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虎头蛇尾,传统VS数字原生型企业为何都在深挖数据价值?

原创 iCoastline海岸线 2023-05-12 16:00


专栏简介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里,中国制造业实现了从沉寂到崛起的飞跃,巨大的制造业总量持续催化着技术升级与产业成熟。


随着后工业化阶段和产业链转型发展进程加快,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只关注如何把产品制造出来,在速度和数量上领先他人,能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吗?


我们的答案是,不能;或者说,远远不够。

在这之外,我们还需关注工程化能力,关注卓越运营能力。


如何更快更好地制造产品?如何不生产不良品?如何实现零缺陷?这些都有必要系统地纳入考评体系和经营策略当中。


本专栏旨在以案例为直观容器,来承载卓越运营理念,来落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试图着力于此的企业提供一个多元丰富的信息平台、参考支点和交流圈层。


更直白点说,我们希望这些案例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进效益,从而达成可持续竞争。



01 高瞻远瞩

搭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快车

上个月月初,我们对灯塔工厂做过一个深度解读专题,分析了灯塔工厂的行业分布、发展意义以及具体入选案例的成功因素所在。今天想重提当中的一组数据:2023年全球最新灯塔工厂中,共有50座中国工厂入选,蝉联世界第一。


对比另一组数据一起看: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人民币大关,占GDP比重达33.2%,已连续十三年全球第一。(数据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从中可解读出不少信息:

第一,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0亿大关,实为“大”,但无法掩盖“大而不强”的积弊。传统制造业中的高端基础设备、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长期受制于人,技术创新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层次较低,产品质量效益亟需提升,工厂用地、劳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都是拦路虎,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中国灯塔工厂数量稳步攀升,实在彰显从“大而不强”走向“大且强”的良好趋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引领制造业转型变革,不断重塑数据流、业务流与工作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渐趋深化,转型基础不断夯实、转型范围不断拓展、转型程度不断提升。


作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扎实推进中国制造业在量与质双重维度上冲刺世界前列,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再只是大势所趋,更是企业、行业及国家民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必需。


综合来看,数字经济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质量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与核心,质量管理数字化是企业经营变革、实现效率与效益高速跃迁的现实选择。



02 殊途同归

传统与数字原生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纵观制造业发展历程,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交汇发展。从工业4.0概念提及至今,我们似乎看见,数字技术正在渗透进制造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工厂内似乎建构起了能够满足客户和内部制造流程的先进制造体系,智能制造似乎颠覆了传统模式。


但吊诡的是,当我们把视角从行业俯瞰之处逐渐往下推进,会讶异地发现,在目前的大部分一线工厂中,一切还在起步探索阶段。


很多企业还保留着非常古老传统的工作习惯,纸质表单在车间内靠人为流转,审批流程极其繁琐臃肿,很难在成堆的纸张和无效的excel中把报表分析做好做完整做完美。


你看见检验员在产线上像勤劳的小蜜蜂一般忙碌,频繁填写着纸质检验表单,填好了之后核对上交,交给主管审核,那成堆的纸质表单宛如浮萍,在数个工站间随着产品一路漂流。


假如这时候出现了不合格品,检验人员就得紧急填写异常问题单,随后找到研发部门、审核部门等多部门沟通,一群人在成堆的表单中搜寻检索,期望能尽快找到相对应的质量信息数据。这时候产线可以干嘛?出现了不合格品,还要往下走吗?停止生产和继续生产都会造成损失,生产节拍被极大地打乱。


质量管理数字化的一大核心门槛是质量数据,有没有用起来,有没有用好?从MES到QMS,无非都是对质量数据的系统性管理的尝试,把盲区推倒、畅通开来。


试着理解一下“质量数据黑匣子”。

如果将其解读成不可知的质量黑色地带,那么数字化系统能减少人为参与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错误,用系统规范数据录入错误,用系统去取代主观判断,和不同系统对接解决效率问题。

如果将其视作全量信息数据,那么聚合起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不合格品处理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数据,就有必要保证它们得以便捷流通、高效利用。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数字化主需求在于线下业务向线上业务转型,在于导入数字化系统/软件,重连相互割裂的流程孤岛;那么,对另一些在初创时期就已在进行数字化概念耕耘的数字原生型企业来说,他们的问题则更为具体、更为精细。从初创期、探索期到发展期再到扩张期,企业的内部数据逐渐沉淀,业务和组织架构走向成熟。


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数字原生型企业,企业但凡要成长就要处理好质量信息数据,着手进行系统连通底层信息工作,打通数据壁垒、衔接底层数据、挖掘数据价值,让数据赋能决策。



