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人鼓吹ARM是中国CPU实现自主可控的希望之光,并千方百计把国产ARM CPU与自主CPU划等号,挖空心思将ARM CPU打入政府、金融、通信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然而,从实践上看,国产ARM CPU是建立在ARM的底层技术之上的,在技术上很容易被釜底抽薪,从商业上看,综合性能、生态、成本等因素,ARM CPU没有任何优势,正是因此,这些国产ARM CPU虽然PPT吹的天花乱坠,但自始至终基本在政府、国企、银行等体制内市场跑马圈地。
所谓国产ARM芯片自主可控是皇帝的新衣
由于一些企业体量大、能量强,具有很强的舆论操控能力和很深的政商背景,因而可以指鹿为马,将ARM CPU包装为自主CPU,并在信创市场依靠各种手段抢单,以非自由市场竞争,非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攻城略地。
从实践上看,ARM并不靠谱,对中国也算不上友好。早在数年前,ARM就遵守美国禁令,先后对两家中国通信企业进行了制裁。由于在设计上受制于ARM,在制造上均受制于台积电,受美国制裁令的影响,某通信大厂的ARM芯片直接绝版,该公司用于信创市场的ARM芯片也因此断货。
2022年12月,Arm宣布已经拒绝向中国企业出售先进CPU芯片设计 IP——Neoverse V1 和 V2产品,涉及一大批中国芯片企业。也就是说,ARM仅向中国出售上一代IP核,最新的IP核将与国内ARM CPU公司无缘,这对于寄希望于“搭便车”的国产ARM CPU公司而言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CPU行业技术迭代快,技术迭代1-2代后,老一代的技术就彻底市场竞争力,这对于高度依赖ARM IP授权的国内ARM CPU公司而言,无疑是宣判了死刑缓期2年执行——2年后,这些公司投入巨资打造的ARM芯片将成为工业垃圾。
如果说之前这些例子是基于国际政治,那么纯粹在商言商,ARM也不是一家可以倚仗的上游公司。
2022年8月,ARM在美国特拉华州的地区法院起诉高通,指控高通公司未经许可使用ARM的知识产权。ARM诉讼高通,主要是希望与高通重新谈判,以获取更高的许可收入。日本软银以31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ARM,即便不计算利息,收回投资需要88年。投资人是趋利的,因此就有了ARM之后一系列资本运作。
先是成立ARM China,然后试图让ARM China上市,只不过未能成功。再是试图把ARM出售给英伟达,只是天不随人愿,英伟达对ARM的收购以失败告终。最后是试图让ARM IPO,为了顺利IPO,ARM还空降高管,把执掌ARM China的吴雄昂踢出局。就目前来看,ARM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并没有为投资人带来直接的、可观的回报。
在资本运作屡次碰壁的同时,ARM的成本支出大幅增加,从2015年到2020年,员工人数翻了一番,调整后的EBITDA从高于总支出变为几乎为负,这就使ARM现有的商业模式无法让投资人满意了,必须要调整授权方式和授权费率,当高通在收购NUVIA后,ARM借机起诉高通,要求高通按照ARM与NUVIA协商的费率支付授权费。
ARM与高通的诉讼对于中国厂商而言是神仙打架,短期没有多少影响,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则能从这次诉讼和ARM、高通的相关声明中发现ARM路线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ARM授权存在风险。根据高通公开的诉讼材料,ARM授权的授予和终止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权,对于NUVIA这样的小公司,ARM可以终止与NUVIA的ALA和TLA协议。对于高通这样的巨无霸,ARM则能在授权到期后断供。过去,由于高通、苹果,以及国内ARM阵营IC设计公司与ARM之间的授权协议非常神秘,外人无法知晓授权具体内容,以及到底有多少效力,这使得国内很多ARM CPU公司在买到ARM授权后标榜自主,从本次诉讼暴露出的资料来看,ARM可以任意终止授权,或者在授权到期后断供。国内ARM CPU公司声称买到ARM授权就等于自主,无疑是拿鸡毛当令箭。
