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受到电子消费市场和美国芯片管控的双重影响,芯片进口出现了下降的现象。
近日,海关公布了2022年芯片进口数据情况。据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5384亿件,比 2021 年下降 15%。按价值计算,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4156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下降5%左右。而2021年中国芯片进口量增长16.9%,2020年增长22.1%。
据悉,自2004年以来,中国芯片进口基本上处于上升的趋势(2019年芯片进口规模下降2%左右)。2022年中国芯片进口数量,进口金额下滑最严重的一年。从这些数据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事实:国产化和市场萎靡。
芯片国产化任重道远
最近三年,中国芯片进口持续上升,2021年芯片进口更是高达4397亿美元,即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2022年芯片进口仍然高达4156亿美元,进口芯片支付的费用相当于2022年进口原油和铁矿石的总和。
2022年,中美在芯片上的博弈趋向激烈化。从芯片联盟、芯片法案,到半导体设备和先进芯片出口管制,美国加大了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打压。在美国贸易制裁的背景下,特别是对用于人工智能开发计划和超级计算机等类型的半导体的出口施加了限制,中国再也无法获得一些用于中美重点科技领域竞争的先进芯片。
基于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贸易制裁风险,中国企业也加快了国产化芯片研发以及本土化芯片的应用,导致了部分芯片的进口。然而,由于中国无法生产先进工艺芯片,国产化芯片主要集中于中低端芯片领域,虽然芯片数量规模上出现了一些正向反馈效果,但从芯片价值规模上变化不大。
以2021、2022年芯片进口数据为例,2021年中国进口芯片6354.8亿个,相比之下2022年仅有5384亿,少了970亿个,下滑了15.3%,但金额只减少了240亿美元左右,仅下滑了5%左右。这两组数据也表明中国正在为进口支付更高的单价。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大陆的芯片自给率将提升至25.61%(很多都是低端芯片)。
为了进一步提升芯片自给率,未来几年中国大陆晶圆厂将持续扩充产能,但半导体设备特别是前道设备国产化率较低,比如涂胶显影、薄膜沉积、量测等环节。从细分设备来看,2022年1-10月中国产化率高于30%的设备有去胶、清洗、刻蚀,国产化率在20%-30%的有CMP、涂胶显影、薄膜沉积、热处理、量测,国产化率低于10%的有离子注入、光刻设备。
在地缘危机和逆全球化浪潮下,供应链安全迫切性提升,将倒逼中国半导体设备零部件进一步进行突破。整体来看,中国半导体国产化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电子消费市场萎靡也是芯片进口重要原因
2022年,全球电子产品需求减弱也是中国芯片进口减少的重要原因。2022年,消费电子同时面临下游需求疲软、技术创新不足以及疫情停工等多方面因素困扰步入寒冬,传统收获季三、四季度行情不见改善,预期进入谷底。
其中,智能手机就是电子消费市场的“晴雨表”。Strategy Analytics曾预计,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下降10%。下行轨迹将持续到2023年,但年增长率将改善至-5%。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仅为2.2亿部,同比下降了21.9%。其中5G手机在今年的1-10月份中,总计出货量1.73亿部,同比下降17.7%。
因此,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特别是以智能手机、PC等电子消费品市场下跌的影响,半导体行业行情也有所下跌。不过,在智能手机出货增速触底,库存或随之去化并出现逐渐恢复的现象。
根据IDC数据,2022Q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3.02亿部,同比下降10%,处于历史相对低位,2009年至今,仅2020Q1和2020Q2增速低于-10%。因此,有机构预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增速或已触底,有望底部盘整后实现反弹。中国智能手机2022Q3出货7110万部,同比下滑12%,较2022Q2降幅收窄。据联发科和台积电等企业表述,预计库存或在2022Q4下降,2023上半年回到正常水平。
不过,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 (WSTS)的预测可能对2023全年发展态势“泼了一盆冷水”。按照(WSTS)的行业预测,2022年全球年销售额将增长4.4%,2023年将下降4.1%。那么,这也代表着2023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仍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因此,从以上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半导体产业形势依然严峻,芯片进口数量的减少,并非完全是国产替代的利好,或是部分人所吹嘘的“国外芯片厂商的噩梦到来”,而是仍有严重的依赖进口危机。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市场并非中国芯片扩产的唯一影响因素,还有产业链供给自主可控性的考量。中国半导体产业需不断提升芯片自给率,否则将继续被迫接受仰人鼻息的芯片价格和无理的芯片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