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电法王张三
知乎ID:雷电法王张三
2022 年 9 月和 10 月,连续两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 30%。
当人们还沉浸在产业的高速发展之时,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提出了一个看起来不合时宜的观点:
「预计最晚后年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唯一不会出现过剩的是质量上乘、成本低的电池产品。」
这并不是产生过剩的声音第一次出现,在更早的 3 月,欧阳明高在百人会上表示 2025 年会出现产能大幅过剩。
显然,这个观点的出现和正在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间接带来的电池需求激增是相悖的。下面展开聊聊。
近几年,产能过剩四个字让人闻风丧胆,会让人认为产业出现衰退。但事实上,产能过剩和产业衰退并无直接联系。
在公平、自由、市场化的经济体下,出现产能过剩是必然的,产能过剩不是妖魔鬼怪,而是经济规律。
每个企业经营者都希望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也不断有新的资本涌入赛道想分一杯羹,而这种行为往往是盲目而不理智的。
其实早在 2016 年,动力电池产业的萌芽期就出现过低端产能过剩的现象。
工信部 2016 年 11 月披露了《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与 2015 年 3 月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相比,将锂电企业的产能门槛大幅提高,这才有效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才有了如今产业的蓬勃发展。
而这次,工信部显然也看到产能过剩的端倪,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指出了锂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应 「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
这个通知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核心是让产业认识到,竞争可以,不能恶性竞争。
先说一个观点:从市场来看,电池的仍将保持十年十倍的高速增长。
在 BNEF 的净零排放模型下,2030 年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需求可达 5800 GWh,2022 年的锂电池总需求大概为 600 GWh。
麦肯锡最新预测,电池价值链预计在 2020 年至 2030 年间增长多达 10 倍,达到年收入最高 4100 亿美元。
这对于当下的市场而言,电池产业依然是具有未来确定性的繁荣产业,毫无疑问也是当下最稀缺且优质的投资标的。
因此,可以看到有趣的现象,政府、资本、企业对于新能源产业基本处于闭着眼,鼻子眉毛一把抓的阶段。
政府层面对于新能源项目自然都是敞开大门热烈欢迎。
毕竟特斯拉与上海的对赌协议中,2023 开始每年纳税需要超过 22.3 亿是那样的刺眼。
但是新能源主机厂竞争太激烈了,投资巨大且沉没成本太高。因此,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自然成为各家政府的必争之地,尤其对于那些有矿的政府来说,手中有着电池企业不可忽视的筹码。
对于电池企业来说,政府给地给补贴,有的地区还能顺手拿点矿,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各地的新能源产业集群都在大干快上,尤其是四川、江苏、湖北,都在大举吸引新能源企业入驻,仅四川宜宾一个地区,就规划 2030 年实现动力电池年产销 300 GWh 以上、全产业链产值 5000 亿元以上。
宁德、宜春、遂宁、新余、枣庄、荆门都提出了打造 「锂都」 的口号。
资本方面,头部宁德时代已进入万亿级别,此时投资需要占用大量资金,于是资本密集的扑向了二线三线电池厂。
虽然这些电池厂体量只有宁德时代十分之一,虽然供货了一两家主机厂,但这丝毫不影响资本的热情,他们天真地认为,在这些二三线电池厂中还会跑出一个宁德时代。
这样一来电池厂的融资变得十分容易。
今年前 8 个月,锂电池产业链上的电池、四大主材及设备、能源金属等相关上市公司中,已有 20 多家通过首发、定增、可转债、可交债等股权融资方式,合计募资近千亿元。
此外,中创新航 10 月登陆港股,欣旺达等加入 GDR 发行队伍。近日蜂巢能源也传来 IPO 消息。这些企业拿到钱的第一件事就是纷纷扩产。
还有一个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是,虽然动力电池制造的门槛很高,但是原材料的门槛却很低。
现在做的较大的原材料企业许多以前的主营业务都与造电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例如造隔膜的恩捷股份以前是做包装和印刷品的,例如做负极的龙头企业杉杉股份以前是做男装的,做电解液的新宙邦以前是做铝电容器的。
