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学院可以溯源到清华大学于1956年设立的半导体专业。
1980年清华大学成立微电子所, 2004年成立微纳电子系,主要从事前沿科学研究,产出对本学科有重大影响的科研和学术成果,培育集成电路领域的学术大师和优秀人才。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于2021年4月,学院将瞄准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聚焦集成电路学科前沿,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实现集成电路学科国际领跑,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于2021年7月15日宣布成立。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以教高[2001]6号文正式批准北京大学等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根据文件精神,北京大学经2002年3月15日第451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大学软件学院”。
根据教育部、科技部教高[2003]2号文件:关于批准在北京大学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精神,北京大学经2004年4月20日第531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北京大学软件学院”与“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结合,“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更名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2003年12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期评估中,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综合评比排名第一,被誉为“示范中的示范”;2004年11月9日,学院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12月9日,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9月,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验收评估,评估结果为“综合排名第一”。
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研究和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单位之一,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3年4月,其前身是1958年由谢希德教授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
2015年5月,学院成为首批获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9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生专业建设点,同年11月,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学院设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两个二级学科,在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导体新工艺、新结构、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奠定了在国内的前列地位。
微纳电子学系的历史可追溯到1983年成立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和1985年成立的信息存储研究中心。
微纳电子学系现设有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集成电路工程”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其前身是1984年设立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专业,1997年成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点,1998年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5年5月,是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和外专局联合发文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学院立足于浙江大学自身学科优势和特点,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学院现任院长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名誉院长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专家、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教授。
2020年9月12日,学院搬迁入驻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但独立出来貌似是2020年左右(有可能不对)。
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承担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任务,是东南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基地是根据教育部、科技部文件(教高[2003]2号)精神于2003年7月批准成立的江苏地区唯一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2004年,学院开始招收工学、工程硕士研究生;2007年,学院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8年,学院在苏州研究院开始招收软件工程专业(微电子方向)硕士研究生;2009年,学院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地点设在无锡分校。
2007年1月,学院承担建设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在教育部阶段性检查中被评为优秀。201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东南大学建设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全国共9所)。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微电子创新创业人才,经东南大学批准,“集成电路学院”正式更名为“微电子学院”。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8年1月,由原电子工程学院、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原物理电子学院所属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方向合并组建;其前身可溯源至成电建校之初就已建立的无线电系(二系)、无线电零件系(三系)和电子器件系(五系)。
如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既深邃厚重,又朝气蓬勃;是学校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
新学院成立以来,相继荣获教育部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起源于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1956年西电在中国首先开展半导体科研,1958年全国第一个成功提炼出半导体材料锗单晶,并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1959年全国首批成立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2003年正式成立微电子学院。
现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111计划”重点建设。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点、博士点。
建有微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国家特色专业。
建有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全国首批5所获科技部资助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电子科学与技术排名全国第四。
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于2013年4月,主要负责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全校微电子学科的建设与教育管理工作。
学院经过两年的建设发展,2015年6月被教育部正式批复成为国家首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2015年12月,学院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微电子学院,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主承办。
学院同时还是“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研融合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及联盟秘书处挂靠单位。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是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源于上世纪50年代国内首批创设的“无线电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特色鲜明,1984年成立“信息物理学系”、1994年更名“电子科学与工程系”,2009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重组,成立“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历史悠久,源自1960年开始设置的半导体相关课程,1977年之后相继开设了集成电路与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1988年(国内最早)在本科和研究生开展EDA教育与实践的院校之一,1992年建立了EDA实验室,2003年北航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
2004年依托“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建立了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在此基础上获批国家首批筹备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北航微电子学院2018年4月正式实体化运行;2020年10月在全国率先(第一个)更名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下设集成电路材料与器件系、集成电路设计与工具系、集成电路工艺与装备系。
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2021年10月26日,作为全国首批18家单位之一,北航正式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电子科学学院前身是哈军工电子工程系,目前是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领域重点院系,从事电子信息的产生、传输、识别、处理、对抗、仿真等方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曾培养出郭桂蓉、杨长风、吴曼青等一批国内、军内知名学者。学院设有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10余个国家、军队、省级科研基地。学院建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特别建设有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设计研究的实验场所和设备,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国际数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际国内竞赛中屡获大奖。
学院目前拥有 “信息与通信工程”与“电子科学与技术” 两个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该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第四。2017年9月被评选为“双一流”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湖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共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网络空间安全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摄影测量与遥感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通信工程专业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3年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入选湖南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计划。信息工程专业2016年入选湖南省 “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计划。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建立于2015年11月,通过整合微电子学院、原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联合工程学院、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原移动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科研平台组建。