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年国产汽车的崛起,客观上对合资车厂带来压制。最近的一年多,合资车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小了。从前几年的铃木、菲亚特、欧宝、雷诺,到后面可能的三菱和起亚。今年3月,神龙旗下的标志和雪铁龙的降价潮,更是把合资汽车产业中的矛盾和危机都暴露出来了。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是自主品牌和合资企业过往共同合力的结果。但中国汽车企业 “品牌向上”是近几年最重要的主题,通过不断增加产品力,去掉“性价比”的帽子,树立起认知度,并实现一定品牌溢价与更强的盈利能力。
自主品牌的强势, 确实是把合资企业在中国经营逼到了拐点。
Part 1
合资企业的过去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而当时我们的汽车工业,属于是一穷二白的小作坊,和国外大规模工业生产没办法竞争。为了进一步缩小差距, 中国汽车工业走上了一条“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允许合资品牌造车。因此,“合资车”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路径上的一个特殊产物。
◎ 1985年,上汽大众成立,引进了体系化造车的概念,也开始了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道路。在上汽大众实现桑塔纳的国产化之前,中国还没有现代制造的概念,更没有制造轿车的生产线,市面上零星的轿车,主要是依靠进口,不过因为外汇紧张,进口轿车数量很有限。而国产轿车主要是靠手工敲打出来的。
◎ 1994年,这一年国家发布了一个很重要的规定,叫《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鼓励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从此,中外各持股 50%的合资车企,快速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从实际的结果来看,汽车合资企业将国外先进的生产、营销、售后及一整套产业体系带到了中国,中国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了成熟的 汽车产业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汽车人”,同时合资企业的分成利润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
举例来说,合资企业早期所有设备与零件均靠CKD组装(Completely Knock Down),就是国外生产全部的散装零件,以较低的关税运到国内,利用本地较低工资的劳动力组装成整车,最终以较低零售价出售。
随着中国汽车的市场需求扩大,合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一大批配套的本土零部件企业 逐步诞生并不断进步,最终为形成符合国际水准的零部件企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了local的汽车供应链。目前我们的供应链在成本和质量上在国际供应链面前,也有相当的优势。欧洲车企已经在悄咪咪的从我们这里买零件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资企业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使中国汽车年产量从合资企业成立前的不足20万辆到2009年1038 万辆,至此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到了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量2902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销量比重超过30%。
2018年,国家从政策层面宣布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这个政策,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汽车产品。但同时也意味着,自主品牌与合资企业内部竞争与相互竞争将更加激烈,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Part 2
合资企业目前的困境
回过头去看,我们国家在汽车产业的政策,不管是鼓励合资车,还是新能源补贴,对促进本国的汽车市场发展而言,都是具有前瞻性的。
在传统合资公司里,外方是品牌和技术输出方,但在面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中,我们看到,除了特斯拉以外,几乎所有的外资品牌都在墨守成规,并没有特别顺利。
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汽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在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下,坚定投入,使得汽车行业转型呈现相反局面,中方已有新能源相关产品和技术基础,外方还没有证明自己有对等的实力。曾经梦想“弯道超车”的我,你爱理不理,现在我,你高攀不起。
更阻碍发展合资企业发展的还在于管理架构层面,合资公司决策周期比长,战略层面的决策权往往在国外。
随着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合资企业中,中外两边的利益越来越不一致,中方会抽调尽可能多的人才和资源发展本土品牌,外方也希望将资源投向自身可控业务,企业效率跟不上市场变化。
◎韩国现代起亚、法国标致雪铁龙等位于第三阵营。
而随着这一波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本土品牌已经在向主流企业发起冲击。
Part 3
如何评价合资企业的贡献?
我们认为:
◎合资企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中国市场自主品牌的占有率会进一步走高。
◎中国汽车企业出海和海外布局会持续,在电气化和智能化的道路上,实现了产品力的反超,确确实实是在发生的。
小结:从1983年第一家合资车企建立,到今天正好40周年,我们是时候给合资企业道一声再见。(建议金句)随着股比放开,中国有了特斯拉这种全资的、对国内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企业,但原有一些合资企业在走向周期的下一步。企业间竞争加剧,无论外资合资,躺赢的时代早已过去,你不卷起来,就要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