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驾驶-汽车及交通变革的重要方向
智能驾驶,指在汽车上搭载先进的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汽车具备智能驾驶的能力,旨在辅助驾驶员安全、便捷地完成驾驶任务。搭载智能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将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
智能驾驶采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实现车辆对周边道路、行人、障碍物、路侧单元及其他车辆的感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车辆安全、自主、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融合的重要方向。由实现驾驶自动化的硬件和软件所共同组成的系统被称为驾驶自动化系统。
驾驶自动化等级与划分要素的关系
资料来源:《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
从长线角度来讲, L0级别的预警功能和L1~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作为转向自动驾驶的过渡产品,以主动安全功能为主,是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的初级阶段,需要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目前在市场中处于快速普及期,同时展现出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不断渗透的特点。L4级别功能在特殊场景、特殊条件下可体现在从A点到B点的自动驾驶,但目前除AVP外暂无更多明确的单一产品形态。而L5则不区分具体功能和产品形态,可完成在全速、全域、全场景下的完全无人驾驶,但由于法规、伦理、技术等限制在短期内难以落地。
典型智能驾驶功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 智能驾驶万亿赛道,长坡厚雪
自动驾驶是业内公认的万亿赛道。根据HIS报告,2022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到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左右,预计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到32197亿美元。其中,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增长更快,2022年增速约为24%。
产量方面,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2030万辆,增长到2030年的624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13.3%。到2030年,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L3、L4)的销量将占到整体客车销量的50%。
从市场发展规模来看,2030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预测达到10.6万亿元,保持高速增长。
2020-2030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预测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亿欧智库
2026年至2030年,在技术不断成熟,车端、路端、云端智能布局持续完善的基础下, C端需求逐渐被释放,同时随着自动驾驶市场机制的形成,企业盈利模式多元化,单车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将迎来再一次爆发式增长;而网联赋能由于前期基础设施的加速构建,产业链逐渐成熟,市场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 智能驾驶国产厂商正在崛起
全球智能驾驶产业链逐渐成熟,上游主要由各类传感器、芯片、算法、高精地图等产业组成,其中芯片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然而我国芯片产业不断成熟,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技术突破,华为、地平线等企业逐渐发力不断抢夺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我国涌现一批专注于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科创企业,有望通过智能驾驶技术完成弯道超车。处于中游的主机厂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的方式不断开发智能驾驶产品并制定研发计划。由于智能驾驶技术升级和运营而衍生出的服务市场将在产业链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车辆逐渐拥有更加自主化的驾驶能力,无人配送车、无人网约车运营及工程车辆的运营和改装将帮助企业在运输环节降本增效。
智能驾驶产业链概览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主要智能驾驶玩家——国内主机厂
智能驾驶产业链图谱
传统主机厂为提升自身产品附加值,把握未来市场,采取自研或合作研发的方式提升车辆的智能驾驶能力。虽然其面对变革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庞大的产品体系、多年来的发展惯性和智能驾驶技术起步较晚等因素,导致其智能辅助驾驶产品推进节奏相对保守。而造车新势力较传统企业发展节奏更快,具有软件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蔚来、小鹏、理想三家头部企业短期内格局已定,虽然背负着上行压力,但均在智能驾驶领域有所建树,规划布局较传统车企更加具有前瞻性。
国内部分主机厂
资料来源:企业官网、企业年报/招股书
主要智能驾驶玩家——国内一级供应商