03 系统工程

精细化管理产品质量数据

在所有质量数据当中,制造质量数据又是最直观助益企业运营的角色。产品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在越发复杂的商业竞争中,产品质量波动带来的结果愈发不可控,我们有必要对影响制造过程质量的因素进行监控分析。对制造质量数据的管理应运而生,通过采集过程因素数据和检验检测数据,对人机料法环测信息进行分析,帮助企业识别产品缺陷和薄弱环节。


本期案例智,就为大家带来一个制造过程质量数据管理案例,它来自N公司。如果非要定位一下N公司,那就是“介于传统企业和数字原生型企业之间的中间公司”,有数字化手段,但不多;做过数字化改造尝试,但效果不好。


我们诊断出其主要问题出现在质量数据上,N公司存在质量数据收集不完整、存储分散、可利用性低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孤例,而是很多生产企业当下面临的共性难题:

·质量数据收集的完整性较差,多半是“为了收集而收集”,主要面向生产任务,目的不在于质量分析,导致很多质量因素没有得到关注

·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制造质量数据存储在了不同的业务部门,在管理数据时甚至使用了两种以上的分类编目方法,导致对数据定义难以取得一致,各个环节数据存在断档,难以集成和共享

这些普遍困难早就是海岸线的老相识了,得益于对海岸线丰富的实施经验的信赖,N公司前期的调研选型推进得非常迅捷。但当我以为这是决定因素时,N公司大领导在启动大会上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是我们听到的第一家把每个场景讲清楚理清楚的服务商。”


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于是很多企业一味相信大而全,小部分服务商用话术掩盖自己捆绑销售全家桶的事实,偏偏企业还只能在吃尽苦头后才醒悟过来:原来这东西我根本用不上啊!每个月平白烧掉那么多钱。再或者是:我明明有这么多数据了,为什么还是做不好改善?


这是因为,质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结果数据,只靠结果数据做改善是很难的,生产制造流程本来就千差万别,我们需要对过程信息进行更精细更高效的管理。


比方说检验,很多中上层决策者可能不太清楚,检验环节的效率盈余其实远超想象。全面数字化检验>数字化检验>人力检验,像N公司就有3个生产基地分布在不同城市,但3个基地有时候会使用同一批次来料,PQM检验模块中的检验规则是动态的,能够因地制宜适配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业务上所需要的检验标准,随时灵活调整。除此之外,检验计划和任务也是在系统内主动创建的,并将自动指派和提醒给任务人。


当然,做好单个环节是QMS/PQM本应具备的基础硬实力。质量数据能不能反哺分析改善,往往出现在问题上。例如,当产品性能出现质量问题时,我们需要追溯到具体的制造过程因素。PQM的全景追溯能力,能够基于工单追踪检验信息、不合格品处理信息、异常分析信息、制造信息的全量人机料法环测追溯。在单件质量成本很高的情况下,迅速定位到该单件问题出现批次及问题所在点,及时处理召回,遏制更大损失产生。


尽管我们才刚刚开始和N公司合作,但不论是前期沟通阶段还是项目交付部署阶段,整个过程都保持着融洽友好的交流,团队双方的成员始终在为相同的目标一道努力。当专业的人遇上专业的人,会开创出一片更好的天地,我们期待能和你遇见。


