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下,MCU用量将保持稳定增长,高位MCU的增长空间更大。
汽车智能化方面:随着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MCU的细分结构会发生变化,如基础功能的MCU(如车门车窗)会在集中式架构下发生融合,而ADAS功能的升级则会提升高位MCU的应用数量。
汽车电动化方面:三电系统电控需求的增加将显著提升MCU需求。比如电动车BMS主控面板及从控面板需要增加MCU对充放电、温度、电池间均衡进行控制,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需增加整车控制器并配备32位高阶MCU芯片,逆变器控制MCU会替代燃油车的引擎控制器,还需配备MCU控制芯片替换燃油车的变速箱控制器等。
国产替代
全球主要供应商仍以国外厂家为主,行业集中度较高,我国汽车MCU长期被国外垄断,根据Strategy Analysis,瑞萨电子、恩智浦、英飞凌等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近两年的缺芯及涨价事件也将推动汽车MCU国产化进程的加速。
图11:国内汽车MCU市场份额
国内厂家的追赶
目前国内的车规级MCU企业均处于偏早期的发展阶段,与国外大厂差距较大,但近两年发展迅速。
部分代表性企业如下:
公司 |
简介 |
比亚迪 |
公司于2007年进入工业MCU领域,2018年推出第一代8位车规级MCU芯片,2019年推出第一代32位车规级MCU芯片并批量搭载在比亚迪全系列车型上。公司具备OEM和Tier1双重身份,有助于产品的快速迭代。 |
杰发科技 |
公司于2013年12月成立,前身为MTK汽车电子事业部,是四维图新全资子公司。公司MCU芯片主要用于ABS、BMS等核心功能以及车身控制单元,受益于国产替代,2021年出货量及收入均实现10倍增长,未来持续放量可期。 |
兆易创新 |
公司于2005年4月成立,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品牌背书,在32位MCU(消费和工业)领域国内出货量较高,技术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车规级MCU有望于2022年量产。 |
芯旺微电子 |
公司于2012年1月成立,从工业级MCU起家,核心产品线车规级MCU通过AEC-Q100品质认证,实现汽车前装市场批量商用,广泛覆盖车身控制、汽车电源与电机、汽车照明和智能座舱等场景。 |
芯海科技 |
公司于2003年9月成立,其首个车规级信号链MCU于2021年通过AEC-Q100认证,可应用于智能座舱等领域。公司规划的汽车MCU产品包括M系列和R系列,M系列主要应用在端控制比如车窗、车灯、雨刮、空调等,R系列主要用在域控制相关领域,如动力总成、汽车底盘等。 |
云途半导体 |
公司于2020年7月成立,专注于汽车级微控制器的集成电路设计,提供全系列车规级芯片解决方案。公司已成功开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规级MCU芯片,申请了多项相关技术专利,并有多款产品实现批量供货。未来云途将专注于在汽车车身控制、域控制器、BMS控制器、ADAS、汽车跨界处理器等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布局。 |
旗芯微 |
公司于2020年10月成立,其技术骨干来自苏州恩智浦,以车规级MCU为开发方向。 |
智芯 |
公司于2019年8月成立,其技术骨干来自苏州恩智浦,以ARM M0+和M4 MCU为开发方向。 |
琪埔维 |
公司于2015年6月成立,已推出MCU、位置传感器、电池管理、隔离通信接口以及车用V2X(DSRC)。 |
芯科集成 |
公司于2022年4月成立,基于RISC-V架构开发车规级MCU。 |
贞光科技深耕汽车电子、工业及轨道交通领域十余年,为客户提供车规MCU、车规电容、车规电阻、车规晶振、车规电感、车规连接器等车规级产品和汽车电子行业解决方案,成立于2008年的贞光科技是三星、VIKING、紫光芯能、基美、国巨、泰科、3PEAK思瑞浦等国内外40余家原厂的授权代理商。获取更多方案或产品信息可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源自网络,文中观点不代表贞光科技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