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丨国资委:2023加大新基建投入

原创 AI芯天下 2023-01-10 20:30

·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等行业

欢迎各位客官关注、转发






前言

党的二十大对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作出了安排部署。


未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在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带动新型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数字、智能、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所在。


作者 | 方文
图片来源 |  网 络 



国资委提出在2023加大新基建投入


1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2年国资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工作任务。


会议明确了2023年国资央企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被列入其中。


具体包括: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加大对承担重大攻关任务、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考核支持力度。


积极参与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稳量提质,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国工匠等。


会议还提出,2023年将聚焦国家重大项目、产业链强基补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实施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推广应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2023年是[一带一路]10周年的关键节点,再叠加国企国有资产重估的大逻辑,所以基建链条值得关注。


国资委提出,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引导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投向。


实施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组织系列对接活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制定节能环保、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布局结构调整指引。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在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方面,国资委指出,要探索市场化的国有资本权益补充机制,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有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作用。


此外,国资委还提出,要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要更好促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今年基建投资重点方向


①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近期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其中提出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建设,增强区域间、城市群间、省际间交通运输联系。


预计明年区域间的连接线建设、重点城市群的城际铁路网等方向将成为发力方向之一。


②能源投资:新旧能源建设预计将持续加码、新型电力系统将加速构建,展望今年在保障能源安全及稳增长等因素共同驱动下,国盛证券预计我国能源基建投资将维持高景气。



将成为[专项贴息再贷款]最主要的投入方向


政府主导的定向刺激主要方向,或将与高质量发展与供应链安全等密切结合,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


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


这意味着:新型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与新基建将成为[专项贴息再贷款]最主要的投入方向。


除此之外,老基建方面,考虑到城投2023年债务进入集中到期高峰,国家亦或将成立新的投资主体,在西部基建、水利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


在留足空间方面,除去关系国家安全的以及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设施以外,其余的新型基础设施主要给民营资本、境外资本等社会资本留下了更多的投资空间。


放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准入门槛,同时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为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2023年稳增长仍需基建支撑


基建[逆周期]调节作用突出。能源(电力热力)、水利、市政设施三方面基建增速快,是基建的主要拉动项目。


2023年基建投资仍强,高基数导致增速或小幅回落至8%,但2022-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仍有10%左右。


一方面,在专项债难以继续大幅扩容背景下,预计2023年预算内资金对基建支持将减弱。


另一方面,准财政举措余粮仍充足,政策性银行信贷、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仍有加量空间。


预计2023年政策性金融工具仍有增量空间,结合2022年政策性工具的持续杠杆作用,撬动的新增基建投资规模在2万亿左右。


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较2022年呈现小幅回落,但总体维持积极增长态势。


从节奏上来看,预计表现呈现出一四季度偏低,二三季度偏高的态势。



投资方向或将更倾斜新型基础设施


2022年基建扩张力度历史罕见,2023年基建投资需求仍强。


不过相较于今年,未来的基建投资方向上,或将更加倾斜于新型基础设施领域。


融合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创新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对于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的方针,发改委提出总体考虑突出五个关键词,即创新、融合、系统、便民和安全。


结尾:互联网企业正在迎来政策利好


经济整体有望走出谷底,但复苏基础仍不稳固,基建投资仍需发挥重要稳定器作用,不排除超预期可能。


因此考虑到消费与出口情况,投资仍需在经济修复中扮演重要作用。


基建投资作为由政府主导的调控工具,仍需发挥稳定器作用,预计将保持较高强度,不排除在消费复苏缓慢、出口大幅走弱的情况下,稳增长政策加力,基建投资增长超预期的可能性。


部分资料参考:新浪财经:《展望2023年权益市场,看好基建投资、消费和科技成长链条三条投资主线》,中国证券报:《国资委:2023年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END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18948782064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AI芯天下 聚焦人工智能,AI芯片,5G通讯等行业动态
评论 (0)
我要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