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江阴市蝉联工业百强县(市)三连冠,共有11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19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8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六连冠”。助推企业上市方面,江阴拥有“中国A股第一县”称号。今年年初,江阴市迎来第51家上市公司——科茂新材料,江阴上市公司总数和募集资金总量双双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名。
70周年阅兵三军仪仗队的高定军装、“神舟十一号”航天员的航天常服、江阴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上的斜拉索都是江阴制造。那么,江阴究竟是怎么修炼成“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今天,我们来看看江阴的成长发展史。
起家与坚守
江阴本土制造风雨前行
从发展脉络看,江阴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改造、曲折发展、改革探索、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等五个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后,江阴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注重新旧动能转换。1978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55.1%。目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仍为54.4%,保持住了支柱性地位,江阴成为民营制造集聚能力和水平最高的县(市)。到2018年,江阴规上工业企业1469家,规上工业产值6059.13亿元,江阴连续荣膺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一名。
曲折与辉煌
江阴工业经济深耕主业
1949年,江阴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总产值仅为3986万元。经过解放初期恢复和调整,195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4亿元。经过20年曲折发展,197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达5.50亿元。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工业经济发展乘势而上,总量跃升并屡创新高。2002年,江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9.19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2006年突破3000亿元,2008年突破4000亿元,2010年突破5000亿元,2011年迈上6000亿元台阶。到2018年,江阴工业总产值超过七千亿元,超过1978年工业总产值的1200倍,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25年的工业总产值累计之和。
实体经济是江阴经济发展之根。1949年,江阴存在小规模的私营工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二分天下。1978年起,江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逐步形成,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江阴企业以80年代乡镇企业为中坚力量,逐步发展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目前江阴19.1万家市场主体中,企业有6.5万家。2019年,江阴19家企业登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民营工业企业有1205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高达82.0%,13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规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占比超过70%,民营工业对江阴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集约与高效
江阴产业体系健全完备
1949年,江阴工业企业仅有238家,仅能生产棉布、棉纱、袜子、毛巾、日用木制品、铁制农具等初级产品。
到1978年,江阴工业产品主要以纱、布、服装、陶瓷等轻工产品为主。
目前规上工业企业已达1728家,132家企业主持制订了457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主持起草了14项国际标准,有中国世界名牌1只、中国名牌13只、中国驰名商标54件、国际知名品牌领军企业7家。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长电科技成为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远景能源成为我国最大的海上风机供应商、全球最大的智慧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公司。海澜集团、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相继成为无锡、江阴第一、二家千亿级企业。目前江阴正全力打造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四个千亿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等两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领航江阴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江阴钢材、水泥、服装、印染布产量分别为1301.37万吨、299.84万吨、4.72亿件、4.98亿米,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823倍、50倍、342倍、23倍。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光纤、光缆、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等新兴产品产量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飞跃,分别达到322.46亿块、3.24亿只、639.90万千米、218.80万芯千米、139.40万千瓦。江阴已拥有110多只行业单打冠军产品,150多家企业成行业“隐形冠军”。
目前江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3.4%、43.9%,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3%;获评中国工业大奖2个、中国质量奖1个、省独角兽企业1家,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今后一个阶段,江阴将重点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车船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医疗设施等五个方面的重点领域,有利于加快江阴新兴产业的集聚,形成新的产业高地。
追赶与领先
江阴探索创新从未止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将中国工业发展带入发展黄金期,江阴制造业探索创新的脚步也从未止步。以华西村为例,1980年,华西村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方案,全村600亩良田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了工业上去,华西从此跨上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1992年,江阴着手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提出资产重组、资本经营的发展思路,出台激励、扶持措施,积极推动企业上市。1997年2月,江阴市第一只股票“兴澄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揭开了江阴规模企业竞相上市的大幕。到目前,江阴拥有上市公司49家,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大企业大集团各领风骚,形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独具魅力的“江阴板块”。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为您发布产品,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