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圈 | 进微信群,加微信: RFtogether521;备注:昵称+地域+产品及岗位方向(如大魔王+上海+芯片射频工程师);在《5G射频前端模组的前世与今生》中,我们讨论了射频前端模组化这一趋势。在与射频工程师们讨论这一话题的时候,有些射频工程师问到:既然芯片都全集成了,那我们射频人是不是要失业了?我觉得答案肯定是:不会。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射频会越来越复杂,需要射频人掌握的知识范围会越来越广,射频人会越来越紧俏。只不过,系统越来越复杂、集成度越来越高之后,对射频人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射频人除了对射频匹配这项基本功熟悉之外,要把复杂的射频系统玩的转,还必须具备足够强的系统知识。为此,我们借5G手机中的射频系统构成为例,抛砖引玉,与大家讨论射频人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系统类知识。随着1973年第一部手机被发明,开启了人类的移动通信时代。在过去50年时间里,移动通信以大约每10年为一个周期快速演进,从1G到5G,手机成为了连接万物的智能中枢。图:移动通信的演进之路
移动终端演进的革命性突破就是无线通信能力。从3G至5G的演进过程中:
- 主要通信频段范围不断展宽,由最高频段的2GHz,已扩展至5.0GHz,在部分毫米波终端中,已经扩展至40GHz;
- 信号带宽不断增加,单载波信号带宽由3G时代的3.84MHz,扩展至100MHz,信号带宽增加近30倍;
无线通信能力的提升要借助射频系统的演进来实现。伴随着通信能力的提升,射频前端方案也变的越来越复杂。下图为3G、4G及5G系统方案的简要框图[1][2]。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呈现简洁,以下方案已经做了非常大程度的简化。但依然可以看到,当前5G方案非常复杂。上一节提到的5G射频前端方案已经比较复杂,但在实际应用中,伴随着不同项目间细节需求的差异,实现方式的不同,方案只会更加复杂,常常让人无从下手。下图为较为典型的5G系统方案图示。此方案只是较为简单的标准系统框图,并且做了大量简化。可以看到,即使这样,大量的电路模块还是让系统理解起来产生了困难。为了理解以上系统方案,我们将系统分为如下几个层次讨论:之所以把天线作为第一层来理解,原因有两个,分别是:- 在手机终端中,天线设计往往是受限的,与手机外型设计相关性强
- 手机通信能力的定义,如频段、MIMO数目、CA、EN-DC、多卡共存及通信系统共存等,与天线设计直接相关
5G手机中,一般根据天线的频率特性和系统需求,将天线以LB、MHB及UHB进行分组。各天线的需求和特性如下:图:天线的分组设计以NSA(n41/77/79与LMH频段做EN-DC)、LTE 4x4
MIMO、NR 4x4 MIMO为约束下,可设计天线如下:可以看到,以上设计中合计需要14根天线,这个天线数目在手机中是很难实现的。这还不包含Wi-Fi,GPS等天线。于是,就需要用到“天线合路器”,将可以合路的天线合路起来。层2:天线合路层
如果每个天线分拆设计,可以得到最为简洁、互不干扰的天线方案。但手机终端中寸土寸金,无法放置这么多天线。并且天线数目增多之后,每个天线得到的净空变小,天线性能也会变差。于是就需要将可以合并的天线进行合并。- 合并带来的隔离度满足系统需求(EN-DC、CA等)
如《5G移动终端天线设计》所述,典型的天线合并设计如下图所示[3]。天线合并主要通过Diplexer来实现。Diplexer中文名一般翻译为天线共用器或者双讯器,是一种将不同频率信号合成后接入天线的装置。在实现上,一般采用LTCC工艺通过设计低通与高通两个滤波器来实现。下图为典型的用于L/MHB与UHB合路的Diplexer框图、LTCC
Diplexer照片,以及频率响应曲线。图:Diplexer的图标、LTCC Diplexer产品照片,以及频率响应在实际应用中,除了Diplexer之外,还有Triplexer(三合一),和Diplexer的功能类似,可以合成三路。Diplexer和Triplexer在相近频带之间的隔离度和带外抑制较差,所以一般只用于频率间隔较大的频段,比如这四种最常用的频率范围:617~960MHz,1710~2200MHz,2300~2690MHz,3300~5000MHz,基本都可以任意组合进行合路。但是有一点要注意:2200MHz(B66
RX)和2300MHz(2300MHz是B40 TRX频点,2305MHz是B30
