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清华大学法学院官方微信发布文章,呼吁法学院的校友们“充分发挥您的影响力,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就业信息”;而北大开设的一个线上招工平台,刚一上线就被挤爆。这一切都说明了尽管疫情形势还未完全转好,但应届生们已经对就业机会迫不及待,就业的严峻性就摆在面前。
根据教育部的预估,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874万,同比增加了40万。那么,这些高校应届毕业生正面临怎样的就业形势?他们对当前就业形势是否有信心?应届毕业生岗位需求是否有缩减?不同地区企业春季校招需求情况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此次报告根据猎聘大数据,并分别对企业和2020年应届毕业生展开调研,全面分析疫情之下2020年应届毕业生求职现状和企业校招情况,帮助企业和应届毕业生双方提供决策参考。
一、2020春季校招应届毕业生求职现状
1、超七成应届毕业生尚未签约,超九成应届毕业生对目前就业形势感到焦虑
在2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毫不讳言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难上加难”的就业困局。形势之严峻,首先体现在签约率的“缩水”。在参与调研的应届毕业生中,目前已成功签约的仅占25.73%,未签约的高达74.27%。
当被问及“对目前就业形势是否感到焦虑”时,超九成应届毕业生表示感到焦虑,其中30.5%的应届毕业生感到非常焦虑,63.66%的应届毕业生感到有点焦虑;值得注意的是,仅有5.84%的应届毕业生对此完全不焦虑。可见,在疫情影响下,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心态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焦虑情绪已在蔓延。
2、74.54%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所学专业的就业有消极影响
在疫情影响下,不少企业受冲击较大,其中实体经济企业受到影响较严重,而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受到的冲击依旧要远小于其他企业。受波动较大的企业纷纷调整招聘策略,自然无形中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从所学专业的就业受疫情影响情况来看,74.54%的应届毕业生表示疫情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有消极影响,仅有7.9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有积极影响,还有17.51%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没有影响。
其中,因医学行业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有52.94%的医学专业应届生表示疫情对行业的就业有着积极影响,但分别有超七成理工学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的应届生表示疫情给本专业就业带来了消极影响,认为使得该专业的就业情况雪上加霜。
3、2020春季校招应届毕业生面临僧多粥少竞争激烈问题,强烈希望企业延长校招
4、近四成2020届应届毕业生倾向于考公务员
5、疫情影响就业心态,应届毕业生更加现实求稳
6、疫情致使应届毕业生更加理性估价
二、2020春季校招企业招聘现状
1、八成企业对2020年校园招聘保持乐观心态
从企业方角度看,招聘方对2020年校园招聘市场更为乐观。81.33%的HR都在调研中表示对2020年的企业校园招聘有信心,仅有14%HR表示没有信心,4.67%的HR表示不确定。随着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企业校园招聘活动也在逐渐恢复,企业对校园招聘的信心得到进一步提升。
2、企业校招需求分析
1)超三成企业缩减校招需求
疫情之下,企业也并不轻松,保证现金流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停招/缩招则成为老板们的第一步。这也反映在数据上,根据猎聘调查,33.33%的企业表示将会缩招,还有26%的企业暂停了校招;另外30.67%的企业表示疫情未影响校招计划,而扩招的企业仅占10%。
2)城市需求分布:京沪两地应届毕业生新增职位占比最高,成都跻身第三位
从2020年1-3月新增应届毕业生职位需求城市分布TOP20来看,北京、上海位于第一梯队,其中,北京以10.81%的占比位居榜首;上海紧随其后,以10.45%的占比位居第二。成都、深圳、广州、杭州则位于第二梯队,占比在6.35%-7.13%之间。值得一提的是,新一线城市中,成都新增应届毕业生职位占比高于一线城市深圳、广州,位居第三,占比为7.13%。
北京上海是各类企业聚集的重地,人才需求整体较为旺盛,因此应届毕业生的新增职位占比亦相对较高。而成都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一线城市之一,已经成为不少互联网企业分公司的聚集地,因此需要更多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加入。
3)行业需求分布:互联网新增应届毕业生职位占比超21%,领跑全行业
4)应届毕业生热招职能:销售/客服第一,制药医疗、教育培训两大职能跻身前十
5)企业薪资:42.67%企业月薪为5000-8000元,46.67%企业表示2020年月薪比往年高
3、企业校招时间:近三成企业4月开始大规模校招,六成企业会延长校招时间
更多内容请阅读原文。
(美通社,2020年4月8日北京)
消息来源:猎聘
相关新闻
『点击文字阅读全文』
北京直播类职位人才需求最旺盛,杭州、广州并列第二
数据显示,互联网人求职向传统行业倾斜
编辑:小星
来源:美通社
www.prnasia.com / www.prnewsw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