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乌克兰形同虚设的防空预警体系
3月10日,俄罗斯发布战报称,已摧毁乌军76个雷达站,根据乌克兰国土防空面积测算分析,这说明其境内的雷达分布密度大、重叠度高,预警网是严密的。但开战伊始,乌北、东、南三面一线雷达网即遭俄瘫痪性打击,这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乌军防空雷达大部分继承于前苏联,俄军早就准确掌握了部署位置、雷达程式、工作波段等,加之固定雷达站难以快速转移,成为被打击的活靶子;二是开战第一天,俄军就利用专门打击防空预警雷达系统和防空导弹雷达系统的KH-31P空射反辐射导弹,对目前乌军比较先进的中远程防空探测雷达系统79K6雷达及其改进型80K6KS1雷达,发动了针对性空袭,这两款雷达很可能被俄军首轮空袭即遭摧毁。
乌军雷达预警网被突破后,防空导弹系统同样表现不佳,其装备的主要防空导弹系统还是苏联解体后留下的中近程SA-11和“山毛榉”以及中远程S-300 和S-300V1,虽然SA-11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曾创造击落60多架以色列战斗机的辉煌战绩,但如今面对俄军针对性空袭兵器,立刻显得力不从心。加之这些武器服役的时间过长,又严重缺乏现代化雷达系统提供关键的目标情报指引,作战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另外,乌军把大量防空火力部署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 没有形成远中近火力梯次搭配,后来这两个地区决定脱离乌克兰独立时又被分了出去,这直接导致乌军在防空作战中更乏善可陈,目前基本只能依靠西方国家提供的“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发挥作用。
在战场情报侦察搜集方面,俄军运用其强大的卫星侦察、空天军侦察力量,准确掌握了乌军防空预警和防空火力位置信息,并为地面部队提供战场所需的情报信息。因此,俄军同样具有战场信息单向透明的近乎碾压优势。乌军方面就明显预警乏力,情报有限,导致作战准备严重不足,甚至俄在发动军事行动前,早已借演习之机重兵集结俄乌边境,而乌军依然没有提高戒备等级,调整预警和防空力量,导致自开战以来防空预警体系几乎丧尽。
启示一:雷达部队实施机动作战部署,助力重构预警网
虽然战争伊始,俄乌交战区域,俄军摧毁瘫痪了乌军一线雷达网,取得近乎绝对制电磁权,但乌军西部地区纵深部署的部分雷达装备未遭彻底摧毁,仍保存部分战力。比如启战前,乌军在距白俄罗斯边境线20至50千米部署的11部ST-68UM型雷达,开战后即遭俄针对性打击,全部停机。但部署于乌西部地区距白俄罗斯边境100千米以上雷达未遭打击,预警探测能力总体保持完好。2月26日后,航天侦察到在乌西部地区新侦获6部该型雷达,其中4部雷达抵近乌白边境部署,构成距乌白边境最近约70千米第一道预警探测线;2部雷达配置于乌西部地区纵深,与现有雷达形成距乌白边境最近约100千米第二道预警探测线,两线结合重塑西部地区纵深多层次防空预警网,同时规避俄军空中入境打击。
从海湾战争到此次俄乌冲突表明,精确制导武器投入作战使用,其作战效能提高了百倍,特别是反辐射导弹应用于实战,使雷达反摧毁的任务更加艰巨。而雷达作为防空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时部署的调整,除采取一些必要防护措施外,必须频繁地运用迷惑敌人、隐真示假、实施欺骗的机动作战,在机动中削弱或破坏敌精确制导武器的效能,以避开敌首轮火力打击,才有可能使敌一时难以找到要攻击的目标,迫使敌方在战前、甚至战中的侦察情报信息失效,并达成先敌发现的探测优势。
启示二:有效全域机动作战准备,方能为战时提供预警支撑