TX频点,一般北美市场中高端机型有B66+B30 CA需求)由于频率间隔只有100MHz,普通的LTCC Diplexer或者Triplexer带外抑制性能不是太优,一般都用LTCC+SAW(或者BAW)混合工艺实现。还有一点,很多频带间隔更小,比如Wi-Fi 5G 和n79合路,或者Wi-Fi 2.4G和B40(或者B41)合路,这样根本无法用一般LTCC工艺实现,所以另一种形态的器件也诞生了,Extractor (抽取器)。Extractor的功能和Diplexer或者Triplexer一样的,但是每一路都是用SAW或者BAW工艺实现的,这样以保证每一路都有更好的隔离度和带外抑制性能,当然,这样的工艺也会导致Extractor的成本更高,所以一般都是用于中高端设备。天线合路完成之后,就可以结合手机外观进行天线的排布放置。下图为典型的天线放置图例。层3:天线切换层
经过层2的天线合并之后,天线基本上可以固化下来了。但固化下来的天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功能需要多天线之间有相互切换的特性。这些功能主要有:智能天线是指发射天线可以进行主/副天线的切换,当一根天线信号不好时,手机信号就可以切换到另外一根天线进行发射。手机因为握持、放置的原因,天线很容易受到影响,智能天线功能可以大大保证发射信号的可靠性。在一些平台中,智能天线切换的功能被称为TAS(Transmit Antenna Selection,发射天线选择)或者ASDiV(Antenna Switch to Diversity)。SRS是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的缩写,中文名为“探测参考信号”。SRS是利用TDD系统中发射与接收同频互易性,靠发射上行探测信号,来探测中最优的接收路径与接收信道,完成接收性能的优化。与TAS功能一样,SRS也需要用到发射信号在天线间的切换,不同的是,TAS 功能生效后,天线会较长时间驻留在当前天线上,而SRS 是根据协议需求所做的轮发侦听动作,所以在平台应用中,SRS的优先级一般高于TAS。除了TAS、SRS等天线切换外,还有部分功能会临时占用天线。比如,双卡双待方案中两张SIM卡对部分天线的切换使用;或者SUL(Supplementary Uplink,辅助上行)中辅助上行频段借助部分天线完成上行性能的补充。这些都需要用到天线切换的功能。实现天线所连接信号切换的一般是多刀多掷开关,最常见的是DPDT(双刀双掷)开关。DPDT常见的符号表示及其在系统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利用多个DPDT,或者NPNT开关,就可以完成天线切换网络,使射频信号在多个天线间切换。下图为天线切换网络示意图。下图可完成射频信号在四天线之间的SRS轮发功能。
层4:频段开关层
进入5G之后,手机支持的频段数目急剧增加,根据Mobile Expert统计,进入2019年之后,高端手机支持频段数目将达到30个以上[4]。图:手机支持上行频段数目(Mobile Expert, 2022)如此多的射频频段无法直接连接进入天线,也无法进入天线切换网络进行切换。这个时候就需要将这些射频通路先进行一次合路,再接入到天线选择开关、天线合路器、或者直连天线中。通路合路的功能一般通过ASM(Antenna Switch Module,天线开关模组)来实现。在功能上,ASM一般为单刀多掷开关,具体的掷数和分组根据系统方案确定。在连接上,单刀多掷开关的多端口侧连接各频段的发射及接收通路,另一端口端连接后续的天线侧。层5:子路径实现层
到了这一层,5G手机射频系统才拆解到了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射频前端子模块:PA、LNA、滤波器及开关。子路径实现层利用这些子模块,将每个频段的射频通路搭建起来。在通路实现上,根据双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频分双工系统)结构和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系统)结构。在5G协议中,以上两种双工方式均有定义,并且在不同频段上做了区分。FDD与TDD系统在实现上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滤波器带宽较窄带,一般一个频段就需要用到一个滤波器或双工器。而PA和LNA作为有源电路,可以覆盖较宽的频率范围。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会将相近频段的PA用一个宽带PA来实现,再用开关分开,接到不同的滤波器或者双工器上,达到节省PA和LNA通路的目的。以中频段Mid Band中的Band1/2/3/34/39频段为例,具体射频通路实现如下图所示。在子路径实现上,主要有“分立方案”和“模组方案”两种形式。分立方案是指PA、滤波器、LNA等各采用不同的芯片进行实现,再在手机板上组合成完整方案。模组方案指的是芯片厂商利用集成化设计整合能力,将PA、LNA、滤波器及开关等子模块采用SiP(System