第二个问题是知识产权归属。NUVIA获得ARM的ALA授权后开发了Pheonix,高通耗资14亿美元收购了NUVIA,但对于NUVIA设计的 Pheonix,ARM居然认为高通无法自然获取,将任何NUVIA设计、权利或许可转让给高通,都需要ARM事先同意。收购的内核需要看ARM脸色也就罢了,ARM还要求限制高通员工从事定制 CPU 设计工作的能力,那些曾经有权访问ARM机密信息的员工要等三年才能在高通从事CPU架构设计工作。这等于是收购的核心用不了,收购获得的人才要3年后才能工作,真可谓收购了一个寂寞。
过去,有观点认为,ARM不会杀鸡取卵,不考虑制裁因素,中国CPU走ARM路线是靠谱和安全的。如果说上次ARM制裁中国通信公司,以及不再向中国出售是基于国际政治,那么这次ARM起诉高通则是因为赤裸裸的商业利益。
当ARM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欣欣向荣之际,ARM与高通等公司的矛盾可以被行业的高增长所隐藏。当智能手机市场逐年萎缩,新开辟的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又没有产生足够大的回报,且ARM的基本盘正在被RISC-V蚕食的时候,ARM就暴露出其狰狞的面容。即便是强如高通,也要被ARM以技术授权相要挟。
高通体量巨大,有强悍的律师团队,在美国有很深厚的政商关系和游说团队,高通能够这么干,不代表中国ARM CPU公司也能有这种待遇。当中国ARM CPU公司做大做强有油水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打包票ARM不会故技重施,要求提高授权费率屠宰肥羊。
国产ARM CPU IPC多年原地踏步 自主性和商业性双输
就SPEC06测试成绩来说,某款ARM CPU当前的CPU产品,IPC仅酷睿11代的1/2,频率也只有1/2,单核性能也就是1/4。
某ARM CPU下一代新核心,2019年就已经存在于PPT上,每年都把PPT拿出来讲至少一次。
在某ARM CPU最近的PPT上,新核心已经迭代了三次,每一次数据都有提升,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实物产品。
某ARM CPU 在2015年的PPT上,SPEC CPU 2006的整数测试成绩就已经是9.6/GHz,但有产品的最新型号仍然是6.x/GHz。
目前的国产CPU已有的产品中,单核性能最高的是海光。次之是龙芯,龙芯最新的CPU IPC与接近Zen2,但CPU频率要比海光低一些。龙芯单核性能约是11代酷睿桌面CPU的1/2,也就是接近某ARM CPU单核性能的2倍。
桌面、服务器CPU的市场,特点是赢家通吃。
目前,信创市场中的两家ARM CPU公司,算是引进ARM技术的“前浪”,一家引进ARM技术早一些,其CPU核为A57级别,另一家引进的晚一些,CPU核是A76级别,基本与技术引进时ARM的公版架构水平相当。
耐人寻味的是,之后这两家公司CPU的IPC就基本原地踏步了,某司于2022年推出的盘古900,IPC还出现了倒退,CPU单核性能不如龙芯5000的一半。由于国产ARM CPU已经陷入了同质化浪潮,谁能买到ARM更好的IP和台积电更好的工艺,谁就能拿出更好的产品,这就使一旦国产ARM的“后浪”用更新的ARM IP设计出SoC后,国产ARM CPU中的“前浪”只能靠政策保护生存,在市场上会失去立足之地,比如阿里的5nm ARM CPU,正常的市场竞争,两家“前浪”ARM CPU公司根本不可能赢。
现在“前浪”ARM CPU缺少竞争者的原因,是因为ARM的桌面和服务器生态还非常不完善。阿里、亚马逊、谷歌等等做的服务器CPU主要用来满足自己的业务需求,而没有对外公开销售。
他们自己做ARM服务器CPU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批量很大,购买ARM的IP攒个CPU再自己找代工厂生产,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成本比买别人的CPU要低得多。
他们没有公开销售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国产替代市场他们进不来,而外部市场很少有对ARM服务器的需求。有大量需求的就自己做ARM CPU了,也不需要买。
