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芯”分享
安谋中国高管大换血时的“不裁员”计划被打破。
来源 I 物联网智库
图片来源 I 网络
据路透社援引三位知情人士爆料称,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半导体IP技术厂商安谋科技(Arm中国)上周裁员了90-95人,以应对今年充满挑战的业务前景与情况。
报道称,此次Arm中国被裁员的大多数是研发工程师,主要涉及SoC、HPC两个团队,并且这两个团队的业务负责人也在被裁范围内,其余的研发团队也将有小范围的裁员。至于裁员的赔偿比例则为“N+3”。截至目前,Arm中国仍拒绝置评。
早在去年3月,Arm就曾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2%-15%,大约涉及1000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是在英国和美国工作的员工。彼时,Arm在声明中称:“与其他公司一样,Arm也在不断审查商业计划,确保公司在市场机遇和成本约束之间取得合理平衡。不幸的是,这次裁员计划涉及Arm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员工。”
而安谋中国本次的裁员更像是重复了去年的故事。2022年2月,Arm母公司软银公布该财年第三季度营收业绩时宣布了拟在截至2023年3月的财年内让ARM上市的消息。所以对于随之而来的裁员,业内人士猜测为是为了公司上市而铺路。当时“逃过一劫”的Arm中国,在软银2月7日公布季度财报后突然传来传来ARM中国裁员的消息,更像是时隔一年的“补刀”。
先清障,再提速,一切为了IPO?
公开资料显示,安谋科技的前身为“Arm中国”。2018年4月,Arm公司中国业务完成分拆,中方投资人与软银集团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作价100亿元估值,合资公司由中方控股51%,外方持股49%,并且厚朴投资和安创基金作为中方的投资人代表,以一致行动人身份进入安谋科技董事会,共同管理和指导51%的中方股东之多数表决权。Arm中国官网显示,该公司员工总数超过9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5%,研发产品覆盖了SOC、HPC、CPU、AI、多媒体、ISP、VPU等。
过去几年,安谋科技的第一任董事长兼CEO吴雄昂历时两年“罢免”事件吸引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吴雄昂与Arm集团之间存在长期矛盾,矛盾之处就在于对安谋科技的定位属性上,双方争执不清到底安谋科技是Arm的合作方还是子公司。始于2020年的“罢免案”中,Arm集团曾经提到,吴雄昂的行为已经危害到了安谋科技的发展、公司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对于具体的事项并没有公布。
时至2022年,英伟达因交易遭遇“重大的监管挑战”而宣布终止收购Arm,软银将Arm出售给英伟达的交易已彻底宣告失败,软银开始寻求将Arm公开上市。
而吴雄昂对安谋科技的长期控制,给软银及其创始人孙正义形成了阻碍,也成为Arm寻求明年公开上市的不可控因素之一。因为对于软银而言,推动Arm上市进程,势必要进行财务审计,这就要求Arm必须解决安谋科技的控制权问题。
2022年4月,根据工商信息显示,安谋科技已经完成了工商信息变更,其法人代表已经由吴雄昂变更为了刘仁辰。吴雄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软银和Arm不断通过外媒向安谋科技和他个人“泼脏水”,但真实的情况是软银为了通过此举来掩盖自身的问题,以及报复其拒绝配合他们做违法行为,同时他还表示:“资本不能凌驾于中国法律之上。”
安谋科技方面则正式发布官方新闻稿,宣布其董事会依据公司章程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一致决议,决定聘任两位联席CEO,分别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仁辰博士和软银愿景基金管理合伙人陈恂,并依法完成工商登记。安谋科技还在声明中表示:“安谋科技将秉持初心,与Arm公司保持紧密合作,并携手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在支持中国科技产业创新之路上砥砺前行。”
Arm也在声明表示,此举对Arm在中国的生态系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安谋中国仍将继续作为Arm授权其IP给中国授权客户的主要商业分销渠道。但据第一财经报道,吴雄昂方面则表示,争议仍未解决,针对董事会的“单方面”罢免,已经提出“行政复议”。
而彼时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转让会让Arm与安谋中国的直接股权关系发生重大转变,其专利授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质疑。据《财经天下》周刊报道。Arm公司对此回应称,Arm仍将致力于服务中国市场,维持安谋科技作为一家多数股权由中国投资者持有的公司独立运营。也有相关人士指出,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安谋科技独家且永久地拥有在中国授权并销售Arm知识产权产品的权利。同时,中国合资公司还拥有完全独立的自主研发权利,可开发兼容Arm架构的CPU以及独立架构的其他处理器,并可将其反向授权给Arm。风波平定后,安谋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刘仁辰在员工大会上重申了公司在未来的运营中会坚持“四不变”原则,再次明确了自主研发权利。
其实,软银急于推进Arm上市原因非常清晰。软银集团的最新财报显示,由于软银“愿景基金”业务受到科技市场低迷的影响,软银第三财季净亏损7834.15亿日元(约合59.28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290.48亿日元(约合2.22亿美元)。报告期内,软银愿景基金投资亏损达到7303.6亿日元(约合55.78亿美元)。软银愿景基金部门第三财季亏损6600日亿元(约合50.4亿美元),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亏损。
而Arm是软银旗下为数不多取得业绩正向增长的公司。根据Arm发布的最新财报,第三财季Arm授权许可业务营收达3亿美元,同比增长65%。Arm还与四家重要客户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权利金营收达到4.46亿美元,同比增长12%。所以,软银不惜一切代价推进Arm早日上市显然是为了自救。
