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看似有超前意识,却总是被动地对潮流做出反应:争先恐后地下注芯片业,担心错过大买卖。
这几年的芯片行业,就在一种封锁的寒冬和资本助推的前景期望中躁动不安。一个多年来默默发展的行业突然就成了风口行业。
自国内唯一一家能够提供14纳米制程的芯片企业中芯国际,以及“国产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在2020年相继登陆科创板,把这一波芯片的狂欢推向了高潮。
提交上市申请、暂停上市、中止上市、终止上市,有太多戏剧性的一幕在AI领域出现,而这些人工智能企业也在这几个词汇中来回试探,跳跃,他们的目标很简单——“我要上市”。
股价飙升的狂欢之下,是资本的集结与鼓噪。过去几年,太多投资公司将目光对准了芯片行业。
标普全球市场情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10月底,中国半导体公司通过公开募股、定向增发和出售资产等方式筹集了近380亿美元资金,与2019年全年相比增长一倍还多。
与此同时,企业登记跟踪机构的数据显示,2020年已有5万多家中国公司注册了与半导体相关的业务,这一纪录是五年前总数的四倍。
有媒体报道称,这些公司包括房地产开发商、水泥制造商,甚至餐饮企业等与芯片行业关联较少的公司,但所有这些公司都在将自己重塑为芯片公司,以期从激励计划中获益。
“国家队”之称的大基金芯片、集成电路领域的投资也可谓是大手笔。作为芯片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国家大基金近来的人事动向颇受关注。前段时间,两周之内中纪委已调查多位相关人士。一场行业反腐的“芯风暴”依然来临,彻底吹破了半导体投资的泡沫。
遗憾的是,由于热度太高,一不小心触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这篇文章在8月1号的早上,伴随着建军节庆祝的喝彩声,因为"你懂得"的缘故被删除了。
注:现在大家在公众号依然可以看到的半导体行业大地震是第二次发文,已非首发,热度下降了很多,还可以阅读。
我从来没怀疑过大基金的初衷,但近期行业反腐大地震打开的潘多拉盒子,需要我们反思。触动了敏感神经就删除文章,与其不解决问题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倒不如奋起直追,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真真正正为产业的发展做点什么。
大基金成立以来,在投资上可以说是成功的,在市场主体无法竞争的情况,不断的低价入股和高价减持,大概任何一个基金经理都会做。但回看大基金投资的公司,因为大基金的投资而突破了什么技术,打破了什么卡脖子的东西,我们似乎没明显看见,从这个角度看,大基金算不上成功。
随便看一下大基金投资以来的企业,技术上的突破基本上记不起来,能够记起来的只有在资本市场某个公司大基金又投资了,某个公司大基金减持了,换一句话说,大基金似乎只是一个炒股的,引起资本市场波动的工具。
大基金究竟是干什么的,是炒股的还是投资国家基础研究的。大基金不能以商业化为目的,更不能以炒股和平稳股票市场为目的。
更麻烦的是大基金的示范效应,大基金可以这样做,那么行业内外的有钱的公司都可以这样做,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最近2年来,芯片半导体领域有了中芯系、华为系,甚至以前专投牙刷床垫的雷军和联想系也闻到了味道,反正什么公司都投,最后上市套现就是了。
这里笔者要强调一下,产业投资和财务投资要区分开来:
产业投资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巨大的市场,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涌进,众人拾柴火焰高,有更多的钱,有更长的时间,让芯片公司做出好的产品
那些试图抓住商机,短期内赚一把快钱,捞一勺子就走的人,值得我们严格警惕
芯片创业是九死一生的,大部分公司会垮掉。资本一拥而上的现象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的泡沫,从短期来看能为产业提供更多的资金。但是从长期来看,泡沫注定会迎来破灭的那一天,泡沫破灭伴随的可能就是一段时间的寒冬,这种剧烈的波动并不有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尤其是半导体这种“长跑型”的行业;另外泡沫的破灭不可避免地会误伤一批优秀的企业,把一批好苗子在寒冬中给冻死。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近些年,众多大型半导体项目落地,投资金额动辄百亿、千亿级的半导体投资项目相继在各地上马,但是烂尾、停工等消息却频频出现。
芯片行业并不是暴利行业。要不是中美科技战,芯片行业可能根本不会吸引众多人才的注意。针对芯片业不规范现象,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曾表示,国内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一些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的“三无”企业投身集成电路行业,个别地方对集成电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显现,甚至有个别项目建设停滞、厂房空置,造成资源浪费。
这么来看,创业公司们别无选择。在经历了过去几年市值被资本持续推高的疯狂后,眼下只有一条路可选,必须用尽全力攀上IPO的快车。这既是公司本身的“刚需”,也是背后投资人的诉求。
