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回复“40429”--
“威马汽车,流氓企业,我们需要生存,还我血汗钱。”
近日,网上传出一组维权图片,疑似是威马经销商拉出横幅讨债。
(图/微博)
有经销商向反映,目前无法预定新车,因为“威马称在年前不排产了”。
另有知情者向媒体控诉:“交给威马的几百万车款也不退”。
据了解,北京仅有的两家威马直营店已全部撤店,理由是:“厂家不经营了”。重压之下,甚至有4S店直接关店转卖比亚迪。
关店、降薪、巨亏、IPO失败……新造车最危险的信号,悉数体现在威马身上。结合近期威马借壳上市与“卖身”的传闻频出,该品牌状况究竟如何?离“凉”还有多远?收购威马,还是一笔划算的生意吗?
止损:退网、清仓、关店潮
最先感受到危险的,是经销商。
有计划关店的供应商向媒体表示,威马工厂的新车接近停产,自己支付的几百万元的订车款尚未退回。他坦言,撤店的原因是:“无法给客户准确的交付时间,也不敢收定金,只能关店止损。”
另有销售表示:“目前厂家已经不配车了,希望我们先把库存卖掉”。同时,还在坚守的门店,也进入清仓状态。威马最新推出的W6车型,购买现车最多有5万现金优惠。
上述遭遇不只是个例。当大环境不振,威马经销商显然感受到了更多“寒气”。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威马汽车共有621家合作伙伴门店,同比增长250%。但仅一年后,就关了四分之一。而在咨询机构兰杰路的统计中,截至2022年10月,威马仅有465家门店。覆盖194个城市,有超过50%的店面位于二三线城市。
此外,据调查发现,多家注明是威马门店的经销商,实际主销其他品牌车型。例如,北京有超过3家威马汽车,其主营都为别克品牌。笔者在咨询中也了解到,有同一门店的其他品牌已经复工,但“威马还没复工,暂时无法提供服务”的情况出现。
销量不给力,可能是经销商选择退网的重要原因。据中汽中心,2022年1月至10月,威马累计销量29284辆,同比下降14%,这一数据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与高光时刻相比,威马如今的滑坡也很明显。有北京经销商表示,自己最早加盟威马的经销商。在2018年年底交付时,第一个月就交了1000台车。但迄今为止,威马在北京也只有7000多位车主。
随着威马销量逐年下滑,经销商也在承担压力。有内部人士称,威马自2020年起,就通过“压库存”的方式提升销量,以粉饰销量下滑的窘状。当时就有部分承受不了库存压力的经销商选择退网。他还向媒体透露,威马很多库存车已经积压超过2个月。
实际上,威马为了刺激经销商卖车,已经在加码报酬。
据招股书,威马品牌返点比例曾一度超过25%。威马2019年、2020年、2021年给经销商的金额分别为3.45亿元、7.75亿元、16.21亿元。分别占了营业收入的19.75%、28.95%、34.18%。有分析人士指出,逐年增加的返点金额,也是威马产品“卖不动”的表现。
高额返利更造成威马更高的亏损。据招股书,在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威马的净亏损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82.06亿元,累计亏掉174.35亿元。其毛利率始终在“-40%”以下,约等于卖一辆车亏损10万。
而高速扩张的蔚来汽车在2021年也仅亏损40.2亿。和威马几乎同一时间申请上市的零跑,仅亏48亿的零跑。
此外,时代周报还指出,高额返点意味着,威马可能存在高价向经销商供货,然后再以补贴形式补偿经销商的情况,或涉嫌虚增收入。
挣扎:裁员、降薪、离职潮
在疾速失血之下,威马降薪求存。2022年11月下旬,全员降薪,公司停发年终奖的新闻登上热搜。(相关阅读:车企全员大降薪,工资五折,取消年终奖)
当时,威马汽车CEO沈晖发了一封告全体同学书,称:“为应对资金压力,将通过一系列财务措施降低运营成本,包括M4及以上级别管理者主动降薪,发放50%基本工资;其他员工发放70%基本工资,取消年终奖等奖金、暂停发放购车补贴等”。
有内部人士爆料称,威马内部曾有过一轮“裁员报名”,可以自己选择领取“N+1”赔偿后离职。如果选择留下,工资5-7折且没有年终奖。他还指出:“每个部门的名额有限制,要领导争取。”此外,威马的发薪日已经由每月8日推迟至每月25日。
威马已不是首次陷入降薪风波,有媒体报道称,早在2020年3月,威马汽车面向CTO全体(全体智能网联部)召开时长约20分钟的线上电话会议,通知全体员工取消年终奖,理由是“去年公司年度KPI不达标”。前述消息还显示:“该会议不只取消年终奖,高管也降薪了。”
此后,威马高管开启了一波“离职潮”。2020年,威马汽车原出行事业部总经理刘立群离职;原首席零售官祁立人离职;联合创始人陆斌也宣布离职。2021年,上任不到半年的公司另一位首席零售官唐军也宣步离职。
同时,“吉利”控告“威马汽车”的侵权案仍悬而未决。2019年,吉利对威马汽车及旗下四家子公司提起诉讼,控告对方侵害商业机密,索赔金额达到了21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威马汽车涉及84个司法案件,其中69个为“因专利权权属案由被起诉”、6个为“因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案由被起诉”,原告均为吉利系公司,两者占总司法案件的89%。
此外,公司产品的质量问题更是频出。凤凰网汽车此前报道,2022年1月,173位威马车主还联名向威马汽车发律师函——在律师函中,车主们表示,威马汽车为规避产品质量问题,采取“锁电”方式降低汽车安全风险。
自救:上市能否续命?
陷入危机的威马,该如何自救?很多人认为,上市与融资是新势力的解药。(相关阅读:巨额亏损!某上海新势力车企或被收购)
但威马的IPO迟迟没有进展。2022年,威马选择冲击港股,并递交申请书。但截至12月1日,威马汽在港股递交的招股书已经处于失效状态,且公司并未更新。按照港交所规定,如果威马想要继续IPO,要在3个月内完成财务数据的更新,并重新递交招股说明书。
这已经不是威马第一次筹备上市。2018年,沈晖便公开表示,威马汽车将寻求海外上市的可能性。2020年9月份,威马汽车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实际上,在2021年1月,威马已经“具备辅导验收及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条件”,但公司最终未提交材料。
到12月5日,上市又迎来转机。有消息称,威马汽车计划通过借壳Apollo智慧出行集团,在中国香港实现上市。据了解,威马此前在Apollo的持股比例为28.51%。同时,威马汽车创始人兼CEO沈晖,在Apollo出行担任董事会联席主席及非执行董事。
随后,Apollo出行在港交所发布的一则公告,称公司目前拟收购一家从事智能电动车的公司。目标公司的业务为智能电动车,目标客户为中国年轻且精通技术的用户。上述内容,也令威马被指“变相坐实”借壳事实。
如果以“蔚小理”为模板,在美国和香港上市,为企业持续发展筹集到了大量资金。但实际上,上市只能解燃眉之急。如果企业无法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恐怕也只能短暂续命。
转载自凤凰网汽车,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