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推进国家科技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现实支撑。加强和扩大国际科技合作,是中国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的大势所趋,也是全球科技实现协同创新、全世界共同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客观需求。
在产业变革的新赛道上,中国如何抢占先机?未来科技创新如何引领产业发展?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在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两院院士与跨国公司合作分论坛上,围绕面向颠覆性创新体系,合理构建全球科技新格局提出建议。
提前布局谋篇
推进跨学科生产
黄维以三星在柔性电子技术领域的研发为例分析指出,一个跨国公司从成长到立足于市场,离不开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态势的预见。2021年,柔性电子学列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作为中国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的主要奠基者,黄维认为,柔性电子技术能够突破经典硅基光电子学的本征局限,为后摩尔时代的器件设计集成、能源革命、医疗技术变革等提供创新引领,是中国自主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中国企业要重视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面对新领域的开拓,黄维建议着力发展MILPA学科,即作为科学技术基础工具的数学科学、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以物质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与自然科学互补共进的艺术科学。
延伸阅读:《印刷和柔性电子材料-2021版》
提前布局谋篇,打破学科的内外部界限,推进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注重技术应用与产业孵化。“比如柔性电子结合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空间科学、健康科学、能源科学、数据科学等等。”
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体系
与跨国公司打造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对于未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长期繁荣,黄维建议要建立在依赖高水平、科技创新合作与高质量人力资源等现代经济体系上。他提出以中国特色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体系,在全球科技合作新格局的支撑下,提升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而颠覆性技术创新,就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口。
黄维介绍,颠覆性科技创新有技术创新带来的重大变革、创新积累和跨领域科技突破带来的颠覆性提升和科技商业模式创新三种形式。黄维希望,随着柔性电子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的完善,能引导企业布局柔性电子技术的核心产业,突破并发掘产业战略支撑点,开创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跨国公司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黄维建议跨国公司要坚持科技开放共享,主动发起世界性创新议题,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到中国和东道国国际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中。黄维说:“我们希望和跨国公司一道共同加强创新对外合作能力,合力推进全球科技合作新格局构建,打造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
延伸阅读:
《印刷和柔性传感器技术及市场-20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