相对而言,三元正极的科技含量较高,参与企业都是科班出身。但磷酸铁锂方面,做钛白粉的,做磷化工的正在大量转型来做正极材料,包括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安纳达、金浦钛业等等。
锂电材料的竞争有多激烈?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主要锂电池材料到 2025 年的产能规划已全部过剩。负极材料到 2025 年的规划总产能相当于当年预计需求的 5 倍,磷酸铁锂为 4 倍,电解液、6F、VC、PVDF、铜箔均是 2 倍余,隔膜约 1.5 倍。
再来看看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情况:
按照韩国 SNE 2021 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数据,宁德时代为 96.7 GWh,产能利用率为 95%,按照目前全球 13 大基地规划的产能计算,总计超过 700 GWh。
中创新航为 7.9 GWh,产能利用率 95%,规划产能超过 500 GWh。
国轩高科为 6.4 GWh,但是其年报中披露的销量为 16 GWh,对应其 2021 年产能 50 GWh,其产能利用率约为 30% 左右,而其规划产能超过 300 GWh。
蜂巢能源为 3.1 GWh,其招股书披露 2021 年产能利用率为 62.5%,而其规划的产能为 600 GWh。
如果按照 2025 年动力电池需求量 1.5 TWh,也就是 1500 GWh 计算,目前中国仅 4 家电池企业的产能就已完全覆盖,还有 600 GWh 超出。
主机厂对于电池产能自然也是择优录取,没有先进技术的产能注定建成既淘汰,即便生产出了电池,也只能成为库存货。
目前来看,宁德时代这样的绝对头部技术路线领先且全面,尤其在高镍体系和麒麟电池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加上和主机厂绑定很深,也形成了广泛的客户布局,因此麒麟电池一出,就有路特斯、理想、极氪、问界抢成一团。
钠电池由于与磷酸铁锂和三元形成了差异化优势,且科技含量较高,具备量产能力的只有宁德时代、中科海纳等少数几家,因此也在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
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磷酸铁锂电池上。
此前国家将补贴门槛的限制条件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就是为了将低端的磷酸铁锂进行淘汰,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在材料端,2022 年因为多家企业的涌入导致了产能大跃进,电池网统计在内的 24 个磷酸铁锂新公布投资项目中,有 21 个项目公布了投资额,总计投资金额约 766.45 亿元,平均投资额约 36.5 亿元。
在产品端,磷酸铁锂的 PLUS 版本磷酸锰铁锂已经进入量产期,磷酸锰铁锂相比磷酸铁锂具备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以及更好的低温性能,且锰矿资源丰富,相比三元材料具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循环次数以及更稳定的结构。
目前宁德时代、当升科技、德方纳米等均在布局产业链,网传 2023 年特斯拉将使用磷酸锰铁锂电池。这也将很大程度加速低端产能淘汰。
核心一句话:不要让低端产能拖了产业后腿。
虽然说产能过剩是经济规律不可避免,但是其对产业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我们看到许多企业采用了低价换市场策略。
近期上市或者要上市的企业基本都处于不赚钱或者亏钱状态,产品大多是亏本卖的,换言之,他们获得市场份额并非是以产品性能取胜,而是以低价取胜。
虽然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结果就是,你低价,别人比你还低价,企业纷纷用更低的价格去抢客户,甚至这些低价都低于了市场成本价。
可是商家谁又会甘心亏钱呢?
于是产品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这就是产业畸形内卷带来的恶果。尤其在储能领域,许多地方只是为了配储而配储,并不考虑产品的性能与质保服务等,价格几乎成了决定性因素,因此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已经较为严重。
除此之外,低端产能同样占用且消耗行业资源,不切实际的扩张规模,将使得上游原材料更为紧张。而产出的电池本身是非标准化产品,如果等不来提货,就只能进行甩卖或者拆解回收,这就得不偿失了。
结果就是,企业都已经赔本卖产品了,又怎么会有钱拿去创新呢?
写在最后
头部企业的创新力度正在加大,通过规模和制造形成的良性降本会让产品更加有竞争力。
这将形成两个极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通过技术迭代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在当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只会更加稀缺。
添加微信,找到我们
更多阅读
小鹏 P5 发布,有城市 NGP、配激光雷达,18 万会卖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