今年2月,软银CFO重申公司计划在2023财年进行Arm上市的推进工作。Arm方面称考虑在纳斯达克、纽交所或伦敦上市,尚未做出决定,同时表示IPO准备工作“进展良好”。对于安谋中国的突发裁员,有分析称或许与Arm为了加速IPO计划有关。
“挑战”已经显形
对于路透社报道中提及的Arm中国本次裁员的理由“应对充满挑战的业务前景”,这在全球半导体企业的裁员动作中均有体现。今年以来,半导体产业上下游厂商中进行了数百人乃至上千人规模裁员的企业有美国思科、英特尔、3M、高通、新思科技、泛林等,从这些细分领域龙头裁员动作中可见全球半导体需求的萎靡。
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23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将下降近4%,至5960亿美元。Gartner研究业务副总裁Richard Gordon表示:“半导体收入的短期前景已经恶化。全球经济和消费者需求的减弱将对2023年的半导体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从需求侧来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下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分析师Sanyam Chaurasia表示,2022年末,全球主要市场的手机出货量均大幅下滑,三星、苹果等均受重创。亚太地区和欧洲在2022年第四季度的市场表现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头部市场的库存积压严重。
究其原因,在手机SoC逐渐成熟下,由于长期缺少杀手级应用,致使消费者换机欲望降低。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高通营收为94.6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5亿元),同比下降12%;净利润为22.35亿美元,同比下降34%。联发科同期录得营收新台币1081.94亿元(约合人民币244.亿元),同比下滑15.9%,创两年新低。
在国内市场,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2月,中国智能手机SoC市场销量环比、同比均出现回落,整体市场终端销量环比下降约24%,同比下降约20.5%。
尽管Arm没有披露2022年财年Arm中国业务的具体收入,不过Arm首席执行官雷内·哈斯(Rene Haas)曾表示,Arm中国合资企业约占公司总收入的20%。同时也强调了,如果没有中国合资企业的表现,去年Arm也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相关数据显示,安谋科技在国内的授权客户超过300家,合作伙伴芯片出货量累计突破250亿片,95%的国产SoC基于Arm处理器技术,累计芯片出货量突破250亿片。
这得益于ARM本身强悍的研发能力,以及安谋中国保持的“独立性”让其在如今地缘政治影响下仍能取得Arm向中国的专利授权和技术服务。吴雄昂曾表示,Arm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将Arm技术真正落在国内,并且通过大力发展自主研发,提升产业链的安全自主。换帅后,对于外界关于安谋中国自主研发体系的关注,刘仁辰曾表示,Arm中国在坚持大力投入自研IP的同时,也将与Arm公司紧密合作推进技术落地。
过去几年,安谋科技在人工智能、CPU、信息安全、多媒体等多个重点领域多点开花,推出了“周易”NPU、“星辰”CPU、“山海”SPU、“玲珑”ISP和“玲珑”VPU等多条自研IP产品线。但据芯智讯报道,对于安谋中国自研产品与Arm之间的知识产权问题尚且纠缠不清,自研IP与Arm之间存在客户资源方面的竞争。同时,这些自研产品的回报率如何我们尚不知晓,这也许也是安谋中国此次裁员的依据之一。
总体来看,在智能汽车、物联网等方面的尝试为Arm应对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下滑带来的风险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2022年11月,Canalys分析师曾指出,Arm架构SoC进展迅速。四年后Arm架构将占据云服务器市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占据PC市场30%份额。而Canaly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teve Brazier表示,“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也是一个改变行业的事件,只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尽管如此,全球经济低迷和相关科技股暴跌仍让Arm的IPO之路充满不确定因素。Arm投资者关系主管伊恩·桑顿曾在去年11月的一封信中写道,由于对市场的担忧,Arm的公开上市计划已从2023年初推迟。如此看来,被裁掉的员工或许都是ARM上市之路的“牺牲者”。
写在最后
在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裁员已经成了一种“常态”。数据追踪网站“layoffs.fyi”显示,2023年以来,全球知名科技企业裁员整体人数已接近十万人。上文提及的半导体行业裁员中,不少公司都裁掉了工程师。技术是否还是“铁饭碗”,红利被哪些行业吃到了,未来又将如何转变,一切仍未可知。
*免责声明:本文由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芯潮IC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芯潮IC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芯潮IC Group/
插播一条广告 📢
芯潮IC 愿意为群友搭建沟通和传播的渠道,除提供干货分享外,还可以免费帮忙发布商业需求、异业合作、求职招聘……谢谢各位同行的捧场,也希望我们的文章和服务对你真的有帮助,一起“芯”向未来!
扫码添加芯潮IC编辑「叙白」
入群聊聊行业八卦~
推荐阅读
深度解读丨
2022年,“芯”事重重
深度解读丨
Chiplet,拯救国产“芯”命门
深度解读丨芯片人的2022:
熬过缺芯潮,死于去库存
深度解读丨
又一所IC圈黄埔军校即将建成
深度解读丨
风口浪尖的ARM,进退两难
深度解读丨
杭州,网红“芯”城的崛起之路
深度解读丨
摩尔定律,枯木逢春?
深度解读丨
疯狂融资的EDA,开始考虑并购了?
深度解读丨
我,35岁芯片人,年薪100万
深度解读丨
断供风波背后,国产GPU走到哪了?
更多精彩,点击关注
芯潮IC
微信号|xinchao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