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生成负电压轨的应用,可以考虑多种拓扑结构。但是,如果输入和/或输出端的绝对电压超过24 V,并且所需的输出电流可以达到几安,则充电泵和LDO负压稳压器将会因其低电流能力被弃用,而其电磁组件的尺寸,会导致反激式和Ćuk转换器解决方案变得相当复杂。
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反相降压-升压拓扑能在高效率和小尺寸之间达成较好的折衷效果。要实现这些优势,必须充分了解高压条件下反相降压-升压拓扑的工作原理。在深入研究这些细节之前,我们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反相降压-升压拓扑。然后,比较反相降压-升压拓扑、降压拓扑和升压拓扑的关键电流路径。
反相降压-升压拓扑属于三种基本的非隔离开关拓扑。这些拓扑结构都包括一个控制晶体管(通常是一个MOSFET)、一个二极管(可能是肖特基二极管或有源二极管,即同步MOSFET),以及一个作为储能元件的功率电感。这三个元件之间的共同连接称为开关节点。功率电感相对于开关节点的位置决定拓扑结构。
如果线圈位于开关节点和输出之间,将构成DC-DC降压转换器,我们在下文中将其简称为降压转换器。或者,如果线圈位于输入和开关节点之间,将构成DC-DC升压转换器,简称为升压转换器。最后,如果线圈位于开关节点和地(GND)之间,则构成DC-DC反相降压-升压转换器。
在每个开关周期,甚至在连续导通模式(CCM)下,所有三种拓扑包含的组件和PCB走线的电流会快速变化,导致图1c、2c和3c突出显示的噪声转移。尽可能设计较小的热回路,以降低电路辐射的电磁干扰(EMI)。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热回路并非一定是电流循环流动的物理回路。实际上,在图1、图2和图3突出显示的各个回路中,由红色和蓝色突出显示的组件和线路构成热回路,其电流急剧转换并不会发生在相同方向。
图1. 属于热回路的组件和线路
——在CCM下运行的降压转换器。
图2. 属于热回路的组件和线路
——在CCM下运行的升压转换器。
图3. 属于热回路的组件和线路 ——在CCM下运行的反相降压-升压转换器。
对于图3所示的CCM下运行的反相降压-升压转换器,热回路由CINC 、Q1和D1构成。与降压和升压拓扑中的热回路相比,反相降压-升压拓扑的热回路包含位于输入和输出端的组件。在这些组件中,当控制MOSFET开启时,二极管(或者,如果使用同步MOSFET,则为体二极管)的反相恢复会生成最高的di/dt和EMI。由于需要全面的布局概念来考虑控制这两个方面的辐射EMI,所以您肯定不希望通过低估在高输入和/或输出电压条件下所需的反相降压-升压电感,通过过大的线圈电流纹波生成额外的辐射EMI。对于依赖自己所熟悉的升压拓扑来确定反相降压-升压电路电感的工程师来说,他们会面临这种风险,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这两种拓扑看清这一点。
升压拓扑和反相降压-升压拓扑生成的绝对输出电压的幅度要高于输入电压。但是,这两种拓扑之间存在差异,可以通过CCM中各自的占空比(在公式1和公式2中提供)来突出显示。请注意,这些都是一阶近似值,未考虑通过肖特基二极管和功率MOSFET时产生的压降等影响。
图4左侧显示的是在VIN = 12V时,这些占空比变化的一阶近似值与|VOUT |的关系。此外,假设在这两种情况下,电源线圈的开关频率(fSW )为1MHz,电感为1µH,则线圈电流纹波变化与VOUT 的关系如图4右侧所示。
图4. 反相降压-升压和升压转换器中, VIN = 12 V时占空比和线圈电流纹波与|VOUT |的关系。
从图4可以看出,与升压拓扑相比,|VOUT |更低时,反相降压-升压拓扑的占空比将会超过50%:分别为12V和24V。大家可以参考图5加深理解。 在升压拓扑中,电感位于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路径中。因此,通过功率电感(VL )的电压会并入VIN ,以提供所需的VOUT 。但是,在反相降压-升压拓扑中,输出电压由VL 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功率电感必须为输出端提供更多电能,这就是|VOUT |更低时,占空比却已达到50%的原因。
图5. 线圈位置对获得输出电压的影响。
我们可以换种说法来表述,当|VOUT |/VIN 比下降时,反相降压-升压拓扑的占空比降低速度要比升压拓扑慢。这是设计期间要考虑的一个重要事实,大家可以参考图6更好地了解其影响,其中已重绘占空比和线圈电流纹波的一阶近似值,但是是占空比与VIN 之间的曲线。
图6. 反相降压-升压和升压转换器中, |VOUT | = 48V时占空比和线圈电流纹波与VIN 的关系 。
