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njusaka
经过20天激战,世界杯最终四强全部出炉。
与此同时,绿茵场外的品牌营销大战也即将步入终章。据伦敦数据分析咨询公司GlobalData表示,中国赞助商对卡塔尔世界杯总赞助金额为13.95亿美元,蝉联赞助金额榜单的首位。一时间,海信打出的“中国制造一起努力”八个字刷屏全球。
世界杯无疑是中国品牌出海的助推器,不仅官方赞助品牌借助世界杯实现全球一致性曝光,押对“宝”的品牌方同样收获了不菲的关注度。比如,携手桑巴军团的TCL,也借势世界杯加快了开拓中东非市场的步伐。通过98英寸巨幕电视、Mini LED智屏等终端产品,TCL抓住了当地消费者聚会看球的习惯。
值得关注的是,扬帆出海的不只是中国制造的终端产品,“中国制造”也一起走出去了。
后疫情时代,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于“双循环”的要求,中国制造企业构建全球产业链势在必行。上述的TCL,除了TCL实业旗下的终端产品,TCL科技的半导体显示(TCL华星)、新能源光伏(TCL中环)两大业务也在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然而,与面向C端消费者的终端产品相比,To B业务的全球化方式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有所不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道路该如何走?
从出海到全球化
中国制造业走向价值链上游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大势所趋。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除了深耕科技,提升产品力以外,探索海外市场,力求扩大外需也成为一道“必答题”。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内循环难以消耗全部的工业产能,制造业必须参与国际循环。
所以,纵使疫情反复,也挡不住中国企业出海的热情。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值达到17.67万亿元,同比增长13.8%。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品牌走向全球,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制造企业正在经历从单纯卖产品到输出工业能力的转变。
以家电行业为例,自90年代以来,TCL、海尔、海信等品牌纷纷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开始尝试自主品牌出海。背靠中国供应链,中国品牌逐渐做强渠道、营销能力。随后,中国品牌通过海外建厂和收购,让产品靠近本土市场,提升竞争力。
1999年,TCL在越南建立第一个海外工厂,在东南亚市场建立业务基础。仅仅4年之后,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彩电生产商之一。到2020年,包括TCL电子与TCL科技的整个业务中,已有50%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近年来,中国品牌全球竞争力加强,经营逻辑也由“出海”转变为“全球化”、“本土化”,开始融入区域产业链。
这种变化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道路,美国企业曾经也走过。
过去,美国企业打造全球化的供应链,自身加大研发、技术投入,占据了价值链的上游。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设计留在本土,制造生产则放在海外。
不过,两国21世纪以来商业发展存在差异性。美国过度的金融创新,让本土实体经济,尤其是高端制造行业越来越“空心化”,所以近年来美国开始强调制造业回流,提出了再工业化。
而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我们的问题与美国恰恰相反:研发和销售出了海,加工制造大部分还在国内。
所以,中国经济要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须更广泛深入地加入全球化进程。中国制造企业需要整合世界资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占据产业价值链上游。
引用TCL董事长李东生的话,过去对外销售、出口产品的模式是“国际化”,全球产业布局,包括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研发甚至全球服务,才是“全球化”。
聚焦优势产业
寻找海外的蓝海
从产品“走出去”到输出技术和标准,是一个国家某行业达到领先水平的象征,也是一家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自完成资产重组后,TCL科技聚焦于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两大核心产业以及半导体材料业务,两大产业都是我国的优势产业。
中国显示面板产业如今的规模已经位列全球第一。根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统计,产业规模与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分别提升到36.9%和63.3%。