近年来由于智能驾驶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向智能化转型。部分典型玩家中,德赛西威逐渐放弃单一传感器销售的业务模式,逐渐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车身零部件领域占有相对优势的华域汽车围绕智能化、电动化技术推动新业务落地,包含ACC、 AEB等辅助驾驶功能;经纬恒润从软件工具代理转为一级供应商并逐渐向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领域扩展。纵目科技作为智能化时代的创业者,兼具传感器量产及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能力,其泊车方案处于业内领先地位。同时,文远知行、主线科技等创业公司分别在不同赛道中逐渐显现,此类公司具有高成长、高潜力的特性,将倒逼整个行业加快优胜劣汰的脚步,逐渐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壁垒,具有较强整合能力、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量产经验的企业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国内部分一级供应商
资料来源:企业官网、企业年报/招股书
主要智能驾驶玩家——国内二级供应商
在汽车产业链中,二级供应商为一级供应商或车企提供相应零部件,我国汽车零部件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水平,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传统厂商手中。而近年来毫米波雷达国产化渗透率不断提升, 77GHz产品逐渐商业化;MEMS和纯固态激光雷达技术逐渐成熟;自主研发的车规级AI芯片前装量产,均表明汽车关键的智能化零部件国产程度不断升高,产业链愈
加自主可控。由于目前智能化零部件技术壁垒尚未完全形成,仍然存在大量的创新空间,给新玩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国内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赶超空间。
国内部分二级供应商
资料来源:企业官网、企业年报/招股书
主要智能驾驶玩家——国际供应商
随着智能驾驶的发展,汽车电子逐渐成为汽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美国等企业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拥有较大话语权,在多种领域均掌握核心技术,如控制制动、控制单元、传感器等。以博世、大陆、安波福、法雷奥、维宁尔为代表的国际汽车电子供应商产品结构完善、技术成熟、知名度高,业务在全球范围均有开展。近年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国际企业纷纷向辅助/自动驾驶所需零部件及解决方案转型,包含ADAS系统、传感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方向。
国外部分供应商
资料来源:企业官网、企业年报/招股书
主要智能驾驶玩家——互联网/科技企业
国内互联网企业及通信企业为打造自身生态圈纷纷布局智能驾驶赛道,同时在科技转型的当下可帮助企业寻找下一个有力增长点。在加快自主研发的同时,为主机厂提供软件算法、硬件、控制器、芯片平台、高精地图等解决方案,有望在技术层面加快智能驾驶的升级迭代和量产落地。
国内部分互联网/科技企业
资料来源:企业官网、企业年报/招股书
| 未来智能驾驶行业发展趋势
趋势一:乘用车辅助驾驶渗透率不断提升
随着辅助驾驶功能逐步量产,乘用车辅助驾驶系统不断成为行业标配,单项功能逐渐下沉至低端车型, 2020年乘用车辅助驾驶渗透率约32%左右,预计2025年渗透率或达到65%。2020年L1级别占比最高,约20%左右;L2级别车辆占比约12%。但L1级别功能并未发挥出硬件的最大效用,加之L2的快速渗透和成本的降低,预计仅搭载L1级别功能的乘用车将逐渐减少,未来L2级别功能将逐渐取而代之。同时随着智能驾驶相关上路法规的不断完善, 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乘用车有望在2023年开始逐步落地。
2020-2025年中国乘用车辅助驾驶渗透率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趋势二:高级别自动驾驶在部分场景或率先落地
乘用车方面,由于自动驾驶法规、技术、场景复杂度等限制,严格意义上的L3等级以上自动驾驶短期内落地仍有一定难度。但自主代客泊车具有低速、场景封闭、固定路线和不载人的特征,同时可帮助车主减少停车时间,有望成为乘用车中最快量产落地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而在商用车方面,矿山、港口、机场等场景拥有同样的特征,同时可帮助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保障人身安全,将更多的人参与到价值更高的工作当中,因此短期内落地性较强。
自动驾驶落地难易性矩阵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趋势三:多传感器融合或将成为行业主流
随着智能驾驶级别的提升,车辆所需要的传感器也越发多样化,为了应对不同的场景和保证车辆的安全保证,多传感器融合成为行业趋势。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对信息的多级别、多维度组合导出有用的信息,包含图像信息、点云信息等,不仅可利用不同传感器的优势,还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智能化。随着多目摄像头、 79GHz毫米波雷达、深度视觉算法和增强型学习决策算法等技术的发展,为了使得汽车感知系统形成有效互补,多传感器融合已成为众多主机厂来提高自身智能驾驶能力的技术之一。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原创声明:本文为芯八哥原创文章,以上授权仅针对公众号,转载请保持内容的完整性,并注明来源出处,所有内容不得删减、修改,不得做商业用途,不允许网站及第三方平台直接二次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私信开通白名单。
功率器件供不应求!这家国产厂商剑指新能源和数据中心等领域
装配量达1294万辆!国内外Tier1角逐车载T-BOX百亿市场
功率器件供不应求!这家国产厂商剑指新能源和服务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