——END——


iCoastline海岸线 让中国工业软件助力中国质造,赋能世界智造
评论 (0)
  •   高空 SAR 目标智能成像系统软件:多领域应用的前沿利器   高空 SAR(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智能成像系统软件,专门针对卫星、无人机等高空平台搭载的 SAR传感器数据,融合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技术,打造出的高效目标检测、识别及成像系统。此软件借助智能算法,显著提升 SAR图像分辨率、目标特征提取能力以及实时处理效率,为军事侦察、灾害监测、资源勘探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应用案例系统软件供应可以来这里,这个首肌开始是幺伍扒,中间是幺幺叁叁,最后一个是泗柒泗泗,按照数字顺序组合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6:09 139浏览
  • 二、芯片的设计1、芯片设计的基本流程 (1)需求定义: 明确芯片功能(如处理器、存储、通信)、性能指标(速度、功耗、面积)及目标应用场景(消费电子、汽车、工业)。 (2)架构设计: 确定芯片整体框架,包括核心模块(如CPU、GPU、存储单元)的协同方式和数据流路径。 (3)逻辑设计: 通过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VHDL)将架构转化为电路逻辑,生成RTL(寄存器传输级)代码。 (4)物理设计: 将逻辑代码映射到物理布局,涉及布局布线、时序优化、功耗分析等,需借助EDA工具(如Ca
    碧海长空 2025-04-15 11:30 55浏览
  • 你知道精益管理中的“看板”真正的意思吗?在很多人眼中,它不过是车间墙上的一块卡片、一张单子,甚至只是个用来控制物料的工具。但如果你读过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式》,你就会发现,看板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其实是丰田精益思想的核心之一,是让工厂动起来的“神经系统”。这篇文章,我们就带你一起从这本书出发,重新认识“看板”的深层含义。一、使“看板”和台车结合使用  所谓“看板”就是指纸卡片。“看板”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连接生产现场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的信息工具。  “看板”是“准时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它总是要
    优思学院 2025-04-14 15:02 108浏览
  • 三、芯片的制造1、制造核心流程 (1)晶圆制备:以高纯度硅为基底,通过拉晶、切片、抛光制成晶圆。 (2)光刻:光刻、离子注入、薄膜沉积、化学机械抛光。 (3)刻蚀与沉积:使用干法刻蚀(等离子体)精准切割图形,避免侧壁损伤。 (4)掺杂:注入离子形成PN结特性,实现晶体管开关功能。2、材料与工艺创新 (1)新材料应用: 高迁移率材料(FinFET中的应变硅、GaN在射频芯片中的应用); 新型封装技术(3D IC、TSV硅通孔)提升集成度。 (2)工艺创新: 制程从7nm到3nm,设计架构由F
    碧海长空 2025-04-15 11:33 63浏览
  • 展会名称:2025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成都工博会)展会日期:4月23 -25日展会地址:西部国际博览城展位号:15H-E010科士威传动将展示智能制造较新技术及全套解决方案。 2025年4月23-25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将迎来一场工业领域的年度盛会——2025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这场以“创链新工业,共碳新未来”为主题的展会上,来自全球的600+ 家参展企业将齐聚一堂,共同展示智能制造产业链中的关键产品及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科士威传动将受邀参展。&n
    科士威传动 2025-04-14 17:55 66浏览
  • 在当今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车规级电子元器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汽车安全性能。三星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其车规电容备受青睐。然而,选择一个靠谱的三星车规电容代理商至关重要。本文以行业领军企业北京贞光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深入剖析如何选择优质代理商。选择靠谱代理商的关键标准1. 授权资质与行业地位选择三星车规电容代理商首先要验证其授权资质及行业地位。北京贞光科技作为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领军者,长期走在行业前沿,拥有完备的授权资质。公司专注于市场分销和整体布局,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建立了卓
    贞光科技 2025-04-14 16:18 127浏览
  • 一、智能语音播报技术演进与市场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TTS(Text-to-Speech)技术在商业场景中的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在零售领域,智能收款机的语音播报功能已成为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关键模块。WT3000T8作为新一代高性能语音合成芯片,凭借其优异的处理能力和灵活的功能配置,正在为收款机智能化升级提供核心技术支持。二、WT3000T8芯片技术特性解析硬件架构优势采用32位高性能处理器(主频240MHz),支持实时语音合成与多任务处理QFN32封装(4x4mm)实现小型化设计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15 08:53 68浏览
  • 四、芯片封测技术及应用场景1、封装技术的发展历程 (1)DIP封装:早期分立元件封装,体积大、引脚少; (2)QFP封装:引脚密度提升,适用于早期集成电路。 (3)BGA封装:高密度互连,散热与信号传输优化; (4)3D封装:通过TSV(硅通孔)实现垂直堆叠,提升集成度(如HBM内存堆叠); (5)Chiplet封装:异质集成,将不同工艺节点的模块组合(如AMD的Zen3+架构)。 (6)SiP封装:集成多种功能芯片(如iPhone的A系列SoC整合CPU、GPU、射频模块)。2、芯片测试 (1
    碧海长空 2025-04-15 11:45 67浏览
  •   无人装备作战协同仿真系统软件:科技的关键支撑   无人装备作战协同仿真系统软件,作为一款综合性仿真平台,主要用于模拟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等无人装备在复杂作战环境中的协同作战能力、任务规划、指挥控制以及性能评估。该系统通过搭建虚拟战场环境,支持多种无人装备协同作战仿真,为作战指挥、装备研发、战术训练和作战效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案例   系统软件供应可以来这里,这个首肌开始是幺伍扒,中间是幺幺叁叁,最后一个是泗柒泗泗,按照数字顺序组合就可以找到。   核心功能   虚拟战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7:24 67浏览
  • 一、芯片的发展历程总结:1、晶体管的诞生(1)电子管时代 20世纪40年代,电子管体积庞大、功耗高、可靠性差,无法满足计算机小型化需求。(2)晶体管时代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发明点接触晶体管,实现电子信号放大与开关功能,标志着固态电子时代的开端。 1956年,肖克利发明晶体管。(3)硅基晶体管时代 早期晶体管采用锗材料,但硅更耐高温、成本低,成为主流材料。2、集成电路的诞生与发展 1958年,德州仪器工程师基尔比用锗材料制成世界上第一块含多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同年仙童半导
    碧海长空 2025-04-15 09:30 71浏览
我要评论
0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