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测量仪器的定义和分类,本文就不重复赘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看公众号之前的文章。电子测量仪器国产化的路径,是很多投资人和产业界的关注点。- 比如很多投资人看到某项目,给的反馈是,这个项目前期一直做代理,感觉很low,科研仪器毕竟是个高大上的品类,技术水平能匹配么?
- 比如再看某项目,很多收入来源是做系统集成类的工程项目,第一感觉就是系统集成不值钱……
- 再比如,有二手设备商,科研服务厂商,甚至有拆机厂商,都来做自研产品,是不是靠谱?
投资机构的一系列问题和疑问,其实都跟仪器仪表国产化路径有关系。关于这个话题,其实最近一直在思考,明天的怀柔科学仪器大会上,也会有关于这个话题的主题演讲,下周的浙商证券中期策略会上,也会讨论这个话题。前期遍历过30多家上市公司,以及数十家创业企业,从他们的发展路径和产品演进中,总结了一些规律,今天把观点分享一下。首先从行业特点看,电子测量仪器其实不同于其他大部分科研仪器,有明显的差异点。首先,电子测量仪器其实是贯穿于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不单单具有科研阶段的研究属性,只用于科技研发,更多的是跟产业融合,贯穿理论研究、产品研发、产品验证、生产监测和产品优化全生命周期。典型的,通信设备和电子产品制造环节,自动化产线测试,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特别在通信行业,电子测量仪器一般先行于产业发展,随着产业周期的迭代不断更新,而且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从1G到2G、3G、4G、5G,以至于未来的6G,一代技术,一代仪器,节奏发展很快。并非传统的一招鲜吃遍天,这对于国产厂商来说,是挑战,更是追赶机会。从国产化的产业驱动力来看,电子测量仪器和别的科学仪器也不一样,其它科学仪器讲究的是设备的性能,能否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最关键指标。而电子测量仪器因为和产业密切相关,讲究的是生态,而且最终用户(通信运营商)和测评机构(工信部),在设备生态建设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导向性。典型的,中国四大电信运营商,每年网络建设的设备采购,都会设置集采招标和测试环节,以保证设备的性能和互联互通性。这就有明显的影响力和导向性,设备商为了保证产品研发顺利和选型招标成功,大概率会按照运营商的逻辑,从研发阶段就和运营商使用的仪表保持一致。因此运营商使用的测试仪表,对整个产业链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很多运营商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电子测量仪器供应链出现问题,会导致中国在通信行业的现存的优势荡然无存,所以开始逐步在每年的仪器仪表招标工作中,有计划地让渡一部分份额给国产化仪表。从内部调研报告看,电科思仪、坤恒顺维、鼎阳科技、普源精电、优利德、精测、创远仪器、信而泰、触点互动、星河亮点、大唐联仪、天大仪器等厂商,都进入了运营商仪器仪表供应商序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坦率来说,电子测量仪器国产化率并不高,基本被是德科技、罗德施瓦茨、力科、泰克、思博伦等厂商垄断,国产厂商的规模,在国际巨头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凡事有好的方面,一是国产仪器仪表还有很大的发(ti)展(dai)空间,另一个说明国产仪器仪表上市门槛很低啊!(虽然市值也不大)那么国产仪器仪表的国产化路径如何呢?是所谓的弯道超车么?还是所谓的信创和政策驱动?这些所有的论断,在商业化面前,其实真的脆弱不堪。客户可能有着美好的意愿,但最终大部分都是用脚投票。就如同之前在一次论坛上有朋友提到,每家芯片代工厂,都有“一个设备国产化部门”,但这个部门是公司中最没有话语权的……下面的总结,其实是跟很多筚路蓝缕走过来的创业老板交流下来的心得,国产替代并不容易,科学仪器是如此,其它行业也是如此。首先,在没有技术更新换代、大的产业升级机遇出现的时候,不要老想着弯道超车,王阳明的经典语录,“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科技突破,产业突破,也是如此。一上来就高举高打有自己的逻辑,但我们也不应该瞧不上出身是干苦力活的、干工程系统集成的,往往这些都是成功的无奈切入点。我反倒认为,从代理、OEM、二手设备角度入手,先把路蹚平了,反倒是创业更稳妥的路径。代理、OEM、二手设备……这些业务,我以前喜欢说,这些都是赚的“快钱”,赚的是时代的红利,是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但不同之处在于,有的老板在红利上躺平,有的老板未雨绸缪地把钱投向了未来。比如以工养研,这里的工是“工程”,用更容易赚钱的模式,来哺育未来的竞争力。最有说服力的bp里,会有这样描述,在过去XX年中,通过自投资金、滚动收益等,累积往项目中投入了XXXX万元……用赚来的快钱,来支持坐冷板凳、来啃硬骨头,这样的创始人更值得敬佩。最后也提醒一下已经上市和功成名就的老板们,多看看国外巨头的发展路径,也不能一味的依赖内生力量,毕竟科学仪器门类如此庞杂,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够控盘的,外延式的并购是下一步必须要考虑的方向。作者简介:步日欣
创道硬科技创始人,北京邮电大学创业导师、经管学院特聘导师、天津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顾问。电子工程本科、计算机硕士学位,具有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先后就职于亚信咨询、中科院赛新资本、东旭金控集团等,拥有IT研发、咨询、投融资十五年以上经验,关注投资领域为半导体、智能制造、新能源等。
——创道硬科技研究院——
创道(北京)咨询顾问有限公司,专注于服务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成长型企业,聚焦“硬科技”领域,涵盖半导体、信创、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打造“创道硬科技研究院”、“创道硬科技生态圈”、“创道硬科技融服务”三大业务板块,科技研究、产业协同、投融资服务一体化平台,涵盖业务包括风险投资、科技深度研究、投融资咨询等。
感谢阅读到最后
少侠留步
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