in Package,系统化封装)的形式整合在一起,达到节省布板面积,优化射频性能的目的[5]。图:分立方案(a)与模组方案(b)实现的射频前端系统其他考虑
基于以上解构,可以将5G射频系统分解如下模块来理解。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较为标准的系统考虑方式,在实际项目中,还会遇到多频段CA、EN-DC的考量,Wi-Fi、GPS、蓝牙及UWB等共天线的需求,以及要综合考虑的系统干扰等问题,实际系统会比以上示例系统复杂很多。通过以上结构,可以看到不同层的模块有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在具体实现上,一般天线层、天线合路层及天线切换层由手机终端厂商来实现;频段开关层、子路径实现层由芯片厂商实现。不过近年来由于射频前端方案集成度越来越高,一些高集成模组中开始集成天线切换开关,方便系统应用时做开关切换需求使用。过去十年,射频前端不断演进,不管是和天线密切相关的层1至层3,还是与具体通路实现相关的层4与层5,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芯片实现侧,不仅有PA、滤波器等各个子电路的性能演进,还出现了各个子模块多种组合带来的方案变化。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射频前端发生的变化,把握最新的演进趋势,慧智微将层4至层5中的芯片方案、具体实现做了梳理,详情可参考以下材料:- 有关射频前端方案演进
《从4G到5G,射频前端方案10年之路》 - 有关模组化方案的趋势
《5G射频前端模组的前世今生》 - 有关PA技术的演进
《5G射频PA的架构》
《高效率PA设计:从Class A到Class
J》
《5G射频PA的Load-line与Load-pull》
欢迎系统平台厂商、手机终端厂商射频工程师一起,分享层1~层3的技术及演进。除了射频前端芯片侧一直有各种各样技术频繁更新,随着5G应用的增多,设计一部5G手机还需要我们射频工程师从需求收集、方案评估、设计实现、调试及debug、到量产等每个环节都要深度参与,每个环节都在考验着我们射频人对射频系统性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对射频器件及指标理解是否透彻和射频技术经验是否丰富。3G手机开发:总共频段数是个位数,口算即可完成链路预算,主要工作是PCB设计及调试匹配;4G手机开发:单个项目一般十几个频段,较复杂应用场景是DLCA和MIMO,链路预算简单,主要工作是PCB设计及调试匹配和优化MIPI参数;5G手机开发:单个项目二十个频段以上,需支持EN-DC、CA和UL MIMO等场景,链路预算复杂且工作场景繁杂。主要工作是:需求理解、RFFE器件理解、系统框图梳理,链路预算、PCB设计(要考虑很多因素)、单频段性能调试,共存频段性能测试及调试,debug时间长难度大等,整个工作难度及工作量都呈指数级增加。正如5G的愿景所期待,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正在到来。而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一定是基于无线连接的,移动通信技术由2G演进到5G,再到未来的毫米波通信、卫星通信,射频技术不断在发生变革,无线射频技术是移动终端的核心关键技术。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射频工程师的重要性毫无疑问会越来越突显。期待和大家一起,解构射频演进中的系统知识。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慧智微应用团队大量专业的讨论与分析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您觉得射频工程师还必须要掌握什么技能,欢迎留言讨论。对于精彩留言,我们将送上3套《2023慧智微射频百科日历》。
[1]. 从4G到5G,射频前端方案演进十年之路, 慧智微,2021
[2].RF Implementation of Multi-mode
Multi-band 5G UE, vivo, 2018
[3].5G移动终端天线设计,林辉等,中国工信出版社,2021,
[4].RF Front Ends for Mobile
Devices, Mobile Expert, 2022
[5].5G射频前端模组的前世今生,慧智微,2021
——END——
声明: 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射频美学。 本公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网络转载、其他公众号转载、累积文章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