资本可以接受公司亏损,但是无法接受公司不上市,如果你上不了市,或者总是不能上市,加上持续亏损,你增长就会出问题。如此来看,上市也是这些企业在资金流紧张的压力之下回血最好的途径,至少也是给背后“重仓”资本的一个交代。
上市,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企业跨越“死亡之谷”的一个临界点,但同时,也是一种手段。成功上市,再融钱,继续讲故事,或者是上市终止,失败而归。
相信有不少人翻起了词典,终于弄清楚了“中止”和“终止”的区别。为何依图选择主动撤单,在业内有很多猜测,有人推测或与其持续经营能力受质疑有关。
没申请上市前,依图科技是市场的“小甜甜”,各种光环加身。IPO终止后,公司成了“牛夫人”,各种瑕疵,如持续9年亏损和低毛利率9年,依图科技的营业利润等问题,被放大镜扩大。
从审核的文件看,依图科技的第一次中止是涉及红筹架构,第二次中止是补充财务资料。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依图科技的净利润分别为-11.68亿元、-11.66亿元、-36.43亿元,2020年上半年该数据为-13亿元。同期公司的毛利率再在55%至65%,而同行平均毛利率为75%至85%。
上市与否,监管看重的不是盈利,更多的是,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持续经营能力。依图科技呈现出AI芯片公司都有的“高融资、高亏损、高研发”的状态。依图科技的亏损只是整个AI行业的缩影。
即便IPO发行成功,招股书显示,依图科技账上货币资金和募集资金之和也仅为其亏损总额的一半左右。这意味着,依靠自身经营短时间内依图科技难以盈利,仍然需要不断融资研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这种依靠融资的商业模式,也是监管质疑其经营能力持续性的依据。
亏损,是人工智能企业避无可避的话题。过去数年间,资本疯狂砸向各个领域,大起大落瞬间破灭的风口赛道也着实不少,被现实狠狠教育的投资人也明显变得谨慎了。这让投资人在面临抉择时更加犹疑,对亏损的容忍度也更低了。这意味着,此前AI赛道风口上涌进来的大量初创公司,将随着被资本抛弃而像泡沫一样破灭。
AI的壁垒在什么地方?
这永远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转移的过程,或许此时算法更重要,彼时算力、数据变得更重要。人常常犯的错误,是陷入到极端思维,盲目跟着热点,没有选好一个领域就一头扎进去。
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芯片领域。近年来,硬件公司、算法公司纷纷开始跨界造芯,芯片界出现虚火现象,根本原因就是低端陷阱。
全世界的半导体市场像一个橄榄球,低端少、中端大、高端少。而中国的供给更像是一个金字塔,有大量的低端、一点点中端、几乎没有高端。从低端到中端和高端,有非常难逾越的屏障。
云端AI 芯片:部署在大型服务器中,可支持图像、语音等不同类别AI 应用
终端AI 芯片:部署在自动驾驶、安防、零售、智能硬件等音设备中
两者对比,云端芯片的门槛更高,无论是对半导体工艺、封装技术和配套软件都有很高要求,大多国内的AI 芯片企业则集中在进入门槛较低的终端AI芯片。
旷视把目标定在了AIoT上,所有业务都要带上“物联网”。基于此,还打造了“算法+软件+硬件”的一体化产品体系,推出物联网时代的AIoT操作系统。目前,在招股书中,其主要业务分为物联网解决方案、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
依图则在探索应用场景过程中发现了产业链上的“芯片”一环,于是打开了“算力提供商”的新世界,以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和算法技术为核心
商汤招股书中,其主营业务分类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慧汽车。将自身定位成人工智能软件平台型公司,打出了“1(基础研究)+1(产业结合)+X(行业伙伴)”战略,AI+“所有”,没有给自己限定场景,什么行业都做
云从则是涉及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个领域
作为CV领域的“小弟”,格灵深瞳的业务分类为城市管理产品及解决方案、智慧金融产品及解决方案、商业零售产品及解决方案
一边需要面对不够有说服力的财务数据,另一边则是整个市场对于“AI故事”的质疑。上市也许是人工智能企业最后一剂猛药,但从此之后,他们站在了透明的舞台之上,未来的故事,一定不比现在好讲。
一边是临近"死亡之谷"窗口期资本的迫切推动,一边是陷入同质化内卷商业化难以落地的无奈现实,一边是审查监管政策进一步收紧不确定因素频发,在这三座大山阴云笼罩下,一场血雨腥风濒临城下,留给AI企业的时间不多了。
在“老大吃肉、老二喝汤”的半导体行业,头部效应明显。AI芯片本身有多个产品线和赛道,每个产品线里最后跑出来两三家公司,这是将来的格局。
2022年,已经找到了应用和验证了商业模式的AI芯片会生存下来,而大量还在探索的公司,最快在2023年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END-----
看更多精彩内容
「汽车电子」
自动驾驶的必经之路
自动驾驶中视觉处理技术革命
中国车规级芯片企业版图
「AI 」
处理器的第三极
AI 计算的下半场
畸形的深度学习,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谷歌 AI 负责人Jeff Dean展望:机器学习五大潜力趋势
科学家纷纷回归学术界,AI拉开下半场大幕
「芯片」
半导体行业大地震
AI 芯片创业进入决赛圈
国产GPU创业潮:难言奇迹
AI芯片,撑得过明年吗?
寒冬里的寒武纪
AI大算力时代:存算一体迎来爆发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