4月3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数以万计的、由北约训练过的乌克兰军人正在前线与俄军作战。”也有公开消息显示,乌军正“临阵磨枪”接受德国武器操作训练、美国电子干扰训练以及英国特种部队训练。所以,平时苦练兵,战时方能胜,“临时抱佛脚”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雷达机动作战要想在未来战时发挥补盲预警作用,必须在平时就注重全域机动训练,包括科学调整雷达部署、注重预备阵地建设、加强机动作战演训等。在雷达部署上,要根据未来可能作战重点方向和地域的雷达程式、部署密度、探测威力、地理位置以及重点保卫目标等情况综合考虑,组织补盲式、组网式的雷达机动部署,最好以常规雷达部署为主体,在重要地区有选择地部署部分新型机动雷达,做到优势互补,功能互补,同时使用老旧雷达或已报废的雷达作为诱饵,当新型雷达快速机动转移时,可展开老旧诱饵雷达,以隐真示假。而且,应将不同体制、不同抗干扰性能的固定雷达与机动雷达交错配置,使其在威力和频率组合上保持最优,增强抗干扰的互补性,构成较为严密的雷达预警网。
预备阵地建设方面,应针对未来局部战争可能发生的主要作战方向、作战对象、重点地域等,有目标地搞好雷达预备阵地的选点、勘测、定点及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纵深地带和重点保卫目标附近,应以大型骨干固定雷达站为依托,选择建设2-3个可供机动雷达快速展开的预备阵地,战时固定雷达站及诱饵可掩护机动雷达运动展开,而机动雷达又能在固定雷达遭打击后快速补盲,使整个雷达预警系统形成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布防态势。
雷达机动作战演训是锤炼部队机动作战能力的关键,平时要加强机动转移训练,组织铁路、公路、水路输送转移演训,提高雷达机动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加强环境适应性训练,每年组织机动部队到地理条件比较复杂的边境一线、高原、海岛等地区开展适应性驻训,重点进行雷达架设、撤收、隐蔽伪装、抗干扰、快速转移阵地等复杂科目训练。而且,要依据指挥关系和情报报知关系组织情报入网协同训练,确保预警情报传递链路及时畅通。
启示三:作战保障能力攸关战场胜负
随着俄乌冲突进入胶着状态,均凸显出双方后勤保障能力的虚弱。俄军方面虽总体上占优势,但相关支援保障未及时跟上,俄军内部通信联络甚至使用对讲机相互明码呼叫,暴露出俄军战备物资储备能力不足,同时俄军大量坦克、装甲车等各种作战车辆被遗弃,表明俄军在装备维护保养和故障抢修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乌军方面,东部前线经常衣食匮乏,士兵饿肚子打仗,甚至出现了整建制上千人投降或逃离事件,还有从军队中偷窃和转卖军事物资的情况。
没有强大的作战保障力,就没有强大的战斗力。未来雷达机动作战伴随保障必须灵活高效,构建多种保障模式,才能实现“动的快、联得通、看得清、研判准”的预警能力。优化主要作战方向战场配套建设迫在眉睫,应构建正面、侧翼、纵深立体化的机场网,完善战略投送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公路、铁路、空中多式联运的一体化快速投送模式,确保一旦冲突升级,能迅速建立从战略后方通往一线地区的空地一体、持续稳固的动态运输保障链。完善物资储存保障供应机制,加大一线地区仓储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布点、连线、成片的储备格局,配齐战时必需物资器材,确保不经临战补充就能满足部队作战需要。雷达机动部队平时就要注重深化“一专多能”训练,挖掘“一兵多用”潜力, 优化人员编组,密切岗位配合,规范应急出动流程,提高整体机动能力,可结合驻训演习时机,精算所需携带器材备件和油料物资消耗,减少冗余,提高出动速度,并组织对雷达及附属设备开展箱式化、模块化装卸训练,压减机动时间,提高快速装载能力。另外,也可探索军民融合战时机动保障模式,依托地方人才力量和资源优势,充实伴随保障手段,提升雷达机动作战保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