只要某ARM CPU继续努力,借助国产化替代的力量,做好ARM桌面和服务器软件生态。使普通用户和企业也产生对ARM桌面和服务器的需求,竞争者就会很快出现。事实上,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ARM初创企业。
国内的ARM桌面和服务器CPU企业,有能力把ARM桌面和服务器的市场培育成熟,然后再拱手相让给国外的竞争对手。比如某ARM CPU,如果他不能自主研发性能高于国际主流的产品,也不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ARM高性能IP,不能以更便宜的价格流片生产,那就以后就只能蜷缩在国产替代的特殊市场里苟延残喘。
如果要强调自主研发,那么ARM架构授权就是制约国产CPU竞争力的手段。当国外的竞争对手都支持ARMv9或者更高的版本时,国内还在使用ARMv8架构的产品,就必然与主流的软件生态脱节,竞争力被削弱。
也不能幻想基于ARM扩展扩展自己的指令,形成独立的软件生态。因为ARM不允许对指令集的私有扩展,只有部分嵌入式CPU的IP允许通过挂载dsp等形式扩展功能。
某ARM CPU之所以支持国密sm3、sm4扩展指令集,是因为ARM在v8.2中增加了sm3、sm4的扩展指令。是ARM增加了指令后某ARM CPU才能用,而不是某ARM CPU先做了,ARM再把它收入v8.2版。顺序必须要搞清楚,未经ARM同意,谁都别想分裂ARM生态。
可以说,当下国产ARM CPU“前浪”有几个重大缺陷:
一是技术上存在被ARM釜底抽薪的风险。
二是发展上受制于人,只能亦步亦趋跟着ARM走,无法另起炉灶。
三是性能偏弱,面对海光毫无还手之力,面对阿里等国产ARM“后浪”也是不敌。面对龙芯新一代桌面CPU也是无力抵挡,在服务器CPU上也是靠核心数量优势才与龙芯持平。
四是生态不行,ARM生态与龙芯生态比是难兄难弟,就信创市场来说,各家CPU都能用,但在商业市场(桌面、服务器),X86才是王道,ARM基本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力。
一句话,国产CPU中,自主性最强的是龙芯和申威,性能、生态、商业化前景最好的是海光,国产ARM CPU则是自主性和商业性双输。
海光、龙芯和申威最具潜力
从ARM起诉高通的例子来看,即便不考虑政治因素,ARM授权的商业风险依旧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何况从高通公开的诉讼材料来看,ARM正打算改变授权模式,这对于国内ARM阵营公司而言,不是好消息。
国内ARM CPU公司就法律团队和在美国的人脉、影响力方面都和高通有差距,高通尚且如此,国内企业很难在法律纠纷中比高通表现的更好。可以说,ARM路线的风险很高,对于那些对自主性有较高要求的领域,不适合推广ARM CPU。
国产ARM CPU在性能和生态上被海光碾压,在单核性能上被龙芯超越,仅在多核性能上依靠64核打32核的方式取得与龙芯旗鼓相当的位置。在2023年龙芯6000系列问世后,国产ARM CPU 64核打32核的套路也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国产CPU中最有潜力的是海光、龙芯和申威。海光的潜力是商业化,可以快速替换美国的X86 CPU,是当下替换英特尔和AMD的最优选择。
龙芯的潜力在通用领域自主性最强,对于有较高安全需求的行业,龙芯是最佳选择,而且龙芯致力于构建中国版Wintel的计划非常宏伟,也非常吸引人,一旦建成这个体系,就可以把英特尔、AMD、微软等国外寡头赶出中国市场。
申威的潜力在于国家重器,虽然申威在通用方面芳踪难觅,但在国家重器方面功勋卓著,在中美科技争霸的大舞台上,必然会有申威的一席之地。
对于那些商业化不行,自主性不行,发展受到限制,CPU IPC多年原地踏步的ARM CPU,还是早死早超生吧,如果没有政策保护,华芯通就是这些ARM CPU的最后归宿。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如今,谁行,谁不行,已经显而易见,应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让庸者无法靠关系赚的盆满钵满,让能者能够纯粹靠技术获得订单。
中美竞争日趋白热化,时间已经不多了,还是尽早把资金、人力和市场交给那些真正具有潜力和活力的国产CPU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