最重要的是,在显示面板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国内企业已经突破技术壁垒,与国外龙头齐头并进。近年来,两大A股龙头在全球范围“攻城略地”。京东方长期占据面板行业多领域全球第一。TCL科技则保持了在大尺寸领域的龙头地位,比如,8K和120HZ高端面板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同时,TCL科技正在将优势从大尺寸扩大至全尺寸。
新能源光伏方面,中国光伏产业正在为全球市场供应超过70%的组件。TCL中环领导光伏行业单晶技术创新,成为全球最大的210硅片供货商和全球最大的N型硅片制造商和出货商。2022年上半年,中环光伏材料出货34GW,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深入“G12+叠瓦”的差异化技术路线,TCL中环获得越来越多海内外客户认可。
然而,TCL科技前三季度业绩表现却并不理想,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2022年1-9月,TCL科技营业收入1265.15亿元,同比增长4.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81亿元,同比下滑96.92%。
究其原因,液晶电视面板连续五个季度下行,寒气明显传递到TCL科技身上。由于复杂的外部环境,半导体显示周期修复上行的时点也后延,行业利润率进入周期底部。
另一方面,一年多时间以来,光伏行业与锂电等其他新能源行业一样面临原材料供需失衡的问题,多晶硅料价格持续上涨,产业价值链正在重新分配。
换个角度看,这些问题对于行业龙头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周期调整进一步加剧了行业整合,行业内马太效应将持续显现。
资金相对充裕,海外市场经验丰富的优势被放大,龙头企业优化产能布局,加快业务全球化步伐,方能不错过这一轮周期带来的机遇。
在To B的独特道路中
探索全球化新命题
在三季度报告里,TCL科技明确表示将坚持加快全球布局的经营策略,包括TCL中环将持续推进营销和制造的全球化战略。
如果说,当年投建TCL华星意味着TCL深入产业链上游,那么,中长期的全球化战略则标志着TCL科技正在向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攀升。
以TCL中环为例,全球化战略下,中环拿到了SunPower独家叠瓦组件专利授权,与公司的工业4.0制造模式相结合,以协同创新的方式巩固了中环的竞争优势。
除了协同创新,收并购同样帮助TCL科技提升了技术创新优势。两年前,TCL中环投资了主营太阳能组件业务的美股上市公司Maxeon,基于其拥有的IBC电池-组件、叠瓦组件的知识产权,TCL中环叠瓦差异化产品的竞争力得以增强。
当然,区别于已经出海多年的To C业务,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这类To B业务的全球化道路也有独特之处。
TCL董事长李东生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专访时指出了这一点(经编辑):
“TO B和TO C的全球化方式是不一样的。TO B这块,TCL华星和TCL中环全球化的主要方式,比如海外销售,更多通过客户实现。把硅片卖给海外的客户,他们再做成产品在海外销售。这是第一种方式,以直接出口的方式实现。
第二种是把我们的硅片卖给国内做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客户,他们做成产品再卖到海外。第二种方式,对TCL中环业务来说,属于国内销售,未体现在海外。”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两种全球化方式下,TCL科技工业能力仍在中国。但是TCL科技也在逐步拓展海外产能,把产品和客户对接。比如,TCL华星在印度建立了模组厂。
然而,高科技、重资产行业的海外扩张难度远非其他行业可比。
一方面,高科技、重资产行业的投入远远超过终端产品,这也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全球化与家电全球化的区别。
另一方面,供应链全球化意味着技术、专利等核心能力输出,这与美国高端制造企业当年走过的路相同,留在国内的是价值链上游的部分。
毫无疑问,相比TCL董事长李东生采访中提到的两种全球化方式,实现海外市场供应链本土化是一个更长期的战略。
结语
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消费复苏迎来较大支撑,相关的正面效应将利好中国品牌全球化。在世界杯期间大放光彩的中国制造,即将步入全球化的新阶段。
作为国内最早踏足海外市场的制造企业之一,TCL正在经历从终端产品出海到供应链本土化的转变。
逐步完善全球供应链体系,让To B业务与终端产品一起扎根全球,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它标志着中国制造正在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本文来源:松果财经(公众号:songguocaijing1)—— 解读财经热点事件,以独特视角带你挖掘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机会。
关注下面公众号
和我一起探索港股市场的所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