有未来,始终站在一起共同规划未来成果。”智能时代大潮奔涌向前,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扶持,代表可持续性和绿色节能的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内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表现突出,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88.7万辆,同比增长高达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5%。此外,汽车在变得电气化、节能化的同时,更智能化也成为一大趋势。根据中国汽车论坛数据,2022年国内搭载 L2 级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33%。汽车电气化和辅助驾驶上量这两个主要趋势的发展,与传感器数量的增加密切相关。比如,就电气化而言,几乎每个新模块都需要传感器,例如中驱动系统、BMS、OBC、DC/DC等。而辅助驾驶发展的方向是安全性提升的同时,自动驾驶功能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点,汽车制造商必须集成更多的CIS、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超声波雷达等。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但凡系统需要与所处环境和终端用户交互,它就需要传感器。未来,多传感器融合将成为趋势。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982亿元。“本土传感器企业最大的机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吴名清博士看好这一市场的前景,并进一步分析道,“相比传统汽车厂商保守的供应链体系,新能源汽车厂商更愿意直接和上游厂商互动,通过上游创新产品技术的赋能,来获取更多差异化的竞争力。”在这当中,传感器企业将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吴名清表示,一方面,传感器新的规格、新的设计会发生。另一方面,传感器企业通过直接对接新能源车厂,有机会去做集成化的产品,来提高产品价值。因此,中光电智能感测围绕本土汽车市场中的智能底盘、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三大领域,既推出了高质量的车规级产品,又在不断做新技术的储备,等待新一轮的风口。另外,吴名清博士告诉记者,中光电智能感测将在上海嘉定落地研发设计公司。下半年将把产品封测厂转移到大陆。在产品端,据介绍,智能底盘是中光电智能感测目前主攻的领域之一。企业针对底盘上的震动、轮胎压力、电池压力、电池安全等领域,已有传感器产品在销售。胎压模组中的加速度计和压力计是主力产品,年出货量达两三千万颗。在智能座舱方面,中光电智能感测聚焦研发AR-HUD(增强现实型抬头显示系统)。据了解,这种技术的目标是整合ADAS系统所采集到的行车信息,搭配高精度地图,再以优质的HMI设计,将信息投射在前风挡之上。吴名清博士透露,“中强光电集团有为多家国际知名车企提供HUD产品的经验和能量。前期阶段,因为尺寸大、成本高,没有商业化量产。现在改用MEMS技术,做出来的HUD尺寸更小、成本更低,目前中光电智能感测已和车厂进行项目合作,产品有望在明年面世。”在智能驾驶方面,中光电智能感测选择布局短距激光雷达,目前已推出探测距离达到30米的激光雷达,成功应用在工业搬运车和AGV机器人上。今年年中,探测距离达60米的汽车车侧补盲见激光雷达将推向市场。查询中光电智能感测官网获悉,目前其产品线较多元化,元器件包括加速度计、气压计、压感传感器、MEMS微镜等;模块有Jupiter工业振动、声音、压力、液位等监测模组、驱动微镜模组。系统涵盖振动监测运算平台与算法子系统、光达(LiDAR)系统。与国内大多数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传感器企业不同,中光电智能感测走的是ODM模式。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指原始设计制造商,早期被形容为“贴牌”或“代加工”。经过多年的发展,ODM企业早就不再是单纯的代工厂,更多的是与品牌客户深入绑定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和定制化,为行业提供更有价值和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研产销统统自己来做,战线太长,销售门槛很高,资源容易被分散。”吴名清博士认为,ODM模式可以让技术强的传感器企业和市场渠道强的企业两两对接,及时回应行业应用痛点,获得更多的价值空间。举例来说,为了实现智慧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国内传统工业与制造产业对于工业4.0需求大幅增加。而制造业者很难预测生产机台什么时候会损坏,即便有定期维护,机台仍可能无预警损坏,造成产线停摆。此时,若是在机台上搭载传感器,实时测得机器的各类异常信息,就可以提早避免加工件不良品的产生,以规划生产排程与维修计划。不过,这类客户的需求高度定制化,且需求量不高,无论是元器件层级还是模组/系统层级,国际大厂的标准化产品都不适用。
吴名清博士称,“这是ODM企业的一大机会,在与客户不产生竞争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和客户深度讨论产品的带宽、灵敏度和尺寸范围。针对客户需求来定制产品。”产品技术过硬,客户使用体验好、服务跟进及时,使得中光电智能感测服务的高端定制化客户越来越多。吴名清博士笃信,未来,这类细分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多。本土ODM企业整体技术能力超过传感器国际大厂不太现实,但在细分领域完全有机会做到行业佼佼者。感知是物联网时代和数字时代的先行技术,要确保实现万物互联,必然离不开感知技术的加持,其中最关键的部件之一就是传感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推进传感器全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各地纷纷响应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传感器产业集群和生态,助力更多有创新技术的传感器企业走进“春天里”。作为深耕MEMS领域20多年的行业老炮,吴名清博士经历了传感器在消费电子市场价格内卷的压力,真切感受到了传感器发展的前景,也看到了多地掀起的传感器产业发展热潮。谈及本土传感器企业如何突出外商垄断的重围,吴名清博士表示,“国内传感器企业需要上下游共同合作,深耕中国式的细分应用场景,尤其是国外产品不适用的场景,去做具备本土特色的竞争力产品,这样未来才更有想象力。”对于多地发展传感器产业生态和集群建设问题,吴名清博士认为,如果烧钱去发展传感器产业,仅仅奔着“人有我有”的国产替代目的去,产业进步性并不高,只有“人无我有”才会形成竞争性的绝对优势。他也建议道,“各地在做传感器产业的顶层设计时,需要按照当地的生态系统特色,来发展相应的传感器产业集群。如果大家都盯着同一个热门领域去重复发展,重复投资,又将陷入内卷循环,最后谁都没办法走下去。”*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本平台旨在提供行业资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感知芯视界立场。半导体设备精选报告整理全了【41份】
最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报告大合集【57份】
激光雷达最全前沿报告集【20份】
物联网最新报告大全【704页PDF】
新材料产业七大方向全面梳理【153页PDF】
150+份传感器及产业报告【限时领】
汽车传感器超130份资源报告最全整理
揭秘半导体硅片报告大合集【20份】
MEMS传感器产业发展与趋势【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