如图6所示,线圈电流纹波(ΔIL )与VIN 和D成正比。在升压拓扑中,当VIN 高于VOUT 的一半时,占空比下降的速度快于VIN 升高的速度,从VIN = 24V时的50%下降到VIN = 42V时的25%,如图6左侧图中的蓝色曲线所示。因此,对于图6右侧图所示的升压拓扑,在VIN 高于24 V时,ΔIL 会快速降低。 但是,对于反相降压-升压拓扑,如之前图4所示,当|VOUT |/VIN 下降时,或者说,VIN 增大,以提供固定的|VOUT |时,D非常缓慢地下降。图6左侧图中的绿色曲线显示了这一点,当VIN 升高62.5%,从48V升高到78V时,占空比仅损失25%。由于D的下降不能抵消VIN 的升高,线圈电流纹波会随VIN 升高而大幅增加,如图6右侧图中的绿色曲线所示。 总体来说,与升压拓扑相比,反相降压-升压拓扑在高压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线圈电流纹波,所以,在相同的fSW 下,反相降压-升压拓扑需要更高的线圈值。我们可以借助图7,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一知识,当然,也是基于一阶近似值。
图7. 反相降压-升压转换器中,VOUT = –12V和–150V时占空比和线圈电流纹波与VIN 的关系。
我们考虑一下VIN = 7V至72V,VOUT = –12V,电流为5A的应用。在这个高输出电流下,我们选择使用同步控制器(LTC3896)来实现高效率。 在CCM中使用LTC3896时,建议将ΔIL 保持在IOUT,MAX (例如,为5A时)的30%和70%之间。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希望在整个输入电压范围内,ΔIL 保持在1.5A和3.5A之间。此外,保持在这个推荐的范围内,也就是IOUT,MAX 的30%和70%之间意味着比率最多能达到2.33,即70%除以30%,也就是输入电压范围内最高电流纹波与最低电流纹波之间的比率。如之前观察到的结果,对于反相降压-升压拓扑这类ΔIL 会随VIN 大幅变化的拓扑来说,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参考图7可以看出,当fSW = 1MHz,L = 1µH时,线圈电流纹波会在4.42A和10.29A之间变化,这个值太高了。要使最低ΔIL 达到我们建议的下限1.5A或IOUT,MAX 的30%,我们需要将现在的值4.42A降低三倍。我们可以将fSW 设置为300 kHz,选择10µH电感,加上FREQ引脚上的47.5 kΩ电阻来实现这一点。实际上,这会使ΔIL 降低,(1µH×1MHz)/(300kHz×10µH) =1/3。 由于这种降低,现在在整个输入电压范围内,线圈电流纹波(ΔIL )会在1.5A和3.4A之间(IOUT,MAX 的30%和68%之间)变化。我们会获得 LTC3896 数据手册最后一页所提供的电路,如图8所示。
图8. LTC3896电路:VIN = 7V至72V,VOUT - = –12V,fSW = 300 kHz。 对于线圈电流纹波,我们可以使用LTspice来仿真相同的LTC3896电路,如图9所示,以得出更准确的值。在图10中,VIN = 7V和72V时,ΔIL 分别等于约1.45A和3.5A,这与之前根据图7以及降低fSW 和L获取的一阶近似值一致。请注意,图10所示的线圈电流在流向RSENSE 时,被视为是正电流。 使用LTspice仿真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确定运行期间的峰值线圈电流,即在最低输入电压为7V时的电流。
图9. 使用LTspice仿真的LTC3896电路。
图10. 测量VIN = 7V和72V时ΔIL 的值,使用之前的LTspice电路获取峰值线圈电流。
如图10所示,应用的峰值线圈电流接近15.4A。获得这个值后,可以选择电流额定值足够高的功率电感。
回到图7,在VIN 的范围为12V至40V,VOUT = –150V这个假设情况下,其中也提供了电流纹波值。要注意的第一点是,在相同的fSW 和L下,要得出更高的VOUT ,电流纹波会大幅增高。如此高的ΔIL 往往不可取,因此,与之前的示例相比,我们需要降低更多倍数,这意味着在相同的fSW 下,采用更大的电感。 第二点是关于ΔIL 在整个输入电压范围内的变化。在之前的示例中,VOUT = –12V,从最低纹波到最高纹波,ΔIL 只增加了约2.33倍,输入电压却增长了超过10倍。在当前的示例中,VOUT = –150V,从最低电流纹波到最高电流纹波,ΔIL 已经增大2.85倍,但输入电压只增大了3.33倍,从12V增大到40V。 还好,这种挑战只存在于CCM情况下。在断续导通模式(DCM)下,IOUT(MAX) 的30%至70%这种限制不再适用。无论如何,在IOUT(MAX) = 5A时,要一步将VIN = 12V转换为VOUT = –150V还是太过费力。在任何情况下,要进行这种电压转换时,需要的输出电流一般很低,表示我们采用DCM模式。例如,LTC3863数据手册最后一页所示的电路就是如此,如图11所示。 因为DC电流低,所以在这些情况下使用非同步控制器(例如LTC3863)就足以提供不错的效率。关于在DCM下的这种LTC3863设计,LTspice提供的LTC3863电路是一个不错的工具,可用于优化线圈选择。
图11. LTC3863电路:VIN = 12V至40V,
VOUT - = –150V,fSW = 320kHz。
反相降压-升压拓扑的热回路包含位于输入和输出端的组件,所以其布局难度要高于降压拓扑和升压拓扑。虽然与升压拓扑有些类似的地方,但在类似的应用条件下,反相降压-升压拓扑的电流纹波更高,这是因为线圈是其唯一的输出来源(如果我们忽略输出电容)。
对于具有高输入和/或输出电压的反相降压-升压应用,线圈电流纹波可能更高。为了控制电流纹波,与升压拓扑相比,反相降压-升压拓扑会使用更高的电感值。我们通过一个实例展示了如何根据应用条件来快速调节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