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姆斯咨询介绍,硅光子技术前景备受看好,台湾奈微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奈微光)领先德国和日本,成功开发全球第一款中远红外光四合一硅光子传感芯片,顺利募得资金度过难关,3年后拟挑战股票挂牌。
奈微光其中两位创始人张坤昱(左)、陈孝昌(右)一手让硅光子技术从校园实验室走向商用市场
奈微光的公司特点
三个不同背景的专家联手成立奈微光,只花了三年的时间,成功开发且量产全球第一款中远红外光四合一的硅光子传感芯片。就连德国、日本大厂都做不出来,奈微光是怎么办到的呢?故事要从台湾大学光电所说起。
硅光子芯片,从研发到量产
这三位创始人,第一位是技术的灵魂人物林清富,曾任台湾大学光电所所长与国家实验研究所副院长,目前是台湾大学电机系、光电所和电子所特聘教授。奈微光的技术就是出自于台湾大学光电所,除了林清富之外,台湾大学前校长李嗣涔等教授也负责一部分的技术研发。
第二位共同创办人,则是人脉丰沛的陈孝昌,曾担任IBM前大中华创新事业群总经理与资讯部门首席顾问,最擅长公司营运策略规画,也是让技术能够募得资金走出校园的推手。
有了技术、营运策略,把产品做出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负责人则是第三位共同创办人张坤昱。他在联电集团拥有20年的资历,成功将实验室的技术走上商品化,把一颗2.5cm × 2.5cm大的芯片缩小到标准尺寸0.2cm × 0.2cm。
回首三年来的创业路,张坤昱感慨地说,“身家都投下去了,一定要成功!没想到2019年底疫情爆发,晶圆厂产线满载,根本没空理我们,只能靠著当初累积的人脉,一步一步让产品做出来。”言谈中尽是难以言喻的艰辛。
“2021农历年,当芯片在实验室里终于有了信号时,真的令人为之振奋。”陈孝昌感动地说。他表示,本来资金已经快烧光了,直到去年4月首次举行产品发表会,宣布成功开发与量产硅光子芯片的消息一曝光后,表达投资意愿的电话就纷至沓来。
陈孝昌透露,当时接到多家大咖级的投资洽询,就知道这个技术有市场发展性,潜藏著庞大商机。因此,2021年公司增资,短短4周内就募集了2.2亿元新台币,而且全都是个人投资。
“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陈孝昌引述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说的一段话,这是商业演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如同我们三个傻子看到大家看不到的机会,之后还被多人视为骗子看不起”。因为,在此之前,这一颗基于CMOS工艺的四合一硅光子传感芯片,全世界还没有一家科技厂商做得出来。
事实上,中远红外光技术已存在多年,但过去只有化合物半导体的材料才能具备发射及探测长波长红外光线的特性,且不同波段须使用不同类化合物半导体,导致成品在成本与价格上过于昂贵,往往一颗芯片动辄上百美元,因此通常只会运用在高端科技产品或是军工航太上,无法普及于一般消费类市场。
奈微光的重大突破在于以硅为材料,制造成本上具有竞争力,不同于德国nanoplus、日本Hamamatsu Photonic,甚至是英国新创Rockley Photonics,都是以化合物半导体为材料。再者,硅光子不但能快速处理光谱信号,还可缩小模组尺寸做到比米粒还小,在功率消耗上也能够降低很多倍。
突破材料限制,潜力看好
自从2021年4月首次发表后,时隔1年半,奈微光于2022年10月20日发表全球独家四合一硅光子传感芯片,已送样给数家客户,正式进入可量产阶段。这颗硅光子芯片可以同时出现四个或多个不同的中远红外光波段,探测范围更广泛且精准,除了用于可穿戴设备监测人体生理信号之外,甚至可以用于居家、工厂安全进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乙烯等气体浓度的检测。
举例来说,交通部曾统计,车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驾驶分心或疲劳,造成的交通事故每年约有数10万起,未来可以通过硅光子传感芯片的检测,显示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或是驾驶的酒测值,凭借硅光子传感芯片的辅助有效减少事故发生。
电动汽车也是一个全新的商机,当锂电池运作异常时会释放出气体,硅光子传感芯片也可以检测出来。
软银创办人孙正义曾预估,到了2035年,每一个人身边都有100个物联网设备,奈微光以硅光子传感技术,瞄准“身体物联网(BODY IoT)”市场,下一步就等量产的规模放大,3年后挑战股票挂牌的新里程碑。
延伸阅读:
《半导体光子集成电路(PIC)技术及市场-2022版》
《光谱成像市场和趋势-2022版》
《新兴图像传感器技术及市场-2023版》
《VCSEL专利态势分析-2022版》
《VCSEL期刊文献检索与分析-2022版》
《传感应用的VCSEL技术及市场-20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