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碳基半导体新材料不断突破!不久前,盛新材料成功产出了台湾省首片8英寸SiC衬底,现在,厦门大学成功实现了8英寸(200 mm)碳化硅同质外延生长,成为国内首家拥有并实现该项技术的机构;同时标志着我国已掌握8英寸碳化硅外延生长的相关技术。
厦门大学科研团队负责人表示,通过克服了8英寸衬底应力更大、更易开裂、外延层厚度均匀性更难控制等问题,成功实现了基于国产衬底的碳化硅同质外延生长。外延层厚度为12 um,厚度不均匀性为2.3 %;掺杂浓度为8.4×10¹⁵ cmˉ³,掺杂浓度不均匀性<7.5 %;表面缺陷(Carrot、Triangle、Downfall、Scratch)密度< 0.5 cmˉ²。
厦门大学长期致力于III族氮化物、碳化硅等宽禁带半导体的研究,多年来不断促进我国宽禁带半导体的发展,为产业培养了大批的创新人才。上述科研团队负责人表示,本次突破,标志着我国已掌握8英寸碳化硅外延生长的相关技术。该技术的实现,是厦门大学与瀚天天成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等单位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将为我国碳化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推动新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据悉,瀚天天成一直致力于研发生产SiC外延片,其“6-8英寸SiC外延晶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被列为厦门市2023年重点项目之一。2022年8月4日,瀚天天成以2610万元竞得厦门市翔安区2022XG09-G工业用地,将在该地新增75条碳化硅外延晶片生产线(配套尾气净化器)、1套纯水机组及其他生产设备,预计新增产能年产碳化硅外延晶片30万片。
SiC进入八英寸时代
相比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导体材料,SiC具有一系列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除了禁带宽度,还具有高击穿电场、高饱和电子速度、高热导率、高电子密度和高迁移率等特点。SiC的临界击穿电场是Si的10倍,GaAs的5倍,这提高了SiC基器件的耐压容量、工作频率和电流密度,降低了器件的导通损耗。加上比Cu还高的热导率,器件使用时无需额外散热装置,减小了整机体积。这些均是SiC材料的极大优势。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等领域。
进入八英寸,每片晶圆中理论上可用的裸片数量(GDPW,又称PDPW)大大增加。目前主流的碳化硅单晶与外延生长还处于6英寸阶段,扩大尺寸成为产业链降本增效的主要路径,然而在迈向8英寸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
我们知道,以硅基为材料的晶圆已经开始从8英寸迈向了12英寸,硅晶圆的生产经验是否可以助力SiC晶圆向更大面积发展?与硅晶圆相比,8英寸SiC的制造难点主要集中在衬底生长、衬底切割加工、氧化工艺。包括SiC在内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包括包括衬底→外延→设计→制造→封装。其中SiC器件成本高的一大原因就是SiC衬底制造困难。数据显示,衬底成本大约占晶片加工总成本的50%,外延片占25%,器件晶圆制造环节20%,封装测试环节5%。SiC衬底成本高昂,生产工艺还复杂,与硅相比,SiC很难处理。
就国内8英寸SiC产线的发展进程上看,国内已有一些公司和单位取得了量产突破或作为预研项目进行立项。这其中就包括:中电科半导体持股的山西烁科晶体公司8英寸衬底片已经研发成功,并小批量生产;天科合达在2020年也启动了8英寸SiC晶片的研发。
另外,2022年我国在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技术上也在不断突破:
2022年9月,昭和电工宣布,他们已成功产出8英寸SiC外延片,并开始提供样品,采用的是自产的8英寸SiC衬底。
2022年4月,天域半导体发布将建设全球首条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生产线,项目计划2022年动工,预计2025年竣工并投产。
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小龙研究团队宣布,已成功研制出单一4H晶型的8英寸SiC晶体,晶坯厚度接近19.6 mm,同时加工出了厚度约2mm的8英寸SiC晶片,相关工作已申请了三项中国发明专利。
……
目前,碳化硅行业,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科研成果也将为我国碳化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推动新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推动中国芯动力!
2023(第三届)碳基半导体材料与器械产业发展论坛
2023年5月16-19日浙江·宁波
扫描二维码
报名注册,参与与活动
2023年5月16-19日,相约宁波,参加与第三届碳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产业发展论坛(CarbonSemi 2023),加速探索碳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