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玉米的祖先”藏着“密码”
2/ 从4万多个样本DNA中“解码”
10年中,研究团队提取了超过4万个样本的DNA进行基因型鉴定,测定了超过2万个样本的蛋白含量进行表型分析,并分别在回交群体的第4代BC4、第6代BC6及第8代BC8进行了3次大规模高蛋白遗传群体的测序以及精细图位克隆,最终从野生玉米中克隆出首个控制玉米高蛋白含量的主效基因THP9。
16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拍摄的野生玉米种子和现代玉米种子。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3/ 新发现的基因有多“关键”?
研究团队在三亚进行了大规模田间试验,将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杂交导入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生产栽培品种“郑单958”中,可以显著提高蛋白含量,表明该基因在培育高蛋白玉米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能。
16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拍摄的玉米籽粒粉末样品。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同时,在减少氮肥施用条件下,可以有效保持玉米的生物量以及植株和籽粒中氮含量水平,这对于在低氮条件下促进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4/ 为何要提高玉米蛋白含量?库
70%的玉米都用作饲料,由于普通玉米籽粒蛋白含量较低,因此饲料中还需要补充大豆蛋白,而大豆严重依赖进口,这些成为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卡脖子”问题。普通玉米蛋白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便相当于每年可以少进口700多万吨大豆。
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我们在田间试验中已经将玉米蛋白含量从10%提高至14%。后续我们会将其提高到16%,理想情况下有可能达到20%。”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巫永睿说。如果玉米蛋白含量达到20%,其相对优势会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