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内云计算市场的重磅消息就是:国家云来了!
2022年7月12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会上提到:中国电信引入多家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打造国家云公司,统筹开展科技创新、设施建设和安全防护体系部署,加快构建推动云原创技术生态。
这应该第一次在国家级公开会议上提及“国家云”的概念,此前流传出来的文件多以“国资云”、“央企国资云”为名,但我理解,这应该是同一个概念。
对于此事,我关注几个点:
第一个关注点:为什么要打造国家云?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保障国有数据安全”。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已经成为国家之间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数据主权”、“数据隐私”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从滴滴事件,我们就能看到政府对数据安全的铁腕。
2021年9月,中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明确指出,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那如何确保国有数据的安全呢?从根源上看,主要要抓住“数据的承载”和“管理主体”这两个关键牛鼻子。
去年底,天津市国资委推出《关于加快推进国企上云工作完善国资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天津市各国企今后不再租用公有云资源,逐步将服务和数据转移到国资系统云平台,并由国资云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其目的正式为了保障国有数据安全,由此也引出了“国资云”的概念。
近期,某部委更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云计算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以下几点:
①全力打造央企基础公有云平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全面推进行业公有云能力建设;②推进中央企业应用上云,稳步推进涉及国家核心数据的信息系统以上国资央企云为主。其他非核心、对外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可选择安全可靠的云服务商;③落实中央企业云建设工程,打造逻辑一体、开放共享的央企云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央企云平台能力建设。
其目的归根结底,政府层面还是希望涉及国计民生的核心数据还是要放在完全可控、可靠的“自己人”手中,而所谓的自己人,莫过于国资委旗下的中央企业。我们可以看到,此次提到的国家云参与建设方一水儿都是中央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
这就是国家云的初衷:通过组建完全可控的组织去建设自主可控的云基础设施去保障国有数据安全。
第二个关注点:民资云能否参与国家云建设?
当前传出来的消息是,“中国电信引入多家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打造国家云公司,统筹开展科技创新、设施建设和安全防护体系部署,加快构建推动云原创技术生态。”
从消息上看,似乎可以理解为“以中国电信天翼云为主体打造国家云”,有媒体解读称,这是国家给中国电信天翼云一件“黄马褂”。
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误解,因为这则消息的陈述显然是中国电信的口吻,是中国电信在会上的发言,而非会议精神、会议决策。
国家云的建设绝对不是一家天翼云能独揽的,国家云我理解当前还是一个框架,说白了就是一个制定规则的阶段,等规则明确了,就会有准入机制,满足条件的云服务商我认为都可以参与,中央企业可以、国有企业可以,哪怕民资云一样可以。
政府主要考虑的点是云上数据的安全问题,如果以中央企业来打造“国家云”,固然能解决安全组织保障,但是另外一个安全问题是——技术问题,要确保国有数据安全,还需要辅以强大的安全技术保障,而当前,不可否认的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此类民资云本身在云技术方面是技高一筹的,国资云与之的差距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抹平。
所以,国家云将会是一个多元的平台,多方都有机会在上面唱戏。长期来看,国资云力量和互联网云厂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在合作和竞争关系之间,彼此碰撞和摸索边界。
第三个关注点:为什么是天翼云在牵头国家云建设?
在如此高级别的会议上,有这样的消息传出来,虽然后续未必是天翼云独家建设国家云,但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有意在为天翼云背书。
国资云服务商有很多,为什么选择天翼云呢?因为现阶段,天翼云确实更能代表国家云。
从市场份额上看,2021年天翼云市场份额为8.9%,位居市场第四位,仅次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
从运营水平上看,2021年12月,中国电信与中国电科、中国电子、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等央企共同签署了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增资扩股框架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而且这个生态相当优质,这也反映出天翼云在运营层面上布局。
其他玩家如果想要融入国家云这个大局,可能得到抓住剩下的时间窗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