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次冲突中的表现和目前形式看来,“营战术群”有以下特点。
集中式指挥,缩减了指挥层级、提高了部队的反应速度。“营战术群”的作战行动从物理上和地理上都会围绕群指挥官展开。这样的指挥方式有助于减少营战斗群指挥部的电子信号和交通员的工作量。在具有合成旅作战效能的加持下,群指挥官借助电子战、网络战,无人机等手段及侦察设备获取全面、及时的战场信息。这样高效的指挥系统,能快速接受情况并下达攻击命令,随时待命的地面部队接到命令后就能迅速的执行攻击任务。俄乌冲突中有乌克兰部队报告,发现俄军的无人机后,几分钟内就遭到异常猛烈的炮击。
重视使用非常规弹药和善用大炮兵火力炮击时营战术群大量使用了多用途弹药、制导炮弹、可撒布地雷(飞机和火炮进行布设的地雷)、攻顶弹药和温压弹来提高杀伤效果。同时,俄罗斯营战术群比起其他国家的固定编制合成营,具有较为高效的指挥系统,加之拥有旅级的炮兵火力,其射程和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军的旅战斗队,能轻易覆盖数千平方公里;营战斗群的火力和防空系统上的优势意味着他们还拥有远程打击能力的优势。
动用各类侦察设备与手段在不同维度获取目标信息。在俄乌冲突中,由于无人机的情报侦察和有效的电子战,俄军‘营级战斗群’的火炮被证明特别致命且反应灵敏。俄军“营级战斗群”还经常与乌东民兵武装并肩作战,并借助后者的力量实施侦察和警戒,以弥补“营级战斗群”步兵兵力不足的缺点。一旦从无人机和电子单位侦察获得战场情报,“营级战斗群”立即动用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等远程火力对乌军重要目标进行压制或杀伤,因此体现了极高的作战效率。
然而,俄军的“营战术群”仅仅做到了“战备而不常备”。尽管绍伊古声称“BTG拥有在1小时内完成出动前准备的能力”,但这一能力主要是根植于俄军营区一般是以团为单位驻扎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实际战争中“营战术群”的时效性是要大打折扣的。此外,由于指挥控制能力有限,“营级战斗群”的指挥官通常只能将作战指挥和情报能力集中使用,这意味着面对空中侦察时更加容易暴露,如果遭到突袭、反击和其他突然情况时,仍然较易受攻击。因为其通信指挥系统仍然依赖模拟式电子系统,要迅速理解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
“合成作战群”尽管本质上满足了俄军对快速反应部队的需求,但却并不能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这种集中精锐作战部队实施快速反应的作战单位一旦遭遇毁灭性打击,其所属的作战单位必定元气大伤。可以说,只要依照营战术群战术遂行任务的营级单位受到了严重打击,那么它所属的旅级单位的战斗力也会相应的大打折扣。
“营战术群”只适用于乌克兰战场上这种不强调运动战的战场。在运动战中,营战斗群必须跟踪、分析对抗每一次机动行动。然而,营战斗群并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他们也没有请求上级援助的正式机制,来调用更高一级的情报分析单位。一个攻击性的旅战斗队战场上的机动兵力是营战斗群的三倍,这确保了它的生存性,也增加了营战斗群对其进行追踪的工作量。仅就营战斗群编成内有限的无人机资源(包括在机制设计中所能够调动的旅一级资源)而言,这就意味着它的无人机留空时间要更长,分析员必须判读更多的照片寻找迹象,同时必须更频繁地更新目标信息,实际上是力所不能及的。
“营战术群“早在2014年的乌克兰地区东部地区冲突中大放异彩。因此在此次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已在俄乌边境进行大规模部署,美军当时认为俄罗斯至少有160个”营战术群“,最多在俄乌边境部署了75%,也就是120个。这些”营战术群“构成了俄乌边境7个集团军的绝对主力,这些作战群迅速突击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