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华为汽车BU的传闻不断。
首先,在人员调整方面。2月初,网传“华为汽车BU COO王军已被停职,余承东将全面接管华为汽车业务”,为此“华为终于要造车了”的热议四起。
对此,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汽车BU CEO余承东回应道:“这只是正常的人事调整变动,方向上没有变化。”其还将网传“此次管理层的人事调动”和“汽车业务进展不顺”的各种质疑,定性为“网上瞎炒作”。
随后,又有消息称:华为和江淮汽车合作造车的项目已在有序推进中。
此消息的来源是中建六局联合体中标安徽肥西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EPC项目,中标额约15.44亿元。而且,该项目建成后将用于华为与江汽集团共同开发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汽车。
此后,就有业内传闻称,工厂完成后生产车型级别为“紧凑型至中大型”,可适应Sedan(轿车)、SUV、MPV、Crossover、Sporty等各类车型的共平台开发,达到年产3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能力。
另外,江淮与华为所推出的新车价位区间在20万-35万元,对标中高端市场,并将进入华为门店进行销售,最快将于今年第三、四季度上市。
但近日,余承东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重申华为不造车,且阐释了华为选择当下造车模式的逻辑。
据悉,华为汽车业务有三种模式:标准化的零部件模式、HI 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与智选车模式。余承东表示,后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智选车模式由华为主导、华为参与最深、直接对产品成功负责;而HI模式则由车厂主导,华为为其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余承东认为,车厂已经有造车能力,华为不会再去建厂、买生产线,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华为没有造车资质和造整车的人员,但能够提供软件、设计、体验与质量管控。
谈及市场竞争时,余承东称华为主要致力于研发中高端产品,不会涉足20万以下价格区间的市场,他希望未来华为能够和伙伴们一起共同做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此外,余承东提到,华为车业务(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的目标,需要帮助车企卖出100万辆汽车。
余承东认为,未来中美汽车品牌的竞争核心在于汽车各个部件的智能化升级。他表示,未来2-3年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窗口期,华为必须在这个时间窗口内紧抓机会。
余承东强调,华为在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需要和伙伴们一起努力,成立生态联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他相信,和华为合作最紧密的几家车企将成为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少数企业之一。
微信号|半导体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